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模式取长补短,美中携手抗疫更重要


2020年03月19日 03:10    来源:侨报网

      美国已经来到了新冠病毒大流行的临界点。截至3月18日周三上午,全美已确诊将近6500例感染病例,是上周五2300例的两倍多。死亡人数也攀升至100人以上,是上周五48人的两倍多。周二晚,西弗吉尼亚州还确认了首例新冠肺炎病例,这意味着所有50个州全军覆没。



图为18日,柏林一家药妆连锁内的消毒液和洗手液处于缺货状态。(图片来源:中新社)


       特朗普政府终于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抗疫措施,国家紧急状态、遍布全美的通行(drive-through)监测、关闭美加边境、高达万亿美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包括给每个人发放2000美元,中小企业辅助计划……然而,对于遏制疫情来说艰难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面对疫情,各国战略大相径庭,是决战还是共存?如何看待各种应对模式?


       最早暴发的中国,采取了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消灭疫情的决战模式:千万人口的武汉封城、调集全国医护力量支援武汉、用十天时间建起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全中国十几亿人在家隔离……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取得了宝贵的成绩,速战速决,为复工复产腾出空间。


       而英国则是与疫情共存模式的代表,政府最初放出风声,做好数千万人感染的准备,以获得群体免疫力,从而“战胜”病毒。但在没有疫苗、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这种群体免疫力的获得将付出多大代价,多少生命?像英国首相约翰逊所说,要做好失去所爱之人的准备。当然,英国政府也指出,不能误读这一模式。事实上,英国采取的抗疫措施越来越严厉,正向美国模式靠拢。


       应对较好的像德国,经历了从决战到共存的巨大转变。在意大利沦陷之前,德国的策略跟中国相似,严防死守。最早拜仁州十几例确诊后全部被关在医院里,多地卫生部门还火速追踪了所有密切联系人,最后成功地完全切断了这条传染链。但在意大利沦陷后,德国的战略改为持久战,放弃决战,转而考虑如何大范围内和病毒共存。


       而最初疫情十分严重的韩国,则采取了全面筛检、精准控制,除了限制大型聚会外,并没有采取封城措施,也没有完全限制居民的活动自由。目前疫情也得到了充分的控制。日本、新加坡的情形也大同小异。


       决战与共存,是一个灰度过渡带的两端,各国都在根据自己的人口总量、密度、医疗资源、经济条件、政治制度在权衡,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案。不管体制如何,国力如何,面对新冠肺炎这样凶猛的大流行病,没有谁能轻言已经做好了准备。


       传染病是没有国界的,从长远来看,只要社会运转,人员往来就不可避免,疫情就难以控制,与疫情共存恐怕是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拿中国来说,尽管基本扑灭了境内的疫情,目前又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境外输入性病例的压力。张文宏医生说可能要“二次过草地”。从表面上看,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却可能还是要被拖入疫情的下一波,算经济账不够划算。


       然而这场决战及时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对全球抗疫格局影响深远,又不是简单算账能衡量的。


       决战与共存,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有选择。对于国力雄厚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战略选择、代价评估问题。但对于许多不发达国家来说,恐怕只有无奈的应对。


       在全球化的今天,对抗传染病的难度不在于某一个、某几个国家的应对,而取决于最薄弱环节的应对。前期疫情暴发的中国、日本、韩国、欧洲、美国几乎是全球最有资本对抗疫情的地方了,如果这些国家没有尽全力去扑灭病毒,下一步扩散到大量的不发达国家,疫情只会造成更加可怕的破坏,而疫情终将会反噬所有人。


       因此,各种抗疫模式尽管各有不同,我们期待都能取得成功,为人类社会打赢这一战役各自做出贡献。疫情不会在乎国界,借疫情互相攻击、妖魔化别国只会对疫情扩散带来便利,只有携手战疫,才是对自己、对他人生命健康真正的负责。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