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枢元解志熙:沉痛悼念刘思谦教授


2022年07月18日 06:10    来源:美中时报    鲁枢元


刘思谦先生(1933年12月24日—2022年7月18日)


       今天下午6点钟,我的学生张红军教授在短信中告诉我刘思谦先生下午4时辞别人世,到了另一个世界。知道她多年来卧病在床,或许是心有感应,前天我匆匆忙忙将多年前写下的一篇文章整理一下,交给武新军院长,在河大文学院的网站发布,其中就写到我对刘思谦先生的景仰与思念。听说文章发布后一下子就有三千多人阅读,但很快就又被下架,原因不明。


       尽管说“有生必有死”,思谦先生的去世让我仍然非常难过。这里,我将那篇文章中写到的几个片段摘录如下,以表达我对她的沉痛悼念。


       在早些年举办的“中原作家群论坛”上,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女士曾说到当年河南文坛评论界的“三套车”。“三套车”这个语汇的出处与一首俄罗斯民歌有关:“冰雪遮盖着伏尔加河,冰河上跑着三套车”。这里人们说的是20世纪80年代跑在中原文坛上的“三套车”,三匹拉套的马:刘思谦、孙广举、鲁枢元。三匹马都先后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


       刘思谦,出生于1934年,三人中年纪最长,阅历也最丰富,祖籍河南,出生于北京,陕西上小学,杭州读初中,16岁参军供职于海军司令部,22岁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是1960届毕业生。与她同届的“少年作家”张永江先生,是我在河大读书的辅导员,论辈分,她当我老师已绰绰有余,但在一起时候我总喊她思谦大姐,才觉得亲近。


       刘思谦在河南大学任教,却执著地着力于当代文学批评。她几乎关注着所有活跃的当代作家,特别是拥抱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家,一再评论,而且从不粉饰。她的理论位置,处在先锋派与传统派之间,在理论的夹缝或者说中间地带奋战。她不苟同先锋派,又叛逆着传统,于是便很苦。她对理论那么真诚,可以说她是当代文坛上的苦行僧,不求正果,只管修行。


       思谦大姐刚强执着、心直口快,基因里似乎流动着东晋时代嵇康先生的“龙性难驯”,撰文著书,飙发凌厉之气盎然纸上。八十年代末那场春夏之交的风雨大潮中,怒发冲冠的刘思谦岌岌乎沦为临安城内的岳武穆。如今,思谦大姐也已渐入晚境,道德、学问却愈益精粹,回归自身,回归女性,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女性作家的回望与反思,使她在当代女性文学研究领域又攀上一座奇峰。


       一次河南省青年评论家在黄河岸边聚会,与会者有三四十人,刘思谦、孙广举和我算是会上的长者。一天的紧张发言下来,到了晚上,大家兴犹未尽,便又聚在一起,开始是唱歌,把从幼儿园时期到改革开放后的所能记得起的歌唱了一遍,不只是唱,简直是吼。歌犹不及,继之手舞足蹈。大家排成一个长龙阵,思谦是老大姐,排头,广举其次,后边是我,然后是一长串河南评论界的新秀,彼此搭肩抚背,踏歌而行。夜色茫茫,河汉迢迢,高歌狂舞中,将多少年被压抑的生命意志尽情张扬,那样的放纵,在我以往的生命中是第一次,在以后的生命中也再没有出现过。


       “冰雪遮盖着伏尔加河,冰河上跑着三套车”,在这苍凉忧郁的旋律中,我身在海南、江南,时常怀念思谦大姐与广举兄。2008年河南大学文学院在开封西郊的金明池举办学术会议,思谦大姐做大会发言,碰巧由我与吴福辉先生主持。她指斥时弊,掷地有声的话锋之犀利仍不减当年。我有些为她担心,她却泰然、坦荡,说一辈子都这样了。


       截止今天下午四点钟,思谦大姐的“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坚持自己的主张与信仰,能够持守自己的初心与本真,并且能够在把自己的信仰与本真用文字的方式留给后人,思谦大姐这一辈子没有虚度,更没有妄度。思谦大姐是一位真正的学者,真正的知识人、文化人。记住思谦大姐的行迹,葆有思谦大姐的精神,是对她的最好的纪念。


       思谦先生千古!



当年河南文坛的“三套车”,

自左至右:孙广举、刘思谦、鲁枢元




               刘思谦先生千古


               好思想何须自谦立言敢为天下先;

               善演讲未遑多让呐喊不落人间后。


               晚生解志熙张来民敬挽 2022年7月18日于北京


      相关链接:


       孙广举、刘思谦、鲁枢元:河南文坛“三骏马”



       先生简介


       刘思谦,1933年12月24日出生,北京人。我国著名的女性文学评论家,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文史馆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1947年,她就读于浙江大学附中初中部,毕业后到开封女子高中就读。1956年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后因夫妻两地分居,调入中国科学院辽宁分院科技大学、沈阳二中任教。1973年调入郑州大学中文系,1980年调回母校河南大学中文系。到系里不久,她就被系领导派往北京参加《文艺报》第一届中篇小说评奖读书班。在这里,她写出了第一篇有影响的文学评论《现实主义的力量——读〈啊!〉断想》,从此,她便一发而不可收,在当代文学批评领域里开始了辛勤的耕耘。


       刘思谦的学术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是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她以《小说追踪》《文学梦寻》《蒋子龙的“开拓者家族”》等学术研究成果,构成新时期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标志性文献,以犀利敏锐的批评话语著称,被誉为风头正劲的中年女评论家,并被破格提拔为教授。


       20世纪90年代以后是刘思谦学术活动的第二个阶段。在八九十年代之交那样一个政治风云突变的年代里,刘思谦做出了转向女性文学研究的选择,《“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便是这种探索的开端和起点,它成为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早期的一部奠基之作,在学界评价甚高。1996年刘思谦又申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并获批准。她在此后的8年时间里,编选了70万字的《女性生命潮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选读》(以下简称《选读》),与她的博士生合著出版了《女性生命潮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研究》(以下简称《研究》)。《选读》被认为是“九十年代女性散文观止”,《研究》被评为“一次女性散文研究的飞越”。


       1998年,河南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刘思谦成为全国第一个女性文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1999年后,刘思谦开始思考女性文学研究学科建设的理论问题。她把有关学科建设的规划与她日常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带领学生做了多次专题讨论。正是以性别研究为起点,结合叙事学、阐释学、新历史主义等现代理论,打开了一个女性文学研究新的世界,使女性文学研究获得了理论提升,对女性文学研究的学科化建设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她出版的学术著作有《小说追踪》(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年)、《“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文学梦寻》(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女人的船和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学理与激情:刘思谦自选集》(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思故集》(河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上、下,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女性生命潮汐——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选读》(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在《文学评论》《小说评论》《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等刊物发表《读〈青春万岁〉致王蒙》《先行者的足迹——试谈叶绍钧前期的小说创作》《〈葛梅〉的人物描写》等百余篇论文。


       刘思谦教授对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深入探讨和女性文学的开拓性研究在国内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她的更大贡献则是带出了一批女性文学的研究者,建设了一支以她为首,包括谢玉娥、沈红芳、赵思奇、孙书蝶等在内的河南大学女性文学研究的队伍,使河南大学成为全国女性文学研究的重镇,引领着全国女性文学研究的航向。在2020年6月发布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基于中文学术成果的评价(2020版)》中,刘思谦教授在二级学科“中国文学”榜单中,以综合分值644.42位列该榜单第98位。


(部分简介摘自《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史》)


著作论文



       专著:


       《“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年版,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文学梦寻》,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主编“九十年代女性散文11家”丛书


       《女人的船和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学理与激情:刘思谦自选集》,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思故集》,河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


       编著:



       《中国小说年鉴1984中篇小说卷》(合作编选),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上下)(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


       《女性生命潮汐——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选读》(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主编“娜拉言说书系”四种


       论文:



       《读〈青春万岁〉致王蒙》,《读书》1980年第3期。


       《先行者的足迹——试谈叶绍钧前期的小说创作》,《中州学刊》1981年第2期。


       《对建国以来农村题材小说的再认识》,《文学评论》1983年第2期。


       《张一弓创作论》,《文学评论》1983年第3期。


       《蒋子龙的小说创作》,《当代作家评论》1984年第3期。


       《他们和新中国同命运——谈当代文学中的知识分子》,《河南大学学报》1984年第5期。


       《读“西部小说”两题》,《小说评论》1985年第4期。


       《文学寻“根”之我见》,《文艺争鸣》1986年第1期。


       《作为叙事体文学的中篇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86年第1期。


       《崇高没有泯灭——新时期小说的审美价值》,《文艺评论》1986年第5期。


       《小说十年思潮的两点启示》,《文学评论》1987年第1期。


       《喧哗与骚动:小说十年思潮概观》,《小说评论》1987年第3期。


       《不必为了理解……——金狗·雷大空论》,《当代作家评论》1988年第1期。


       《〈古树〉主人公田壮林心理分析》,《文学自由谈》1988年第1期。


       《徘徊于家门内外——冯沅君小说解读》,《中州学刊》1991年第4期。


       《女性角色人物画廊——凌叔华小说人物谈》,《河南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关于中国女性文学》,《文学评论》1993年第2期。《张爱玲:走出女性神话》,《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林徽因:澄明的生命之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第4期。


       《新时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描述》,《河南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乔典运:随时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1期。

   

       《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性》,《文艺研究》1998年第1期。


       《女性文学:女性·妇女·女性主义·女性文学比评》,1998年第2期。


       《我们的文化源头——关于理安•艾斯勒的〈圣杯与剑〉兼论“性别之战”的莫须有》,《文艺评论》1998年第4期。


       《“女性主义”与“神学”》,《读书》1999年第9期


       《爱是什么?一兼谈90年代女性散文中的两性之爱》,《文艺评论》1999年第3期。


       《代:女人生命的刻度——90年代女性散文中的代际现象》,《文艺评论》2000年第2期。


       《卡里斯马型人物与女性——〈羊的门〉及其他》,《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3期。


       《如何综合——文学研究方法论研讨之一》,《文艺评论》2000年第3期。


       《“原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笔谈:原型批评与集体无意识与性别》,《中州学刊》2001年第3期。


       《意义阐释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问题》,《河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高墙内外的妻子们——阅读几部女性回忆散文》,《文艺评论》2001年第5期。


       《反命名和戏谑式命名——杨绛散文的反讽修辞》,《郑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研究的学科化》,《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


       《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诗学”——以〈花腔〉为例》,《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女性文学研究学科建设的理论思考》,《职大学报》2003年第1期。


       《女性文学的语境与写作身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带伤的黎明”(续)——5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散文思想内涵解读》,《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女性文学这个概念》,《南开学报》2005年第2期。


       《关于母系制与父权制》,《河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性别视角的综合性与双性主体间性》,《河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丁玲与左翼文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1期。


       《黑暗中的舞者——性别视角下陈染小说知识女性形象分析》,《湘潭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女性文学中的父权制解读》,《河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生命与语言的自觉——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中的主体性问题》,《厦门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我们距两性和谐还有多远?——女性小说文本中的两性关系问题》,《南开学报》2008年第2期。


       《“十七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经典化与非经典化》,《河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身分的焦虑、尴尬与超越——兼谈转型期“底层写作”问题》,《湘潭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蒋韵小说的女性主义性别美学观照》,《扬州大学学报》2009 年第1期。


       《蒋韵小说的女性主义性别美学观照(续)》,《扬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以性别视角细读〈色·戒〉》,《扬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历史风云与个人命运——严歌苓本土题材小说〈第九个寡妇〉解读》,《汉语言文学研究》2010年第2期。


       《张爱玲〈小团圆〉中的“胡张之恋”——兼谈胡兰成的〈今生今世〉》,《扬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宏观建构与文本细读——评任一鸣著〈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简史〉》,《南方文坛》2010年第5期。


       《两性关系启示录——王安忆〈米尼〉与〈香港的情与爱〉解读》,《河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当“学术”遭遇权力、金钱与性——阎连科〈风雅颂〉主人公杨科解读》,《汉语言文学研究》2011年第2期。


       《“她们”中的“这一个”与“另一个”——田中禾长篇小说〈父亲和她们〉中“两个母亲”人物谈》,《中州学刊》2011年第6期。


       《官场与情场中的“女同志”——范小青长篇小说〈女同志〉解读》,《扬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父亲和她们〉的叙述方式与人物塑造》,《南方史坛》2012年第5期。


       《我们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河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城与乡:一个家庭两代农民心中的爱与痛——读阎连科的长篇散文〈我与父辈〉》,《名作欣赏》2013年22期。


       《把时间用在读书、写书、教书上》,《光明日报》2013年11月18日。


       《智慧老人的知性言说——杨绛〈洗澡〉〈控诉大会〉〈干校六记〉等解读》,《名作欣赏》2014 年 28 期。

       

       《河流与浪花——简评〈海峡两岸女性小说的历史流脉与创作比较〉》,《光明日报》2014年8月11日。


       《贝蒂•傅瑞丹的女权运动理念与性别观》,《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新时期以来的女性文学创作与女性文学研究》,《名作欣赏》2019年第34期。




-----------------------------------------END-----------------------------------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