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开余额宝金融创新的伪面目
揭开余额宝金融创新的伪面目
与过去的初级沟通手段相比, 只是沟通和联系的手段提高了, 但并没有任何金融服务创新. 余额宝们和所谓的互联网络金融提出的金融创新其实就是忽悠社会大众。
至2014年6月13日, 中国网络技术公司巨头阿里巴巴的余额宝已经上线一周年. 在这一年里, 余额宝的成功给中国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 伴随者余额宝的用户数目过亿和所拥有的资金规模超过5000亿元, 互联网金融, 这个新名词在中国也显得非常时尚, 各类网络公司也开始大举进入金融业. 尽管纽文新先生呼吁有关部门叫停余额宝, 但是, 各类余额宝以及所谓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势头并未减缓. 所谓金融创新仍然是这些余额宝们继续扩张的一个重要由头。
这些余额宝们和所谓的互联网络金融确实是金融创新吗?
一般地, 金融创新主要包括金融技术, 金融产品或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的创新。我们看这些余额宝们和所谓的互联网络金融的所谓创新究竟在哪里? 是在金融领域还是在销售服务方面?
余额宝最初的推出是利用支付宝的客户群来推销一支货币基金。余额宝的快速增长在于其利用网络的方便性, 投资门槛低和与支付宝用户的连接。他的创新在于利用网络快速方便推销金融产品, 而不在金融业务自身. 我们不能因为推销金融产品的技术提高, 就称之为金融创新. 这只是推销金融产品的手段变化而已.
过去, 人们推销各类金融产品是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网, 通过电话联络, 甚至通过挨门挨户的敲门等社会联系手段来完成。现在, 只不过是有了互联网络, 在互联网络中各类产品的推销人员有了自己的各类群体。与过去的初级沟通手段相比, 只是沟通和联系的手段提高了, 但并没有任何金融服务创新. 余额宝们和所谓的互联网络金融提出的金融创新其实就是忽悠社会大众。
严格地讲, 互联网络金融这个名词本身就是一个伪名词. 如果有互联网络金融, 那么, 有没有电话金融? 有没有门对门的敲门金融? 有没有坐在办公室的面对面金融?
在现代金融的发展过程中, 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把互联网络技术应用在金融服务中, 使互联网络技术成为提高金融服务和扩大金融服务市场的重要推手。可是, 在中国, 现在的情况正好相反; 不少纯粹的网络技术公司仅仅通过在网络上推销金融产品, 却通过提出所谓金融创新的旗号进入金融领域, 甚至高调呼吁放开金融市场。利用在开放金融服务的改革背景下, 为自己进入金融服务也开方便之道. 这已经完全成为忽悠社会大众的由头和招牌.
中国金融市场确实有待提高和发展; 中国的金融市场, 特别是银行服务市场确实需要开放; 中国的金融服务业也确实需要不断创新。但是, 在全世界的金融服务业中, 任何从事金融服务的机构或人士都要通过最基本的从业资格认证. 并不是说, 任何公司或个人只要拥有资本都可以投资于金融服务业。
在中国, 目前不少只拥有资本的公司和人士都开始涉猎金融服务业, 搞什么理财服务, 小额贷款公司, 甚至地下钱庄. 这种风潮就如同十多年前所有的公司和人士都开始涉猎房地产一样。在这些人士眼里, 金融服务就是筹集资金和发放贷款而已, 也就是金融倒爷. 他们认为, 金融服务, 就是倒卖资金, 这与倒卖土豆或者苹果并无多大区别。这种理念无形中增加了社会经济运行的风险. 这确实是中国的现实特例; 也是中国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悲哀.
可是, 中国金融界目前发展的最大的悲哀还并不在这里, 而是在于为其呐喊的不少专业人士。在中国, 不少受过金融专业训练, 包括一些目前在从事金融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的人士, 也包括不少经济金融管理的官员们, 他们竟然公开称赞互联网络金融是金融创新, 也在组织有关研讨会, 讨论中国互联网络金融的发展。我不知道他们是因为没有认识到余额宝们和互联网络金融所谓金融创新的伪面目, 还是因为收了人家的钱财不得不为人家摇旗呐喊。我不禁要问一问这些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士, 所谓的互联网络金融的金融创新在哪里? 与过去的电话推销金融产品相比, 除了推销渠道有别外, 创新究竟在哪里?
钱, 金融专业人士称之为货币. 对于受过经济学训练的专业人士来说, 钱, 不过是商品交换的媒体, 或者社会信贷的体现而已. 可是, 在中国, 经过这三十多年的发展, 钱, 或者货币, 不仅牵走了普通人的灵魂, 也牵走了不少享有知识分子称号的专业人士的灵魂. 他们对于事物的判断完全已经被所获得的货币或者钱财的多少所左右. 用过去流行的俗语来说, 这就是屁股决定脑袋.
开启民智, 引导社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这本来是知识分子的天职. 当知识分子的灵魂和判断被钱财所左右时, 知识分子不仅失去了自己的灵魂, 他们所生活的整个社会也将失去了自己的灵魂, 也将迷失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才是一个社会的最大悲哀所在。(配图原载上海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