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苗寨栽上了“摇钱树”?

——吉利精准扶贫考察札记


2019年08月04日 01:30    来源:汽车头条


       盛夏时节,如果不是借了考察吉利精准扶贫的“光”,很难有机会见识贵州西江千户苗寨。


       在西江千户苗寨,印象最深的是苗人的好客。苗族姑娘身着民族盛装,在民俗的长桌宴上载歌载舞,热情洋溢地轮番上演着“高山流水”。



西江苗族风情晚会上演“高山流水”      石竹 摄影


       “高山流水”,是苗族传统的待客敬酒方式。在苗族小伙子笙箫齐鸣中,如同高山溪水流过竹子连接的水槽一般,四位姑娘自高到低排成一排,依次举起大碗米酒顺流直下,直接把香醇的苗家米酒连续“倒”进来宾的嘴里,如有漏撒,更有一位专门的姑娘“补罚”一碗。


       我们来自北方,其中不乏有海量之人,在“高山流水”面前,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尽管米酒度数不大(感觉比啤酒度数高),可是四、五大碗一气“灌”下去,已经被苗家的好客“伺候”的服服帖帖了。


       西江千户苗寨,在黔东南雷山县境内,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每到黄昏时分,千家万户就亮起了灯。随着天色越来越暗,西江千户苗寨变成了灯的海洋,处处可见苗寨牛头“图腾”若隐若现。



西江千户苗寨游人如织观赏夜景      石竹 摄影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场由当地苗族同胞表演的民族歌舞节目,这些歌舞节目,具有浓郁明快的民族色彩,华丽的服饰,欢快的歌舞,加上美丽的爱情故事,使你不禁陶醉在苗疆的人文风情之中。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西江苗族与雷山县的其他同胞一样,千百年来,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自给自足,陶然世外。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的大片梯田,那一派旖旎的田园风光,仿佛娓娓诉说着这里的农耕文化。


       现在,苗族民俗和田园风光,加持了高铁和高速公路的便利交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使这里的旅游产业日益发达。而浸润上千年的农耕文化,却令这片美丽的山川土地迟迟不能富庶起来,这个多年 “戴”着国家级贫困县“帽子”的少数民族族群,期盼着早日脱贫走向富裕之路。


       厚重的农耕文化,与当下的商业文明格格不入,使雷山县的产业结构难尽人意,经济的协调发展在这里遇到了“瓶颈”。


       调查显示,雷山,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处黔东南苗岭主峰雷公山深山区,“九山半水半分田”,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全县共有1个极贫乡镇,90个贫困村里深度贫困村达3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共12349户、48682人。


       雷山县坚决响应党的号召,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到所有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切实抓好“三落实”,脱贫攻坚,不断取得新进展。


       2014至2018年,全县出列贫困村72个,脱贫11280户46048人,剩余未出列贫困村18个,未脱贫人口1069户2634人,贫困发生率从28.2%下降到1.9%。


       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5.29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排全州第4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795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分别为22.8:16.7:60.5。


       这组数据信息,清晰地告诉我们,农副产品的加工深度不够,商品转化率不高;工业结构单一,主要是建筑业和商品混凝土;尽管旅游产业势头强劲,也很难支撑起县域经济脱贫致富的重任。


       十分明显,突出矛盾是第二产业十分薄弱。而第二产业的发展,又跟根深蒂固的第一产业的商品化延伸密切相关。可见,促进雷山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是如何盘活第一产业,使第二产业成为有源之水。那么,应该从哪里入手呢?


       由于自然条件独特,雷山种茶历史悠久。高海拔形成的独特气候,空气湿度大、气温低、茶叶生长缓慢,口感也相对独特。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雷山县委、县政府领导审时度势,立足于雷山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立足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发展定位上,大力实施“环境立县、旅游强县”战略,全力打造“全国旅游名县、贵州茶叶大县”两张名片。


       调查显示,雷山县农业生产稳定转型,几年来,特别是全县茶园面积16.15万亩,完成低产茶园改造提升1.23万亩、无公害产地认定2.87万亩、有机茶园认证615亩。雷山银球商标被评为2017年度消费者最喜欢的茶叶品牌,雷山高山绿茶被选用为党的十九大用茶。



苗族茶农在采茶    佚名 摄影


       据此,雷山县确立了“扩基地、抓管理、树品牌、拓市场”的工作思路,力争走出一条基地标准化、服务社会化、效应品牌化、运营产业化的新型茶产业发展之路。


       雷山县要把得天独厚的“茶”,做成一篇大文章,依托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让第二产业左右逢源、迅速发展。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当地农耕文化的深远影响和商品流通的长期闭塞,雷山的茶产业,基本停留在较原始的生产状态。多数“小作坊”起步的家庭式生产企业,呈现出弱、小、散、乱的离散状态,技术含量低,设备落后,地产地销,茶产业经营者的商品意识和营销能力是最大短板。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2018年4月,浙江省李书福公益基金会出手投资,在精心调研的基础上精准定位,以吉利“吉时雨”精准扶贫项目的名义介入雷山茶产业。“吉时雨”,是吉利控股集团在全国精准扶贫行动的代称。



雷山云尖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浩在工厂向考察组介绍情况  陈杨 摄影


       被称为吉利助力雷山县脱贫攻坚茶旅文化的示范项目,地处雷山生态茶园示范区(雷山县望丰乡三角田村“五岔路”)。在杭州市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统一指导下,由浙江吉利捐赠2000万元新建全自动化茶叶加工厂、新建流转2000亩茶园和建设茶旅结合配套设施,引进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浙江先进茶叶生产技术、依托集团上下游供应链平台和资源进行品牌宣传推广和茶叶销售,推动雷山县脱贫攻坚和茶产业发展。


       吉利扶贫示范项目,孵化雷山云尖茶叶有限公司作为“龙头企业”。项目占地11150平米,2018年8月开工建设,2019年3月投产。斥资500万元,引进先进生产设备,配置了5条生产线,实现红茶,扁形茶,香茶,毛峰的精加工。增加就业岗位约180个,惠及望丰乡17个村1742户6097人(其中1345贫困户5228贫困人口)。


吉利帮扶的示范企业现代化制茶车间    佚名 摄影


       项目以“精准扶贫”为目标,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茶叶基地+贫困户”的合作利益链接机制,这个合作体制的流程再造,形成了茶叶一年四季“本地采摘、当地加工、全域营销、流通世界”一条龙。


       短短一年多时间,吉利的精准扶贫,模式新颖,业绩不菲,观摩者众,好评如潮,示范点不光成了苗乡新的旅游景点,还被当地群众誉为“吉利给苗寨载上了摇钱树”,地方政府领导说的更够劲:“吉利给我们建造了一个造币机”!


       考察组在雷山,品尝了声名鹊起的“雷山云尖”茶,深入考察了深山茶园和现代化茶厂,还亲身体验了手工揉捻制茶工艺。这印象,比苗寨的“高山流水”要深的多。


       吉利用自己创业的经验积累和成熟的商业逻辑,在雷山的茶产业上,创新实践了资金+管理+技术+营销的全产业链扶持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脱贫攻坚创新途径。


       这条脱贫攻坚创新途径,针对人们以往关于 “输血、造血”的讨论,又给了我们许多新认识、新体验、新观念:


       ——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项目定位。精准项目定位,必须与当地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相一致,必须有相当空间发挥帮扶企业自身软硬实力的优势。雷山县要把得天独厚的“茶”,做成一篇大文章,依托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让第二产业左右逢源、迅速发展。吉利积多年艰苦创业、市场拼搏的经验和资源,同样可以在帮扶雷山茶产业发展上纵横捭阖、出奇制胜。一个造汽车的企业,能不能把茶叶做好?行业不同,道理相通。因为,企业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相通的。


       ——产业扶贫必须先办好企业,企业搞不好,产业无从谈起。产业扶贫要树立龙头企业作为示范,形成一节火车头带动一列列车,一个成功模式,“催化”一个产业链。对此,雷山县委、县政府有着清醒而明确的认识。吉利在当地别具一格的帮扶理念和做法,使他们认识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政府下决心改变雷山的茶产业比较原始的生产方式和“小作坊”家庭式的生产业态,他们把吉利在雷山的扶贫工作,果断定位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助力雷山县脱贫攻坚茶旅文化示范项目”;


       ——扶贫“扶”起来的企业如何保证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培养当地人才,这是实现和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之计。与其他扶贫项目不同,应雷山县委县政府的邀请,希望吉利把扶贫项目“扶上马,送一程”,把吉利的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和经验,留下来,传下去。吉利从距离最近的贵阳汽车生产基地,派出公司高管姜浩(贵阳公司总经理助理)长期驻点,担任扶贫项目公司董事长。我直截了当问姜浩,作为董事长,你主要管什么?他也简明扼要回答,管好资金使用,培养出当地的生产经营人才。事实上,吉利在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管理的过程中,把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给当地员工,包括前来实习的贵州技校学生;


       ——改造自给自足的粗放型产业,最需要的是科学的集约化经营。吉利不懂做茶,但是他们懂得“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知道向谁求教找谁帮忙。吉利帮助雷山引入赫赫有名的浙茶集团,对当地提供技术培训服务,制订统一标准、统一质量检测、统一田间管理,逐步引导农户向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这些基础的、必要的学习和实践,大大改善了当地茶产业的有机生态,提高了当地茶农和干部的生产经营能力;


       ——长期闭塞地区的好商品,更需要建立流通的多渠道、大渠道。吉利在帮扶实践中,且行且解惑,逐步增强当地员工的市场观念和商品意识。为了解决贫困村“不知道把产品销往哪里”的难题,吉利主动与全国茶叶出口量第一的浙茶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拓展雷山茶销售渠道,延伸茶产业链,让雷山茶走向世界,实现当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据了解,吉利还利用互联网和自身业态优势,建立了更多合作、共享、多赢的销售渠道,迈出了品牌建设可喜的一大步,均获可喜成果,要把这些都写出来,恐怕就不是一篇文章,而是要写成一本书了;


       ——追求生产经营的效益最大化,其实就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就是要把所有资源用好、用细、用足,纳入到更丰富的产品规划中。浅尝辄止,缺乏深入,是很难做到的。吉利控股集团企业社会责任部的叶万芳,是这个扶贫项目的协调联系人,经常往返与杭州和雷山之间,自始至终跟进这个项目,情况十分熟悉。这个憨厚扎实的浙西小伙子,给我们讲了一个长长的、却并不乏味的故事:


       雷山以前的茶叶很混乱,茶种都有七、八种之多,你能想到的茶基本都有。春茶采下来就搓成一个球,就拿去卖,夏秋茶没有市场,就索性“荒”在山上。


       所以我们去了以后,要把这些茶资源进行一个分类,紫叶能做红茶就做红茶,福鼎大白能做什么,福鼎中小叶能做什么,所有的全部有一个产品定位。


       我们跟浙茶集团合作,首先是技术,从茶园管理、采摘标准、土地检测再到生产技术。生产技术分两块,绿茶、红茶的制作工艺。说到绿茶,当地做银球茶和香茶,我们是按龙井工艺做扁形茶,同样的原材料,成品价格相对会高出很多,这对雷山也是个突破。


       扶贫不是来投资建一个厂就完了。我们带着浙茶集团的技术人员,从去年10月份开始,把山上所有的茶叶全部采了一遍,全部试加工,然后确定做什么。


       当地还有一种土茶,没人要的,那是变异的茶,茶树是紫芽的,做成绿茶很难看,但做成红茶却格外漂亮,有点化腐朽为神奇的意思。所以我们去收紫芽的时候,老百姓都觉得很奇怪。现在,我们的红茶在黔东南州,名气和销量,肯定是排第一的。我们还针对福鼎中小叶种进一步分类,独芽可以做成雀舌,一芽一叶可以做成扁形茶,再等到一芽两叶又可以做红茶。


       以前雷山的夏秋茶,基本没有人去采摘,已经也没人种了。那么我们跟浙茶集团合作,他是全国产业行业里面出口第一的企业。他出口的茶叶也是非常特殊的一个产品,别的产业都是好的出口,唯有茶叶,就是中国人不愿喝的才出口。因为外国人喜欢“煮”,要求的茶汤比较浓郁一些,所以夏秋茶在国外很受欢迎。现在将夏秋茶出口至欧洲、南美等国家,不光提高了茶场土地利用率,还利用时间差、地区差,延长了雷山茶产业的生命周期。


       除了浙茶集团,我们还跟娃哈哈合作,成为他们茶饮料的原材料供应商。原来那些被当做废物的东西,特别是剪枝,每年剪下来全部扔在地上烂掉了,现在我们把这些剪枝全部收回来,变废为宝,加以利用。


       我们的产品规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绿茶,利用龙井43茶树树种,以浙江龙井的制作工艺制作“雷山云尖”,主打中高端礼品茶市场,目前基本供不应求;用福鼎中小叶茶种制作的高山绿茶,针对中低端市场这样,就形成了适合不同消费阶层的产品门类。


       红茶,明前高端原料制作成“雷山金红”,与“雷山云尖”搭配成一红一绿,规划为企业高端精品礼品茶;后期制作成“雷山红梅”,主打中低端市场。还可以加入本地种植的玫瑰花,制作成玫瑰花茶,取名“雷山红玫”。


       雷山之行,看了,听了,想了,我们考察组成员陷于了沉思:吉利精准扶贫的效果如此突出,他们的扶贫理念和价值观是怎样的呢?


       最终,我们在吉利自己的扶贫工作总结上,看到了他们的心得,这些心得读来,好像听到了吉利领军人李书福的心声:


       扶贫先扶智、扶贫更扶志。精准扶贫既要结合吉利实际,又要因地制宜,紧扣持续稳定脱贫这一核心。精准扶贫不是企业要投入多大的一笔资金,吉利用于精准扶贫的每一分钱都源自吉利人的辛勤劳动,所以必须要讲究效益和持久性,只有能产生效益的项目才能持久,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扶贫。


       考察归来,再次细读这些文字,没有华丽辞藻,更不像豪言壮语,感觉真诚、实在、深刻!


       吉利正是执着于这样的理念和价值观,给扶贫注入新动能,才能让扶贫更精准,更见实效,也更有温度。


       雷山之作,仅仅是吉利“吉时雨”精准扶贫中的一个亮点,覆盖全国范围的更多项目呢?媒体早有更多报道,说是风生水起不为过,被评价全国首屈一指也并不夸张!




群山环抱中吉利建设的“摇钱树”培育示范工厂    佚名 摄影


       最后,告诉诸君一个好消息:今年4月25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已批准雷山退出贫困县序列。


分享按钮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