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谁?摧毁谁?“无眉女孩”吴花燕事件隐藏道德伦理危机!


2019年11月03日 05:34    来源:即刻国际    曹保印

       省钱救弟,一天仅花2块钱吃饭;长期严重营养不良,无眉,身高只有1.35米,体重21.5公斤。因无钱治病,即将像父母亲一样等死而去。这是贵州女大学生吴花燕的凄惨故事。



       10月30日深夜,我从一个媒体人微信群里读到了这个故事。


       像往常一样,感叹之余,我立即试图找到捐款方式,打算尽自己的一点点绵薄之力。同为普通百姓,我深知抱团取暖的道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现世的善举,也是为来世的修行。


       然而,随着信息检索范围的不断扩大,信息量的不断增加,直到10月31日凌晨两点多休息,我再也没有了捐款的兴趣,而且也早就不需要我捐款了。这之前,一位媒体同行还向我询问有没有吴花燕的联系方式,他不但希望捐款,而且希望能更长期帮助她的家庭。


       在发给他一个个信息截屏之后,我告诉他一个残酷的事实——掺假。


       舆论煽情中的吴花燕:是否被故意过度“卖惨”?


       我之所以说是“掺假”,并不是说吴花燕的凄惨故事全部失实,而是涉嫌存在舆论煽情的过度“卖惨”问题。


       过度的煽情“卖惨”,一直是疾病众筹平台的顽疾,水滴筹、无忧筹、轻松筹等,多次被曝光;此类平台的公信力,从“一人有难,八方支援”的风光峰顶,一度跌落到千夫所指、众声说“不”的狼狈谷底。我曾观察到,很多公众人物公开声明在此类平台“拒捐”。


       以下这段文字,是众多媒体广泛报道的版本——


       贵州24岁的大三学生吴花燕,因长期的极度节俭导致严重营养不良,如今的她只有1.35米高和43斤的体重,并因此病倒。


       吴花燕4岁妈妈就去世了,18岁爸爸也因肝硬化离开了她们,只剩下她和患病弟弟相依为命,每个月靠300块的低保生活。


       为了省钱她从不吃早饭,每天仅花两块钱买一个盒饭就吃一天,有时一天只吃一个馒头或者只花一块钱买白米饭然后拌糟辣椒。


       虽然生活如此艰苦,但吴花燕依然满怀梦想。


       她希望自己快点好起来,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吃饭,她还要勤工俭学,明年去参加考试,以后要有自己的工作,可以写自己的诗和文章。



       我最先找到的吴花燕捐款平台,果然就是水滴。


       在水滴公益捐款主页面上,吴花燕直透手机屏幕的哀婉目光盯着我,让我不忍直视,她洁白枕头图片下醒目写着两行字——


       慈善募捐|无眉女孩带病农村“支教”|水滴公益


       “家人因无钱治病相继去世,等待死亡的感觉太难受”


       这是水滴及其他疾病众筹平台的常用标题,极富视觉和情感冲击力。若非铁石心肠,一视之下,通常便会潸然泪下,倾囊而出。


       然后,我开始阅读筹款平台介绍文字,阅读各媒体报道文字,阅读社交媒体文字,阅读视频报道文字,阅读网友评论文字……吴花燕的形象,在这些文字的描述中,特别是一个个关键词句的重复表述中,一点点清晰起来。下面,就是重点描述吴花燕故事的关键词句——


       贫困情况:

省钱救弟,一天仅花2块钱吃饭。
从不吃早餐,中餐吃馒头,晚餐还吃馒头。
在学校食堂基本上只是打白米饭,很少打菜。
用家里自带的糟辣椒拌饭吃。
自带的糟辣椒,5年多来就是吴花燕的下饭菜。
有时连白米饭和馒头都省了,自带的红薯就对付一顿。
有时为了省钱,干脆忍着饿不吃饭。

       健康情况:

       因为常年不舍得吃,吴花燕上了高中,身高只有1.25米;上了大学,身高只有1.35米。
       因为营养不良,体重只有21.5公斤,身体抵抗力特别差,脚上经常长包、肿胀,常人走两步的路,吴花燕要分三步走。
       因为高三时病情严重,吴花燕头发狂掉,眉毛掉光。
       做心脏瓣膜手术,需要20多万元,吴花燕姐弟无钱,准备从医院回家等死:“弟弟,你还是带姐姐回家吧,咱们不治了。”
       “弟弟,你还是带姐姐回家吧,咱们不治了。”
       这句话,让我红了眼圈。看一次,红一次。红一次,心痛一次。
       视频报道里,我听到吴花燕说:“我想写诗,写文章。”
       如此贫病交加,如此心存理想,谁能不感动?
       感动,是捐款最大的动力。

       于是,我看到了水滴公益吴花燕捐款页面上的一组数据:

       已筹金额(元):600443.00
       捐款次数:16196
       转发次数:2760

       左下角以金黄色的字体标注:该公益项目已完成筹款。


       那么,舆论煽情报道中的吴花燕形象及贫困、健康状况,全都是真实的吗?她是否被故意过度“卖惨”?

       请接着看。


       不同版本中的吴花燕:究意有着怎样的贫困人生?


       我没见到过吴花燕,也没去过她的家乡,所以我所谓的“不同版本”,依然还只是我从各类信息中梳理出来的,是信息拼接的。


       “不同版本”中的吴花燕,的确身高只有1.35米。


       但,这并不完全是因为长期营养不良所致,而可能是父母亲的基因所致。吴花燕在视频报道中曾提到过父母的身高问题。这和煽情报道中的内容有了差异,这差异非常重要。


       “不同版本”中的吴花燕,的确体重只有21.5公斤(加上输入的盐水,身上的衣服和拖鞋)。


       吴花燕很瘦是事实,长期营养不良也是事实,但由于身高的问题,除非她很胖,不然也很难达到正常成年人的体重。然而,吴花燕大大区别于正常成年人的体重,却是很多人泪奔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版本”中的吴花燕,从不吃早餐,午餐和晚餐只吃炒面或炒饭。


       这和煽情报道中的内容又有了差异,在那里,她午餐和晚餐只吃馒头。有时候是一碗白米饭拌糟辣椒。差异似乎细微,但给外人的感觉却并不相同。


       “不同版本”中的吴花燕,每天的开销控制在10元钱内。




       这和煽情报道中的内容又有了差异,在那里,她每天开销只有2元钱,并且只用于吃饭。2元钱和10元钱之间的差异,虽然只有8元钱,但性质却可能完全不同了。“2元钱”是被众多媒体醒目和重点报道的,10元钱仅见于筹款平台的介绍。


       有的煽情报道中,吴花燕4岁后,父母相继离世,2017年奶奶也去世了。


       “不同版本”中的吴花燕,4岁时母亲去世,18岁时父亲去世,奶奶去世的消息仅见于众筹平台。“4岁后父母离世”,与4岁时母亲离世,18岁时父亲离世,性质已经完全不同,所以有网民提出疑问:吴花燕18岁时父亲才去世,难道父亲生前虐待她,不给饭吃?



       煽情报道中,吴花燕和弟弟是国家一级贫困户,从高中开始姐弟俩靠每月300元的低保维持生活。


       这引发了很多网民对吴花燕所在大学贵州盛华职业学院的批评,认为学校冷血、师生冷血。这种批评也指向了当地的民政部门。


       刚看到吴花燕的信息时,我也发了类似的“愤怒文字”。


       然而,“不同版本”中的吴花燕,贵州盛华职业学院不仅免除了她的学费,并且每年资助她奖助学金7000元;学院有位老师,还另外每月资助她500元。贵州铜仁民政局回应批评时说,据查,从农村低保制度实施以来,吴花燕所在的松桃县民政局为吴花燕姐弟长期发放低保金,并两次发放临时救助金。鉴于其姐弟生活困难现状,民政部门紧急启动急难救助程序,解决2万元急难救助金。



       这样算下来,在大学期间,吴花燕每月的生活费应该在1000-1200元之间。这样的生活费标准,应该是中国大学生的平均标准。当然,她拿去绝大部分给了弟弟,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吴花燕的弟弟,报道中说有间歇性精神疾病。


       视频中的弟弟,给人的视觉有点儿胖乎乎的。


       舆论旋涡中的吴花燕:从此会否有理想诗意生活?


       对煽情报道中选择性的信息,我注意到,吴花燕似乎有过隐忧。


       吴花燕很善良,很纯朴,很诚实。从我所见到的所有信息中,我都能感觉到这一点:她不希望被虚假性报道,她不希望更多地连累别人,她带病参加农村支教公益活动,筹款信息及新闻报道密集发布后为了接听爱心人士电话她虽累但不忍关机,筹款目标达到之后她和她的亲戚们一再表示治病费用已经够了不需要再被捐款了……


       吴花燕和她的亲人,并非贪财之人,心善,懂感恩。


       当吴花燕的故事被传播开来之后,极短的时间内,水滴公益的筹款就超过了设定目标:600443.00元。


       我发现,自己无法通过这个平台捐款了。


       我很感动,为网民。


       然而,随着信息检索范围的不断扩大,我却发现了其他的平台,也在为吴花燕筹款:


       筹款平台:蓝色生命线。


       筹款说明:无眉女孩带病农村“支教”二期。


       “爸爸和奶奶因无钱治病相继去世,等待死亡的感觉太难受”。


       还是极其煽情的标题,和水滴公益略有变化。


       已筹款:202,338.15元
       捐款人数:5482

       筹款目标:200,000元


       在“善款用途”的说明中,有这样一段文字:“9958西南执行团队希望为吴花燕筹集治疗该病的医疗费用100万元(目前调整水滴平台筹款为60万元,微公益筹款一期20万二期20万)所有善款都将及时拔付,指定孩子治疗专用,并实时公布财务信息和治疗进展,接受监督。9958西南执行团队将收取筹款额的6%作为项目执行成本费用……”


       9958西南执行团队的全称是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9958西南执行团队。


       这个筹款平台的发现,让我感觉:十分怪异!


       在吴花燕事件上,水滴公益应该是主要筹款平台,但是在这个平台上,并没有说明还有另外一个“蓝色生命线”筹款平台也在同时筹款,更没有说明除了60万元的筹款目标,还另外有两个20万元的筹款目标。



       更加怪异的是,在水滴公益筹款平台上,有一个详细的善款使用表格(见图),其中列明:手术治疗费预估50万元,康复治疗费预估25.2万元,9958西南执行团队管理费(收取筹款额的6%),合计80万元。



       除了这两个公益筹款平台,我注意到,公众包括吴花燕的乡亲们、老师们、同学们、普通网民等,也都在通过各种渠道在线上线下为吴花燕捐款:支付宝、微信、现金;乡亲们组织捐款,老师和同学们组织捐款,普通网民上门捐款或通过支付宝、微信转账……


       可以见到的费用报道就有:贵州盛华职业学院院长拿到医院近万元,铜仁民政局紧急协调2万元。


       同时,医院免费为吴花燕和她的家人提供一日三餐,申请减免一些检查费用。


       许多爱心人士到医院探望她。通常情况下,爱心人士都会现场捐款物。


       从这些情况看,吴花燕收到的善款很可能已经超过了100万元。


       那么,问题就出来了:救助吴花燕,究竟需要多少钱?既然有了详细的费用表格80万元,为什么还要再筹款20万元,达到100万元?


       这不能是一笔糊涂账。



       如果这笔账糊涂了,吴花燕承受不起,公众的信任伤害不起。否则,对吴花燕来说,理想诗意生活将会离她远去;对公众来说,被伤害后的愤怒情绪将会使更多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失去被救助的机会:拒捐。


       所以,我观察到:吴花燕和她的亲人一再说,钱够了。



       他们都觉得钱够了,一再表示不需要再捐款了,可为什么发起筹款的9958西南执行团队还觉得不够,还要发起第二期?至少,没有表达停止第二期20万元的募捐目标的意思,更没有发表相关声明。


       我不懂。


       谁能懂?


       伦理拷问中的吴花燕:如引发危机谁能守住底线?


       贫病交加的吴花燕,因为公众的爱心被拯救了,这是她之幸。


       然,如果捐款账稀里糊涂,公众的爱心就会被摧毁,此大悲。


       我非常担忧,一旦这笔账目被细细剥开,吴花燕将会很快陷入另一轮的舆论风暴,被迫面临道德伦理的拷问。尽管,这和她完全无关,而且她和她的亲人一再表现出纯真的善良与质朴。


       所以,我才会提出这个冷峻的、似乎不合拍的问题,并把它作为这篇文章的标题:


       拯救谁?摧毁谁?“无眉女孩”吴花燕事件隐藏严重伦理危机!


       我想说:吴花燕没错,自始至终都没错,包括她的亲人。


       那么,谁错了?


       错的,也许是各自怀胎者。


       这其中,有抢夺眼球的各类新闻媒体、自媒体、社交媒体。


       这其中,有抢夺眼球的各类商业或非商业性疾病筹款平台。


       眼球,等于利益。搏眼球,就是搏利益。泪点,就是金点。


       于是,为了“眼球里的利益”,吴花燕生活中的很多细节被有意选择,也被有意忽略,而选择与忽略的标准似乎只有一个:够不够惨。


       惨,多写或者全写。


       不惨或者不够惨,少写或者不写。


       而“眼球里的利益”所涉及的道德伦理,则包括媒体道德伦理、公益道德伦理、家庭道德伦理、商业道德伦理、社会道德伦理等。


       我特别想强调说一句:为什么非要把吴花燕弟弟的精病疾病推上舆论前台?当吴花燕姐弟形象对比后,已有不少明枪暗箭射向弟弟。


       围绕“无眉女孩”吴花燕事件,道德伦理危机已然风起于青萍之末。


       然而,这些追逐“眼球里的利益”的人与机构,会认为自己错了吗?


       或者会感觉到这种错吗?


       这才是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它关乎道德伦理底线,也关乎价值信仰底线。一个社会最不能被突破的,无疑就是各类底线。守住底线,才能守住安全,守住尊严,守住规则,守住秩序,守住人的福祉。


       吴花燕在努力守住底线,她因此特别值得尊重。


               可是,那些围绕吴花燕的人们,能不能也守住?



       作者简介:曹保印,著名品牌传播与危机处理专家,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大数据与科技传播专委会副秘书长,北京智信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中食品牌研究院(CFBI)院长。曾任《新京报》首席评论员、传媒研究院院长,CCTV、CETV、BTV、CRI、CNR等50多家权威媒体时事评论员,著有《全球化生存》《中国社会建设》《总有一条路:新京报十年传奇》等60余部作品,并被翻译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等10多种国际语言。与作者交流,请添加微信CAO319505或关注新浪微博:曹保印啦啦啦。



分享按钮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