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卷本《陈晓明文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2023年01月16日 06:39    来源:广东人民出版社

       8卷本《陈晓明文集》最近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著作是集陈晓明教授数十年的研究心得写成,以独特风格和浪漫气质,深入探索前沿理论,贴近现场展开文学批评。


       深度介入文学现场,在芜杂多变的文学现场中找到清晰的文学脉象,在驳杂多元的文化现象中捕捉到文化星光,在细微的文化现象中捕捉到时代的宏大意义。



       《陈晓明文集》主要以陈晓明先生在 1980、1990 年代及21 世纪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著述为基础进行选择、增删、修改和编辑,以主要代表作为主体,适当选择其他主题相近的论述组成一卷。其中《德里达的底线》《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各成一卷;《无边的挑战》(加上《剩余的想象》节选)、《后现代的现代性》(加上《无望的叛逆》节选)、《不死的纯文学》(加上《审美的激变》《守望剩余的文学性》节选)、《小说的内与外》(加上《小说时评》节选)和《无法终结的现代性》(加上《仿真的年代》节选)各自组成一卷;同时,选取陈晓明先生的部分短论组成单独一卷《通透之境》。


       陈晓明,1959 年生,福建光泽人。1990 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十多年。2003 年起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 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6 年至 2020 年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2020 年受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2003 年获首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评论家奖项,2006 年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曾获教育部、北京市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奖项若干。担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等职。


陈晓明文集 第一卷

《无边的挑战》


深度介入文学现场,从哲学的意义上

理解先锋派的桥梁著作


    • 抽象思辨转向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著作,写作风格上更趋艺术感性与理论的结合;


    • 从语言变革与存在哲学的意义上理解先锋派,赋予先锋派小说独特的艺术深度;


    • 融理论与激情、诗性与思辨于一体,深度介入文学现场,对当代文学生产进行诚恳评价。


       本书于先锋文学兴起后,从世界文学的高度、中国文学的脉络以及当时文化思潮的整体背景上,以文本为中心,分析先锋小说思潮的发生、美学特征、文学史意义以及局限性等,对中国先锋派文学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研究和剖析,并以后现代主义理论为武器,对中国先锋小说进行了富有激情的批评,深度介入文学现场,为当代文学转型发展与精神流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陈晓明文集 第二卷

《后现代的现代性》


现代性角度考量中国当代作家创作的早期理论贡献,锐利且独特


    • 从现代性角度思考中国当代作家创作特点的理念,解决现代性的基本理论背景;


    • 详细解读现代性如何支配中国作家个人心理秘密及其现代性叙事方式;


    • “现代主义”研究的早期理论贡献,带着应对中国现实的无限激情,锐利且独特。



       本书主题是当代理论和文学创作的转向问题,此一转向牵涉到当代社会从后现代转为现代性这一重大问题,而这个像是倒退的转向构成了当代学术运行推进的轨迹。与此相伴,“现代性到底是后现代的残羹还是补药”的问题便成了本书的重要论题。本书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与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多有重合之处,但又往往针锋相对,对后者作了有益而必要的补充。


陈晓明文集 第三卷

《不死的纯文学》


新世纪初最早触及底层写作的研究文本,

阐释激烈变革的创新之作


    • 新世纪初最早触及底层写作的研究文本,寻找底层叙事的合法性、正义性和正当性;


    • 把当代文学放置在激烈变革中阐释的创新之作,发现松懈日常性背后张力十足的变革渴望;


    • 拓宽认知边界,以积极的文学态度在历史的发展中审视文学存在价值的立场。



       本书主要关注当代“纯文学”被图像与媒体霸权边缘化、在后现代视野中如何面对现代性的困扰、沉重的中国本土性如何获得后现代的表达方式,以及“纯文学”写作如何在自我更新与历史开创方面寻求新的法则等问题。这些问题意义重大,涉及当代文学的一系列疑点与难点,是当代文学研究无法绕过去的。从这些问题出发,作者对中国当下的文学变动趋势进行颇为独到的阐释,对当前“纯文学”面临的那些困境以及超越困境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陈晓明文集 第四卷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第三版》


十年磨一剑,以论带史,构建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新模式



    • 十年磨一剑,细致描绘自1942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主导潮流的形成变革历程;


    • 以现代性的文学理论框架,在世界文学的视野、文明叙述的深厚背景中阐释中国当代文学史;


    • 中国文学研究话语创新的重要收获,对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学的现代性意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描绘了1942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主导潮流的形成及变革历程,着力阐释现代性激进化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文学形成的互动关系;在政治与审美的紧张关系中呈现中国当代文学艰苦卓绝的自我创造过程;揭示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促使中国文学广泛吸收西方现代思潮发生的深刻变化;呈现9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新流向与多元化的错综格局。




陈晓明文集 第五卷

《德里达的底线》


陈晓明老师尤其看重的代表著作,系统介绍解构理论和运用解构批评方法


    • 陈晓明老师最看重的代表著作,北京大学第11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 国内最早介绍解构理论和运用解构批评方法的学者之一,在解构理论研究领域久负盛名;


    • 全面论述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对中国青年一代学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近四十年,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一直是国内文坛上的一个热门话题,评价和研究它的论著堪称车载斗量。在文学研究领域,德里达本人的写作史、德里达的阐释史,以及研究德里达的历史语境都在悄然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重新阐释德里达和解构德里达的历史。陈晓明作为国内最早介绍解构理论和运用解构批评方法的学者之一,该书联系德里达的写作背景,具体细致地解读了德里达的很多重要论著,对其中的要义进行了详尽的阐发说明,是国内德里达研究领域里的重要成果。


陈晓明文集 第六卷

《小说的内与外》


细读分析当代中国富有代表性的文本,彰显当代中国小说艺术变革


    • 选择当代中国富有代表性的文本进行文本细读分析,有着鲜明的“陈氏风格”;


    • 强调小说文本的内隐与外化应立足于文学的根本之上,揭示其中所折射的社会历史意味;


    • 对中国当代文学现象重新梳理,彰显当代中国小说艺术变革,探索新的文学经验。


       本书中,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马原的虚构,格非的语言风格和突出的叙事方法,余华的弃绝经验,苏童的历史感与美学风格的杂糅,阿城的寻根,王安忆虚实结合,白先勇的抒情言志,铁凝的自我相异性,王小波的性,区隔与荒诞,九十年代底层的显露和动刀暴力美学的回归,王朔带来的文学大众化,到贾平凹和刘震云对乡土中国文化想象的终结及去乡愁,以及莫言作品透发其世界观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及修辞的解放性。作者通过文本,接近文本最能激发阅读兴趣和想象力的那些关节,透视出中国当代文学发生的艺术变革,可感可触。


陈晓明文集 第七卷

《无法终结的现代性》


直抵中国当代文学的核心,条分缕析,细致梳理文学脉象


    • 既有中国一百多年来现代性探索的历史描述,也是对中国文学当代境遇的理论概括;


    • 揭示中国文学寻求自身道路的精神状态,直抵中国当代文学的核心,极具理论穿透力;


    • 在现代性“无法终结”的视野中观照中国文学的当下境遇,条分缕析,细致梳理文学脉象。


       本书试图揭示出当代中国文学寻求自身道路的那种精神状态,其关注主题为: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共通性与差异性问题,中国文学创新性融会的文学传统经验与现代主义的关系;某些激进的探索也可能拓展了汉语小说的边界,所有这些指向开创、拓展和越界的新的文学经验,如何真正地、真实地体现了文学的当代性,有效地打开中国文学的当代道路(即当代面向)等。


陈晓明文集 第八卷

《通透之境》


陈晓明老师全新选集,贴近文学现实与时代的直接对话


    • 贴近文学现实与时代直接对话,极大增强当代文学的学科意识和主体意识;


    • 发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融通性和差异性,以及总结中国文学创造性融会的传统经验;


    • 对当代文学思潮、现象与创作给予学理性分析,怀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书写中国文学史。


       本书是作者所写的短论、书评和随笔精选结集而成。分理论之维、文化传奇、精神之树和批评旷野四辑。它既是前七集的续篇,更是作者学术成就的汇总与概述,与前七集既呼应又综括。本书所收短评、短论涉及面广,大多为文学批评理论,诸如现代性与文学、从现代到后代、先锋文学、寻根文学、欧美文本批评、大众文化等研究文章,林林总总,反映了作者的学术历程。



 
 
 
 
 
 
 
 
 
 
 
 
 
 
分享按钮
 
评论 请在下方区域中输入……
内容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