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金融海啸“十年祭”


2017年09月17日 11:56    来源:美中时报    巩胜利/文

       2008年9月15日,这是全球“历史改变的一天”,囿雷曼兄弟破产而引发全球金融海啸。而这天前,发酵了一年的“次贷危机”的阴云笼罩在大西洋两岸:华尔街股市开盘暴跌,道琼斯指数创下年内第二大跌幅;法国巴黎银行宣布暂停旗下三只涉足美国房贷业务的基金交易;整个欧洲央行紧急宣布向银行业注入近千亿欧元资金。为进一步安抚市场,8月10日,西方主要央行自2001年“9·11”事件以来第一次联手干预市场。那一刻,全球各国的央行决策者们意识到:发源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问题的“两房”(房里美、房地美)或许具有全球“传染性”引爆。但人们当时尚未意识到的是,即将到来的是一场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场人类国际金融危机的第一次爆发。


       而中国经济向好则面临未来四大成本悖论:(a)、中国党政“双核心”的成本之最、党政“双核心”7级构架(中央、省区直辖市、副省级、地级市行署州、县级及区、乡镇旗、村及居民委员会)“双负担”成本超高;(b)、人民币发行、运行成本举世之最(人民币M2已经达168万亿之巨。目前人民币基准利率2.5%,利率高则成本当然高,为市场经济地位国家之最高。第一大货币美元基准利率为0.75—1%,欧元、日元为负利率);(c)、中国基本生活、工业运行的必需品资源水、电、油、气、路等成本居高不下;(d)、中国工业运行成本居高不下;(e)、中国经济成长的全球大环境发生了变化:源头劳动力成本向贵、基本生产力成本居高不下、工业运行成本繁多、资本投资成本高企、货币运行成本多缀……




       A)、十年:金融海啸依然若即若离若现


       2007年8月9日,作为“世界改变的一天”的真正意义,是在一年多以后美国投行雷曼兄弟破产后才被人们真正开始理解的。在十年前的那个夏天,人们或许以为,次贷危机不过是一场严重的行业性危机。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贷提供商新世纪金融集团正式提交破产申请;6月,始建于1923年的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旗下两只基金因次贷产品出现严重亏损,为贝尔斯登最终倒下埋下伏笔。


       据英国《金融时报》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央行数据的分析,使用量化宽松政策的六家央行美联储(Fed)、欧洲央行(ECB)、日本央行(BOJ)和英国央行(BOE)以及瑞士央行(SNB)和瑞典央行现持有逾15万亿美元的资产,规模超过危机前水平的4倍。其中,逾9万亿美元是政府债券占到相关国家政府所欠46万亿美元总债务的五分之一。


       按美元计算,欧洲央行的总资产负债表规模不久前超过了美联储(美国GDP为18万亿美元,欧元区GDP为21万亿美元)。欧洲央行现在持有4.9万亿美元的资产,其中近2万亿美元为欧元区政府债券。日本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也刚刚超过美联储的4.47万亿美元,达到历史空前4.53万亿美元,其中85%为日本政府证券。通过金融海啸十年,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扩张过几次,包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改善市场状况而大举买入债券。


       十年金融海啸开始逐步展露出“全球恐怖袭击”——全球性爆发不断:次贷危机、股市危机、银行危机、汇率危机、经济危机、债务危机、监管危机、治理危机、工厂倒闭、石油危机、大宗商品危机……一连串系统全球性危机如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倒下,并最终升级为金融货币成为人类“大萧条”以来最为惨重的金融危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超级国家经济体欧元区,一蹶不振至今有十年。


       十年间,全球各国已携手编织了防范金融危机的多层次货币安全网,抗风险能力的确已大为提升。危机的始作俑者美国银行业已基本恢复健康。据彭博社统计,美国最大的十家银行二季度盈利高达300亿美元,只比2007年二季度的历史最高纪录少几亿美元。


       自2008年以来,美联储每年都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银行进行压力测试。在2017年6月底进行的最新测试中,占美国银行总资产75%的34家大银行全部达标,即在假设的极端不利经济环境下,这些银行也拥有充足资本来抵御金融海啸风险。


       来自全球各国监管者的巨额罚单也令金融机构行为模式有所改变,抑制了其开发高风险业务的冲动。据英国《金融时报》统计,次贷危机之后金融机构支付的罚金总额已高达1501亿美元,并仍在持续上升中。


       在全球监管层面,各国和全球的金融防火墙也不断完善。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全面强化了金融监管,2010年出台的《巴塞尔协议Ⅲ》也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主要经济体共同制定和落实的全球金融监管新标准。此外,20国集团峰会等全球政策协调和对话机制也为金融稳定提供了额外保障。


       G20宣言称“我希望在我们有生之年不会重演类似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我也不认为我们会遇到。”美联储主席耶伦不久前如此说道。在遭遇新危机之前,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这次有所不同”。但其实金融危机周而复始地发生,每一次本质上都大同小异。这是哈佛大学教授卡门·莱因哈特和肯尼思·罗格夫在其著作《这次不一样:八百年金融危机史》中得出的结论。


       十年至今,眼下似乎并没有显著的金融危机风险源显露。但正如在2007年时人们无法逆料次贷危机会引发国际金融危机一样,新的风险点总可能不期而遇地出现。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雅各布·柯克加德对新华社记者说,美国不会出现2008年那样严重的金融危机,但今后的金融危机可能是其他形式。美联储副主席费希尔认为,银行业监管已经得到强化,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仍付诸阙如,对于非银行机构和银行机构之间复杂的关系,监管者也仍是一头雾水。


       此外,更值得担心的是,在收紧金融监管十年之后,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多次承诺,将推动放松金融监管。他的这一主张得到了华尔街的热烈响应,也意味着在管制和自由化之间,历史的钟摆重新开始摆向后者。


       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反复发生金融危机的现代资本主义时期,是“大萧条”之后世界主要国家实行强力金融管制的短暂时期。这一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实说明,伴随西方国家金融和经济的发展,危机意识始终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B)、十年:金融海啸挥之不去,卷土又来?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施蒂格利茨在年作出的判断是:“躲过大萧条,却陷入大萎靡”,这是十年后,全人类面临的新危机,而得益于全球政策制定者的联合行动,世界经济成功避免陷入类似于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经济困局,但全球经济复苏长期疲软无力却成为后危机时代的新常态。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十年已过。虽然仍面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政治风险加剧等挑战,但全球经济终于迎来了走出“大萎靡”的曙光,全球经济增长格局更加平衡、动能也更为强劲。


       无论是施蒂格利茨所说的“大萎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所说的“新平庸”,还是美国前财长、哈佛大学教授萨默斯所说的“长期停滞”,描述的都是同一种后危机时代的经济现象,即全球经济复苏疲软乏力。


       数据显示:以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元区(占全球货币市场61%份额)、超级国家经济体欧元(占全球市场33%)为例,自2009年6月全球走出衰退期以来,美国经济扩张已进入第十个年头,成为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第三长的经济扩张“摇摆”周期。但复苏仍不温不火,在长达8年的扩张期内,美国经济规模只增长了约18%;而在1991年到2001年的扩张周期内,美国经济增幅高达42.6%。


       全球经济同样萎靡不振。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显示,十年来全球经济复苏呈现两大阶段:首先是2007年至2010年呈现“V”型,在2009年触底后,全球经济一度实现强力反弹;但2010年至今则呈现出“L”型疲软走势,复苏力度在2011年和2012年逐级降低,2016年更是创下2009年以来的低谷、最低增长增速。


       按经济学的“曲线原理”,谷底与峰值是双向的轮回。不过,金融海啸爆发十年之后,全球经济在今年迎来了走出疲弱复苏的曙光。“春天到了,全球经济的春天也来了”,这是拉加德在今年IMF与世界银行春季会议上的开场白。按照IMF最新数据,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将达3.5%和3.6%。


       全球国际贸易和投资领域的数据也真谛出现了令人振奋。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17年全球贸易增幅将达2.4%,远高于去年的1.3%,预计明年增速将进一步提升。在投资领域,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201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将增长5%,而去年则下滑至低点的2%。


       前印度央行行长、芝加哥大学教授拉詹研究发现“这一次所有的增长引擎首次同时发动。”他认为是从亚洲、欧洲到美洲,全球经济引擎正同时兴起运转。而在金融海啸爆发后的十年时间里,全球经济复苏更多依赖中国和美国引擎。在IMF最新经济预测报告中,这次是欧元区、日元、以及新兴经济体20多个国家经济体的增长预期均获调升。


       沉寂多年、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经济2017年也显示出向好势头,一季度经济实现连续第五个季度扩张。分析人士预计,日本二季度按年率计算的经济增速或将大幅升至2.5%以上。值得分析的是:今日日本经济的新发展,几乎与中国引擎无关。


       新兴经济体方面,按照IMF最新预测,新兴经济体24个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017年经济增速将达4.6%,2018年将进一步升至4.8%。其中,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预计分别为6.7和6.4%,较前一次预测值上调0.1和0.2个百分点。俄罗斯和巴西均逐步走出经济衰退泥潭。到今年一季度,俄罗斯经济已连续3个季度增长,巴西经济则扭转了连续8个季度的衰退。受“废钞令”影响经济增速回落的印度预计也将在今年重拾快速增长势头。


       由于全球金融海啸所致,如今全球经济仍面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新政府政策不明等一系列挑战。但和过去金融海啸十年相比,全球经济增长格局更加平衡、动能也更为强劲。


       回首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十年,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国、欧洲(占全球经济总量超过60%)先后陷入金融和债务双重危机之际,中国成为对全球增长贡献最大的经济体。2010年到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以上,增长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


       201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6.9%。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将进一步提升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增长能力。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的2017年世界竞争力排名中,中国排名由2016年的第25位跃升至第18位。该机构认为,中国的改革促进了开放,提高了生产力。


       回首十年金融海啸,中国逐步走到了全球经济的中央,中国影响力增强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之趋势。据美国新媒体网站“视觉资本主义”利用世界银行预测数据制作的图表显示:2017年至2019年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仍将高居第一,达35.2%;而美国的贡献预计为17.9%,仅约中国的一半。


       C)、十年金融海啸之鉴:全球金融货币需要新方略


       金融海啸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全球瞩目,并已成为对全球增长贡献最大的经济体。更为重要的是,今年以来,中国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韧性日益增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更趋明显。201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6.9%,宏观经济稳定性增强。多家国际机构近期纷纷上调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这些机构普遍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再平衡进程稳步推进,经济前景得到良好支撑。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7月下旬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将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上调0.1和0.2个百分点至6.7%和6.4%。这是IMF今年第三次上调中国2017年经济增长预期。


       中国经济增速令人鼓舞,增长质量也可圈可点。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继续超过“半壁江山”,并有继续扩大之势。同时,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5%6,稳居“三驾马车”之首。


       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物价运行总体平稳,医疗保健、旅游、教育服务类价格走高。亚洲开发银行近期发布的《亚洲经济展望》报告说,国内消费和进出口增长使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有所改善。一方面,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公共支出不断扩大,支撑国内消费情况持续向好;另一方面,部分商品价格自2016年的低位温和反弹,叠加外需回暖,刺激了上半年进出口反弹。


       国际观察人士指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中国居民的服务消费有望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更加明显。美国摩根大通认为,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放缓,加上金融去杠杆冲击,可能会对下半年中国经济产生一定影响。但整体看,消费、服务业的稳定扩张和民间投资不断上行为中国经济前景提供了有力支撑。伴随着中国经济再平衡进程,中国经济所展现出的韧性令世界叹服。国际观察人士认为,中国经济的韧性源自其中产阶层持续扩张、科技创新进步迅猛以及政府主动应对城市化、老龄化等挑战并从中寻求机遇,IMF预计中国2018经济再度回落超过3个百分点,这警示中国需要保持定力、有新引擎才行。


       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7月末在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撰文指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学人》曾以中国大船陷入漩涡作为封面,认定中国将步泰国、印尼、韩国后尘陷入危机,但中国经济增速仅在次年小幅放缓,接着便迎来增速连续超过10%的十年。2008年8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较高增速,一举成为全球经济的领头羊。


       金融海啸十年,全球经济迎来走出“大萎靡”的曙光,中国经济韧性也显著增强。但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等不确定性和风险依然存在。国际观察人士认为,中国应妥善应对与发达国家特别是与美国的贸易摩擦,有效管控国内金融风险,稳步推进去杠杆进程,未来中国将继续发挥全球经济“稳定器”作用。


       金融海啸十年,中国到了人民币决定未来的新时期:及从单边贬值预期到单边升值预期,中国的外汇市场似乎总是容易出现单边预期。市场人士指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市场主体较为单一;此外,市场建设不足也是原因之一。现在市场的成交量还是客盘的量大,因为交易主体比较单一,就比较容易产生一致预期。也就是说:只要人民币不出现重大失误,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十年金融海啸路,中国从来没有遭遇过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兼容依然存在重大悖论。而中国最近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则列举了中国金融八大乱象,包括部分国企债务、地方债务、房地产泡沫、影子银行、外部冲击、违法犯罪、杠杆率高悬和流动性风险等。当下中国金融风险点多面广、乱象丛生、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在增大,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困难重重。(1)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就是说,中国没有自外于全球金融体系,没有自外于全球金融危机;(2)中国经济下行,是一种趋势,但经过上一轮扩张之后,经济金融进入下行清算阶段。过去,中国经济在发展,增长速度很高,不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如今经济进入新常态,金融业也到了清算的时候;(3)中国是实体经济结构扭曲,金融结构扭曲,扭曲的金融结构对应扭曲的实体经济结构,有很多不畅通的地方。中国实体经济扭曲,实体经济低迷,缺乏全国性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金融货币怎么何以提供服务?(4)是中国一些市场主体行为异化。此处用到‘异化’的概念,含义十分深刻,意思是走偏、走歪了;(5)到2017年6月末,IMF数据说人民币占全球市场货币份额的1.8%,而美元占61%、欧元是33%、日元英镑分别为4.3%与4.1%,人民币是全球管制最严厉的货币,走向国际化需要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货币“自由兑换”——这是所有国际货币的游戏规则。中国金融业及人民币今后的目标不再是单纯的自己利润最大化,而是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完整统一,国内与国际相兼顾不冲突悖论,人民币在这一空前未遇的理念切中实际兼容,而且要顺应这种世界的潮流。中国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全面改善我们的理念和经营方式。


       美元,占全球货币总份额的61%,是全球第一大绝对强势货币。美元引爆全球第一次金融海啸的历史事实、告诉人类一个永恒的真谛:货币越强大,风险越极致;货币越全球第一大流通,爆发的危机就翻倍超级。


       在全球第一金融海啸爆发十周年之际,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启动“301条款”,也就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对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贸易之战——对中国违反知识产权保护的贸易进行调查。彰显了商人总统特朗普政府将美国国内问题国际化的民粹主义倾向——引向贸易战。如果中美之间爆发贸易战,这不仅将会损害中国与美国国内的贸易部门,而且对位于全球产业链上的诸多国家的外贸企业都会构成显著负面冲击。从全球范围来看,贸易战的爆发,实质上是在削弱增长较快经济体对于全球其他经济体的外溢效应。


       全球第一次金融海啸爆发十年,在发达经济体实现货币政策正常化、新兴市场经济体显著降低国内杠杆率之前,在全球劳动生产率增速持续下降的趋势得以扭转之前,在全球爆发地缘政治冲突与经贸冲突的概率下降之前,谈论“金融海啸依然安全”恐怕为时尚早。通观近300年全球经贸以一言以蔽之,以全球第一大货币而引爆的人类第一次金融海啸,正未有穷期的的可能再现,且货币越强大引发的金融海啸越宏大、越难以防范。


       (作者系中国金融智库研究员、国家发改委《财经界》专家学术委员会常务秘书长)


分享按钮
 
美国新闻

比亚迪获美国千万美

全球首台B-Box高压版家庭储能系统安装成功获用户点赞  中国比亚迪公...

第4届“跨越太平洋

图为总领事罗林泉在第4届“跨越太平洋—中国艺术节”开幕仪式上致辞。...

中国新闻

中美“2+2”清洁能

清华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院长曾嵘、华盛顿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Daniel...

中美物流联合会访问

  近日,中美物流联合会秘书长李茜来到济南市经信委访问交流,就中美...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