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创亚太地区更加美好的未来
美国人不认为对中国的政策是围堵政策
James Keith(美国前马来西亚大使、前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主任):美国有“例外主义”这种说法,就是在美国看待这个观念和国外人们的理解不一样,我们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怎么想,了解有哪些差别,在对差别了解的基础上做工作。
在中国这个地区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有关什么是中国现状这个问题,你问大部分美国人,他们会说中国正在试图改变整个地区的现状。除了朝韩半岛之外,其他地方中国都想改变现状。在美国有另外一种看法,除了北朝鲜之外美国想保护其他地方的现状,这非常值得思考,为什么有这么的不同的观点,在国内、国外差别这么多。
还有一个例子,大部分美国人不认为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是围堵的政策而大部分中国人认为是这样,误解的来源是什么?用什么方法逐步应对这种误解,以建立共同点呢?我想有这样的观念,所谓的围堵我们应该做很大的努力,在美国人们不会说要对未来做什么对中防御,或者对英国、法国有这样的讨论,为什么在中国有这样的呢?我可以这么说,值得争论,或者有一点挑衅的问题,但我想说一下。这个问题很大一部分的解答掌握在中国的手中,要用中国来确定在今后5年、10年、20年、25年怎么发展,这种问题你不会问发达国家,为什么对美国、德国或中国关系不一样?因为美国和德国的关系,我们比较清楚知道德国25年之后会怎么样,所以没有这种需要,两国政府怎么事先应对不确定因素。大部分美国观察家认为美中关系20、30、40、50年后发展到什么方向很不确定,就是因为不确定造成互不信任,或者有最糟糕的情况发生。
应对这个问题,未来会怎么样?美中关系将来结果会怎么样?我真诚的认为很大一部分的主动性在中国手中。因为美国从1979年已经宣布了态度,就是要打交道或接触,我想不是围堵和打交道相结合的。看看美国私营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对中国成功的投资,这应该归功于中国人民,是他们自己取得的。美国人民对中国成功和发展没有附加任何条件,他们主动的做出贡献推进,自己做出选择。大部分美国人会告诉中国合作伙伴我们已经做出选择,没有试图制止中国的和平崛起,我们希望参与,我们对他的结果的确有兴趣,这牵涉到我们的利益,因为这是由中国自己决定。
所以在谈所谓围堵问题的时候,我想敦促中方想一想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关系会怎么样,用什么样的准则来指导,是不是平等适用于国际社会所有的人同样的国际标准,或者有另外一套标准。每个国家有不同的标准自己确定,这个问题好像没有给出一个答案,在另外一个论坛我听到了中方的一个观点,就是对领土问题国际的仲裁或裁决不一定会被中方认为有效,我讲的是海事、海洋的纠纷,国际标准是不是适用于其他国家?同样的问题可以问美国,是不是有同样的状况,某一个国家适用标准还是不适用标准?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要看是不是均等适用所有标准,就是中国怎么想。
凡是和美国关系好的国家都富起来了
龙永图(中国前外经贸部副部长):我对于中美关系一直持非常积极的态度,特别是中美经贸关系一直持积极的态度。我很多年前就听邓小平讲过,最近又看到一篇回忆录,讲邓小平在1979年访问美国的时候,在去美国的飞机上中国一位资深的中美问题专家问邓小平先生,你刚刚提出改革开放的路线,为什么急着访问美国?当时邓小平先生做了这样的回答,他说我对国际关系观察了很久,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在过去几十年当中凡是和美国关系好的国家都富起来了。邓小平先生这段话对我有非常大的冲击。
我来自一个贫穷的地方,我一生的愿望就是希望中国人富起来,因为过去穷怕了。小平同志讲和美国搞好关系,可以使中国人富起来,我说也要好好跟美国搞好关系,做点努力,这是我非常坚定不移在处理中美经贸关系中为什么有这么强大的动力?我相信小平同志讲的话有很多的真理。
中美如何实现积极互动?我觉得可以做三件事:
第一,积极把中美的贸易关系搞得更活跃,量更大、质量更好,目前双方应该积极努力,尽快就中美双边的投资条约达成协议。因为中美双方之间的投资已经非常多了,没有一个好的中美方面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法律框架,中美双方的相互投资就会受到限制。所以我们现在就投资协议最重要的精神,比如说关于准入前国民待遇的问题,负面清单的问题,以这两个东西作为整个投资条约的主要框架,这已经达成了共识,这是非常重大的突破。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个突破在中国领导人的推动之下实现的。希望双方尽快的努力缔结这样的条约,这对中美双方非常有用。为什么中国人很积极?因为中国对美国的投资越来越多,过去光是美国人投资我们,我们对保护投资不是很重视。现在我们中国在国外的投资,包括在美国的投资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对于投资保护协议非常关注,这是我们想做的第一件事。
第二,中国和美国在处理亚太地区区域贸易合作的时候能不能有些合作?刚才大使讲了中美双边的自由贸易协定乱成一锅粥,我觉得中国和美国是两个亚太的大国,只有两个大国合作起来才能把这一碗粥清理出来。现在最重要的两个贸易协定,一个是中国参加的RCEP,另外一个是美国参加的TPP,有很多亚太国家两边都参加了,但中国和美国各在一边。如果中美不很好的进行沟通,两个区域贸易的协定很可能产生冲突。所以我们要尽最大的力量避免两个区域贸易协定的冲突。如果能够重叠,或者能够合并是最好的。因为很多企业家都知道贸易协定越复杂,对我们的商人来讲越不利,因为搞不清楚到底是什么规则。在这一点上中国和美国作为两个大国可以很好的合作。
第三,今年11月份中国主办APEC的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推动亚太地区合作非常好的机会。我们能不能在北京APEC会议上重申过去达成的在2020年实现整个亚太地区自由贸易的目标?如果这样对整个亚太地区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可以产生很重大的推动,因为中国、美国确实是亚太地区两个大国,两个大国一动整个亚太地区就可以跟上来,这一点说明中美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人和中国人应该成为超级伙伴
Bill Owens(美国AEA投资集团亚洲区主席、纽约证券交易所亚洲区副主席):我做一点评论,我对发言者的发言有不同的意见,我在这里认识上百个中国领导人和普通老百姓,我有很强烈的对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伙伴关系,我认为我们需要双方有非常出色的领导力,使双方联系在一起,告诉我们的人民我们希望状况会什么样,然后培养一种信任、透明性,这样促使我们的孩子有更好的生活。所以光是处理个别的事件是不够的,只有小小的合作领域是不够的,我们要从宏观来看看能不能做一些大事情,真正推动事态的发展,并且有各种各样的倡议。
我们作为美国人和中国人,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成为超级伙伴,而不只是成为超级强国。这七年以来我有一个经历,李大使和我参加的一个活动,《三亚倡议》,让参加会议的过去成员,我们5个人,中方有同样层级军方的人走在一起,以前从来不认识的军方领导人,7年来每年会见两次。中国友好协会给我们提供很大的帮助,我们在美国、中国都举行了会议。我可以告诉大家,刚开始有很多互不信任,缺少透明度,但现在已经成为非常好的兄弟般的友谊,我们加起来在一起的时间达到了50天,我已经知道他们子女的姓名,iPhone的应用程序互相交流,真正成为了朋友。参联会有两位主席,也有两位副主席,还有中方的将军,我们到中国西部,经常到北京,和美国的高级领导人像克林顿,还有在议会、五角大楼,我可以告诉你,我们真的很喜欢对方。第一次中方高级的将军想跟我牵手,我不知道该怎么反应,但我真的非常喜欢。李大使和我这几年来一直在观察这件事情的发展,使我们能够作为两国人民取得的成果有多大,两国的将军可以这么做,大家也可以这么做。
我的年龄很大,战争期间在越南南方,中方的将军在北方,后来我们想到了本来是同一个地区,间接瞄准对方来开枪,但我们现在宣誓要做一切努力防止这个事情,永远不要再发生。这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多事情我们应该做,应该坦诚的谈一谈美国在亚太的作用。我们有非常重要的条约关系,和日本、韩国,开诚布公的谈一谈怎么管理好条约关系。这个要做起来很难,但我认为我们出现问题我们要想办法让东北亚更有好处,因为每个框架能够讨论这个内容,无论是岛屿,或者一方军队意外或者错误的行动,我们要想到东北亚的防御机制。没有一方领导层正在谈东北亚对我们有影响的重要问题。
你们有些人还没有去过成都,那里有一个美国的公墓,在几乎没有人支持中国的时候他支持中国,后来因为他,很多美国人在二战的时候支持中国。这是一个时机,我们可以想用什么方法做事情。我同意Paul说的,两军关系非常重要,如果有这样的关系一切都会改变,所有的将军会告诉双方的朋友我们的友谊。我觉得应该做更多的事情,我们有西典军校,还有空军学院,应该让100名中国学员上每个学院,共度4年时间,我个人认为应该这么做。我们不只是为了参联会主席进行访问,而且要有不断、持续的交流,在军方每一个层次开始建立互相信任和透明度,这完全有可能使两国可以实现,中国和美国应该成为超级伙伴。
中美在亚太必须合作也能够合作
李肇星(中国前外交部部长):感谢刚才各位的重要发言,发言很热烈,各位嘉宾发表了重要的、有见地的看法,有好多建议特别值得重视。
我们今天的讨论不愧为一场高质量的讨论。比如大家都谈到中美在亚太要合作不要对抗,中美在亚太必须合作,也能够合作,通过合作来造福中美两国,也造福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各国人民。中美在亚太积极互动有美好的未来,机遇是重要的,潜力是深厚的,前景广阔。总之,我认为我们中美两国在亚太走好、走稳一条互动之路很重要,为此我们必须始终高瞻远瞩,坚持积极互动这个大原则、大方向,我们要真心合作,不断做好、做大中美和地区国家共同利益的蛋糕,为中美关系,为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共同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我们要永远相互尊重,特别是中美两国应该切实照顾彼此在亚太的利益和关切,做平等相待的伙伴,为积极互动创造稳固的基础。今天的分论坛讨论是成功的,是快乐的,一定能为中美在亚太积极互动提供应有的支持,我们期待两国人民携手前进,同地区各国人民一道共创亚太地区更加美好的未来。
(梅宗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