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自贸协定: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

2015年01月20日 01: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韩两国领导人在北京APEC会晤期间,宣布结束中韩自贸区实质性谈判,由各自主管部长签署了结束实质性谈判的会议纪要。中韩自贸区谈判从2004年启动民间调研开始,十余年的谈判过程也从侧面显示了谈判的难度。然而令人欣慰的是,这部漫长得像“韩剧”的谈判终于要落下帷幕,而且可以预测结局也是“韩剧”中惯用的大团圆式欢喜结局。

   在自贸协定林立的当代,中韩自贸协定对双方以及国际社会的影响何在?中韩自贸协定文本公布尚有待时日,现只能从官方披露、媒体追踪等各种“剧透”中拼接出一个蒙太奇式的“影评”。

   对于世界经贸关系而言,该自贸区协定势必是一个重要的自贸协定。在吹风会上,来自商务部的官员通报了一系列贸易往来的数字:对于彼此而言,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韩国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放眼世界,中国是世界第一的货物贸易国,韩国是第九大货物贸易国。借力于自贸区协定的签署,涉及到两国产品税目的90%,贸易额的85%将逐步取消关税壁垒。也就是说,90%的税目和85%的贸易额,经过一段过渡期后,不管现在关税有多高最终都降为零。另一方面,该自贸协定在贸易领域除了处理税收减免问题以外,更涵盖了“包括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贸易救济、植物与植物卫生检疫、技术性贸易壁垒、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电子商务、环境、经济合作、一般条款等11个规则领域”。

   双方的贸易体量决定了该自贸协定对于世界贸易的影响深远,随着税收等一系列贸易壁垒的削减,环境保护、竞争政策的引入,势必会推动双方的生产要素以更符合市场规律方式流动,进而达到生产要素的最大化利用的目的,自然为全球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贡献了不少力量。对贸易,该协定自然可以称为“高水平”的贸易协定。而且就投资自由化而言,该协定有望成为一项“高水平”的协定。根据其未来谈判安排,中方已经承诺“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方式开展服务贸易和投资谈判”——该承诺是之前的自贸区协定谈判中前所未有的,对推动全球投资便利化和自由化作用不可小觑。

   其次,该协定议题新颖而全面,对中国未来签署其他经贸协定,也对其他转型性经济体类似协定具有示范作用。从已披露的协定议题来看,该协定涉及17个领域,“特别是包含了电子商务、竞争政策、环境等21世纪经贸议题”,再加之将在投资服务贸易领域首开负面清单谈判。条约涵盖议题新颖全面,保障了协定质量,该协定可以进入升级版的自贸区协定序列。以竞争政策为例,中国是转型经济体,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谈到竞争政策,就不能不考虑国有企业的特殊性。长期以来,竞争政策是我国经贸领域谈判的难点,往往采取回避政策,效果欠佳,这在WTO有关中国的“双反”案件中就已经凸显。中韩谈判中能引入该议题,即使未来披露条文深入不够,也彰显了我国在此议题上的开放态度,示范作用巨大。

   再次,自贸区协定必定会显示出全球经济治理正在转向“法治化”的调整模式。任何时代都离不开全球经济治理,曾有相当长时间其调整方式都依靠政治手段。但是伴随的议题扩大,对可预期性的要求提高,政治手段“力不从心”,越来越多配备有细致、高水平的条文的经贸条约应运而生。商务部披露中韩自贸协定包含22个章节,可以预见该协定的条文数量巨大,行文纷繁复杂,这也预示着中国未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将更加依赖于事前拟定详细、科学的条约,而非事后的政治协商。

   第四,该协定会加速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其他自贸区协定谈判,有利于中国在未来全球经济治理中掌握主动权。中韩、中澳自贸区完成实质性谈判的消息在同天公布,在海外引起了巨大反响,仅Bilateral网站上,就先后公布了日本、台湾民众督促政府推进两地自贸区谈判的多条消息。随着自贸区协定的落地,效果会逐渐显现,面对中国巨大的市场和经济体量,来自其他地区的生产商贸易商却只能坐观商业机会的丧失,其他自贸区谈判对手的压力可想而知。他们或许会在压力之下,放弃一些细枝末节或者过高的要价,这极有可能会提速中国参与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从凌乱散落的各种“剧透”刻画中可以看出,中国在中韩自贸区建设中正在采取一种更加开放、更加主动、更加符合时代特征的方式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但是“步一百半九十”,我们一方面期待看到上述方式通过一系列严密、科学的条约文本呈现,一方面希望面对如此深入、庞大的开放,国内包括事后监管的各项配套措施能积极跟进。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丝绸之路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所)


 
评论 
验证码  
提交
环球公司

大韩航空"大小姐"因

大韩航空副社长赵显娥在接受采访。(路透社)  中新网12月15日电 据...

林德叉车布局电商渠

  本报讯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快速发展也为外资制造企业提供了市场开拓...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