丁东:海上遇知音


2023年12月21日 04:53     丁东小群


       参加地中海号邮轮的新三届聚会,从天津港归来已经一周。我认识的好几位朋友也是新三届,都曾收到邀请,有的因身体欠佳,有的因家中有事,有的不相信有这等好事,有的遇到其他阻力,未能参加。我说起航行的见闻,他们不免发出遗憾的感叹。


       这次航行的收获,可以概括为两句话:相遇老朋友,结识新朋友。


       海上航行五、六天,离开互联网,反而有了和老友从容交谈的机会。上船前,在北京开往天津港的大巴上,就遇到王毅夫妇、谢湘和曹培;上船后,又见到徐晓、贺平、陈徒手、温大勇、周大伟、仲大军、高学森、王占阳;还有中学同学张惠文、大学同学张世满,或到他们的客房拜访,或请他们到我的客房交谈,或相约自助餐厅,边吃边聊,或在甲板上一起散步合影,都十分开心。


       新朋友也结识了不少,一篇短文无法尽述,只说其中的三位自媒体同好。


       第一位是李未熟,华中师大77级。


       他曾任《长江日报》评论员,后来到大学教授新闻。他发文数量之大,让我惊叹!常年保持每天一篇,自称日拱一卒,已经发表1400多篇,他及时评说社会热点,内容生猛,订户比我们多。我说,自己的公号基本不涉足时事评论。你坚持评说时事热点,又能安全运转,保持精准的分寸,不愧时评界行家里手!



       第二位是张志鸿,华中师大78级。


       他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且行且思,文笔清通,在历史遗迹中寻找血泪的教训。他的文章给我的印象是,和青岛李洁路数相近。



       上船的第二天上午,我和张世满正在陈徒手的客房里小叙,进来两位朋友,慕名拜访《人有病天知否》《故国人民有所思》的作者。他们自我介绍是李未熟、张志鸿。陈徒手则向他们介绍我是丁东,他们马上与我热烈握手。又说起共同认识的鄢烈山、向吉贤等好友。我们聊了一会,到了午饭时间,便相约一起去自助餐厅,聊得十分投机。新朋友很快成了老朋友。


       第三位是陈剑,安徽大学77级。


       我和他神交已久,在船上初次见面。他著作等身,在当今国内公共领域相当活跃,涉猎的领域极广,从政治、经济、法律、外交、社会、历史、文化、体育,时发新见。他特地来到我的客房,带来老朋友牟广丰的问候。推行一胎化,是中华民族的一段痛史。我知道他曾在计生委工作多年,为开放生育做出过努力,所以一见面就急于请他介绍中国人口政策演变过程的内情。可惜他的相关史著,已经不能和读者见面。



       这次活动,我和陈剑都是事先安排的演讲嘉宾。发起方之一的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会,邀我在大会上做30分钟演讲。我不敢怠慢,认真地撰写了一篇讲稿——《寻找中国读书人的精神座标》。经验告诉我,宣读5000字的讲稿,肯定可以控制在30分钟以内。上台后,我一句寒暄的话没说,就进入正题。不料刚讲到一半,女主持便提醒我时间快到了,接着又提醒两次,守在旁边催我。我没带手表,不确定是否超时。但心里清楚,结尾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不能省略。只好略过其中的两段,匆匆念完。走下讲台才发现,我只用了22分钟。事后好几位新三届学友对我表示:没听够。陈剑的演讲内容是回忆对重大国策的十次建言,如建议国家肯定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功绩,得到高层采纳。大家正听得津津有味,他才讲到五次建言,组织者便将他打断。我忍不住站起来,为他打抱不平。我和陈剑的演讲都受到大家欢迎,却遇到如此干扰,让我们惺惺相惜!我的演讲结束时谈到中国读书人的风骨,陈剑也予以回应!


       下船后,李未熟、张志鸿、陈剑三位都在第一时间发表公号文章,对新三届本身做出深入反思。


       这次邮轮之旅,来自全国上百所院校的新三届相聚,机会难得,大家心情激动。主办方对新三届说了不少溢美之词。怎么看待新三届自身的优点、缺点、历史地位和当今使命,自然是值得讨论的话题。李未熟、张志鸿、陈剑三位,对此都有深入思考,写过专文。他们拒绝盲目的自我陶醉,也非简单地自我鞭挞,而是作入情入理的分析。他们的观点我不想重复,只引用陈剑的一段话:


       对现代国家,现代社会来说,质疑和批判精神是保障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主要支撑,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们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对古老的国度来说,质疑和批判精神或许是一种稀缺资源。就总体而言,新三届思考探索有限,批判意识逐渐弱化。是新三届或许有负这个时代,愧对这个时代的重要原因。尽管如此,对新三届成员来说,笔者估计至少占比5%的成员,具备质疑品德和批判精神。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高出普通人群同样至少百倍,甚至更高。问题是,已经普遍进入老龄阶段的新三届,如何能够保持质疑和批判精神?新三届仍然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各种社会组织、各种自媒体,包括公众号发声,也可教育自己的子女有明确的是非观,培养他们质疑品德和批判精神,为中国未来再做贡献。


       回想40多年前,新三届在校读书时,质疑和批判精神无疑是所有中国大学校园里的最强音。如今,一代学子老矣,质疑和批判精神也在弱化,甚至有意无意地放弃,原因何在?陈剑点破了一道值得深思的好题。


       相关链接:


       痛悼江平先生:抵抗倒退,推动中国从人治向法治迈进


       思想先锋:丁东细述顾准遇罗克韦君宜黄万里出版往事


 
 
 
 
 
 
 
 
 
 
 
 
 
 
 
 
 
分享按钮
 
评论 请在下方区域中输入……
内容 
提交
美国新闻

美驻华大使:美中竞

美国驻中国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2023年12月12日在纽约出席外交关系委员...

和平与民主:基辛格

       当地时间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