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稀土贸易战始末

 

我国稀土案之所以败诉,也是因为国内的管理措施未达到预期目的,才会“授人以柄”。国内管理体制应该反思,立法要协调性统一性,中央与地方政策制定也要精细化。

 

4月17日,中国向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提出“中国稀土出口政策案”交叉上诉。当日,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本案正处于上诉机构的审理阶段,中方将会全力做好上诉工作。无论上诉结果如何,中国保护资源、环境的政策目标不会改变。

日内瓦时间3月26日,世界贸易组织(WTO)公布了美国、欧盟、日本诉中国稀土、钨、钼相关产品出口管理措施案专家组报告,裁定中方涉案产品的出口管理措施违规。为了扩大胜利果实,美方已于4月8日向WTO再次提交了上诉申请,中国也于今日首次官方确认了上诉时间。


奥巴马打响东西方贸易战第一枪

美中稀土贸易战正式起始于2012年3月13日。当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发表讲话,宣布美国已联合欧盟和日本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一项针对中国限制包括稀土在内的多种原材料出口的贸易诉讼。奥巴马指出,尽管美中两国拥有建设性关系,但美国政府已经决定采取行动抵制中国频频违反国际贸易准则的做法。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文章《奥巴马在美中贸易纠纷中提高调门》写道,“由此打响了一触即发的东西方贸易战的第一枪。”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网报道,欧盟、美国和日本周二正式要求W TO解决与中国关于对包括稀土在内的原材料进行出口管制的争端。这是中国企业在重塑世界经济秩序之际与这三股经济势力之间发生的几起争端之一。

有分析指出,此次起诉由美国政府主导,其目的是在总统大选前展示对华强硬态度。日本与欧盟则与美国统一了步调。但白宫新闻秘书杰伊·卡尼否认了这一说法,他说:“我们之所以选择今天公布这项新的贸易诉讼是因为时机合适。我们就稀土问题向W TO提起的这项针对中国的贸易诉讼与奥巴马总统上任以来的做法是一致的。”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当日回应说,为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对稀土的开采、生产和出口各个环节均实施了管理措施,相关措施符合世贸规则,美欧日的诉讼毫无道理可言。

按照WTO规定,各国政府在请求专家组解决争端前,必须先自行协商60天。随后,4月份有关各方在日内瓦举行了正式磋商,但未能就相关问题达成一致。于是, 6月27日欧盟再一次向中方施压,要求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一个争端解决专家小组,就中国限制有关稀土、钨、钼的出口管理措施进行调查、审议和裁决,希望中国政府改变现行的稀土出口政策。同一天,美国和日本也向WTO提出了类似要求。由此,美日欧起诉中国有关稀土贸易的政策由协商进入法律诉讼程序新的阶段。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29日回应称,中方一贯尊重世贸规则,积极履行世贸承诺。中方将认真研究起诉方提起的专家组请求,并根据WTO争端解决程序予以妥善处理。沈丹阳重申中方稀土政策目标是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无意通过扭曲贸易的方式保护国内产业。

中东有石油    中国有稀土

稀土是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镧(La)、铈(Ce)、镨(Pr)等 17种元素的总称。素有“工业中的黄金”、“新材料之母”的美誉,具有丰富优异的光、电、磁、超导、催化等性能,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尖端科技领域领域,是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自然资源。

中国是稀土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邓小平曾说过一句名言:“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6月发布的《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介绍,中国的稀土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3%。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稀土工业迅速发展。稀土开采、冶炼和应用技术研发取得较大进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不仅满足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为全球稀土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

白皮书指出,长期以来,中国认真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促进稀土的公平贸易。当前,中国以23%的稀土资源承担了世界90%以上的市场供应。中国生产的稀土永磁材料、发光材料、储氢材料、抛光材料等均占世界产量的70%以上。中国的稀土材料、器件以及节能灯、微特电机、镍氢电池等终端产品,满足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

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稀土行业存在不少问题,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冶炼分离产能严重过剩、价格严重背离价值以及出口走私较为严重等等,中国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针对稀土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稀土行业的监管力度,努力对稀土实施保护性开采,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世纪80年代,中国颁布《矿产资源法》,对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实行有计划的开采。

1991年,中国决定将离子型稀土矿产列为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矿种,从开采、选冶、加工到市场销售、出口等各个环节实行有计划的统一管理。

1998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稀土产品出口配额许可证制度,并把稀土原料列入了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稀土价格也开始向应有价值回归。

2006年,中国实施稀土开采总量控制管理。

2007年,中国将稀土生产纳入指令性生产计划管理。

2008年中国发布《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对稀土等保护性开采特定的矿种实行规划调控、限制开采、严格准入和综合利用,稀土出口配额制度也进一步严格。

2009年,中国将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勘查、开采的登记、审批权限上收。

2010年,中国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首次把稀土列为重点行业兼并重组的名单,并减少稀土出口。

2011年,中国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依法加强对稀土开采、生产、流通、进出口等环节的管理,研究制定和修改完善加强稀土行业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白皮书强调:“在稀土贸易问题上,中国政府多次表示,中国将继续向国际市场供应稀土。中国政府对稀土的出口加强管理,是与对稀土的开采、生产等环节加强管理同步实施的。这既符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也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

稀土贸易战硝烟渐起

中国稀土虽然储量第一、产量第一、出口第一,却没有取得稀土的定价权,长期以来,“黄金卖了白菜价。”

由于中国的稀土价格低廉,美国从1985年就关闭了自己的稀土矿,全部从中国进口;日本也大量进口中国稀土囤积。业内人士估计,日本储备的稀土已够用40至50年。核心目的是保护环境。

谋求稀土定价权是中国稀土战略的关键所在。中国“稀土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表示,希望中国有稀土的定价权,大幅提高稀土价格,使中国稀土产业真正获得经济效益,并使稀土成为中国掌握世界未来高技术发展的钥匙。

减少出口配额,是中国谋求稀土定价权的重要手段。从2007年开始,中国逐步减少稀土出口配额,稀土价格也因此水涨船高。2009年,中国稀土出口配额在5万吨左右,而2010年中国商务部已下达的稀土产品出口配额为30258吨,相比2009年降幅达到40%。

中国政府对稀土产业管理的日益加强和稀土出口配额的大幅限制,使得长期以来廉价从中国获得稀土的日本、欧洲和美国深感不满。稀土贸易战硝烟渐起。

2009 年3月9日,英国《泰晤士报》题为《中国掌握未来技术的钥匙》一文提出,“随着中国大幅削减每年的稀土金属出口配额,任何公司都将无法在中国以外的地方生产风力涡轮机或混合动力汽车,这一局面正在迫近。”

8月31日,美国《连线》杂志网站题为《防务专家担心稀土金属供应》的文章写道:“美国军队所使用的精确打击武器跟丰田Prius汽车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依赖用稀土金属制造的组件。战略思想家开始担心这种战略金属的供应特别是担心中国可能囤积或限制军方所依赖的稀土材料的出口。”该文章还称,“现在,我们又有理由听命于中国人了。我们摆脱了欧佩克的束缚,又被戴上了中国的镣铐。现在,每当我们就人权等发出声音时,他们只需把镣铐抖一抖。”

“没有稀土,日本无法制造精密仪器和电子设备。”2009 年第5 期《稀土信息》上转载的文章《中国限制稀土出口,日本要谋划出招反击》中提到,日本三井公司稀土部门负责人佐藤阳一称,中国正在与日本展开一场复杂的搏弈,其限制稀土出口的目的是迫使日本公司将高新技术工厂和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佐藤阳一还在接受英国《泰晤士报》表示,对日本业界来说,这是一种无形的海啸恐慌。日本几乎100%的稀土进口都来自中国,因此它将这些元素看做未来贸易战的一个潜在战场。

2010年8月,第三次中日高层对话期间,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做出解释,中国对稀土出口进行限制是出于既要促进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环境以及国家安全等综合因素考虑,是“不得已而为之”。

他同时指出,中国不仅是对稀土出口进行限制,而是对开采、生产、贸易的整个链条进行限制,这样的做法是符合世贸规则的。“总体而言,中国将逐步减少稀土的出口和生产限制,但由于今年上半年出口增幅很大,所以下半年的限制会比较明显。”

对于中国的解释,美国、日本、欧盟并不认可。

2010年9月29日,美国彭博通讯社报道称,自从中国7月份减少了稀土出口配额以来,某些稀土金属的价格已经涨到了原先的六倍多,美国军方官员正据此寻找包括智能炸弹、枪支、坦克和直升机等军备原材料的替代供应源。美国国防部战略贸易咨询师彼得表示,造成今天的局面的原因,是“五角大楼令人难以置信的疏忽”,因为“中国将把稀土用作贸易武器”的征兆已经显现过多次。

报道猜测称,面对东亚的邻居日本,中国可能已经“绷紧了肌肉”,在上周宣布了对日本的稀土出口禁令。尽管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后来否认了这一禁令的存在,但是稀土供应已经成为一种不得不考虑的属于中国的力量。美国众议院早在4月份就警告军方,称美国军事发展缺少稀土的自我供给能力可能会招致灾难。

报道援引美国经济专家的话说,中国对于稀土政策的调整十分突然,没有给这个行业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因此这一行为很可能引发贸易大战。

11月13日,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横滨峰会期间,日本经济产业大臣大田章宏(Akihiro Ohata)与中国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举行会谈,稀土便是话题之一。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张平表示这个问题将会在近期得到妥善解决。

据报道,此前,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法国巴黎曾表示,2011年中国将保持稀土出口量。

“我们所要求的是具有稳定性的稀土供给。”日本大使馆经济部公使波多野淳彦11月初接受《新世纪》记者采访时表示,相信中国政府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是真实的,因为这种政策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但是,中国突然大幅减少稀土出口,是日本不愿意看到的。

他提供的数字显示,日本每年进口稀土3万吨左右,其中超过90%来自中国,不仅是日本,全球各国都依赖中国的稀土。

据法新社12月21日消息,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在19日接受美国著名节目“查理罗斯脱口秀”采访时表示,中国不应拿稀土产品作为“贸易武器”。洪博培是针对日本指责中国“切断”对日本的稀土供应一事做出评论的。洪博培说:“日本的事例应当引起讨论,因为在此过程中国将稀土用作了‘贸易武器’。”他还表示,中日感情深厚,两国关系早已回归了正常。

洪博培还表示,根据世贸组织(WTO)规定,中国在减少稀土装运程序等方面还有“更大的余地”。他认为中国的一些规定可能有违WTO规则,并表示美国对有关问题“正在研究之中”,但这些问题“与其他违反WTO规则的案件相比,不是特别明显”。

据环《球时报报》道,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出访华盛顿时,否认了中方出于政治动机而减少对外稀土出口。他表示,中国政府对稀土开采的管理是出于对环境保护的考虑,中国公司也因此而受到了影响。

2011年1月11日,《法制晚报》报道,德国经济部长布吕德勒在与副总理李克强会见时要求“中方不要增加西方获取稀土的困难”,就连韩国也加入到稀土争夺的大战之中……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欧盟官员表示,他们支持中国政府的环保监管,但认为这不应通过出口限制来实现。他们认为,由于外国需求往往被国内需求取代,稀土出口限制政策基本没有使环境受益。

7月5日,世贸组织裁定中国限制铝土矿和锌等9种原材料出口违反贸易协议。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虽然这次案件并未涉及稀土产品,但无疑有投石问路之意,下一步就会指向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欧美、日等国将继续在世贸框架下和中国打稀土“官司”,进而要求中国放宽日渐收紧的稀土出口配额。

果然,进入2012年,美中稀土贸易争端演变为法律诉讼,中国被告上WTO法庭。

中国稀土出口未来将面临重重困难

3月13日,日本经济产业省认为中国限制稀土、钨、钼三种原材料出口违反WTO相关规定,请求联合欧盟与美国,向WTO提起申诉。

奥巴马表示,美国并不希望与中国对抗,但在必要时他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法律。“我们更希望进行对话……但如果我们的工人和企业受到不公正贸易行为的伤害,我会在必要时采取行动。”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网报道,一位欧盟官员说,这是欧盟、美国和日本首次联手向W TO提起诉讼。

经过两年的调查,2014年3月20日《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世贸组织)将于近日就中国限制稀土出口案公布专家组报告,这份报告将判决中国“败诉”,要求中国撤销稀土出口限制。

6天后,WTO就公布了专家组报告,裁定中方涉案产品的出口管理措施违规。

有分析认为,西方认定出口配额违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出口配额是一种数量控制,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里,价格机制是最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而数量配置,往往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未能够给各个企业予以公平的竞争。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11条规定:“任何缔约方不得对任何其他缔约方领土产品的进口或向任何其他缔约方领土出口或销售供出口的产品设立或维持进出口关税、国内税或其他费用外的禁止或限制,无论此类禁止或限制通过配额、进出口许可证或其他措施实施。”从此条规定可以看出,诸如配额、出口许可等数量限制的方式对出口进行限制的方式是被明令禁止的。

“从日本申诉的那一刻开始,中国政府就已经输定了,因为违规是既定事实。”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向重庆青年报记者表示,这场关于稀土的争议,从开始的那一刻就已经输了。

为什么会输?据《重庆青年报》报道,早在2012年3月20日的《法制晚报》上,便刊登了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汤婧的分析文章。文章认为,本次申诉焦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第一,中国稀土材料出口限制的法律是否符合WTO规定GATT第20条(g)项(GATT不得妨碍成员方实施“与保护可用竭的自然资源有关的措施,且与限制国内生产或消费措施同时实施”);第二,中国出口关税是否符合例外情形。

分析认为,由于中国在国内稀土开采和消费方面,尚未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因此该方面可能成为中国在该场诉讼中的软肋。在之后的抗辩中,应向WTO提交“证明采取了相应的国内限制生产或消费措施”的证据。而在出口税方面,如果需要WTO认可“特殊例外”,则中国必须满足程序性要件,如“与受影响的成员事先磋商”。但显然,中国也并未履行这些程序。最后,文章总结道:“在缺乏合作、沟通的前提下,独自提高关税的办法无疑在现行WTO框架下是不具有正当性的。”

中国经济学家郎咸平在2012年3月21日,发表了一条带有强烈个人情感的预言微博:“这个事件说明,我们有关单位的专家和官员对于WTO规则理解的水平之低下,让我感到震惊。我们只会在败诉后发表以民粹主义为主的声明,从而掩盖官员的失职。中国加入WTO后被起诉26次,全部败诉。主要原因就是主管官员和专家不懂WTO规则。WTO明文规定不准搞配额,我们却明目张胆给稀土搞配额。WTO规定政府不能补贴商业研发,欧盟美国给空客波音的补贴只敢以科学研究的名义藏着掖着,只有我们敲锣打鼓地昭告全世界,我们公然补贴国产大飞机498亿元,将来一旦出口就会被告。”

郎咸平预言了稀土争端,还预测了未曾发生的“飞机被告”。

2012年5月11日的美国杂志《连线》和2012年6月21日的《福布斯》发表文章认为,“五年内中国稀土将完全失去优势。”文章援引美国矿业分析师约翰·凯瑟的预言,表示美国的军备制造虽然很依赖中国稀土,但随着新矿开采以及替代技术的出现,中国稀土将失去优势。 

2012年9月7日,日本企业文化研究所理事长胜又寿良发表分析文章列举8条理由认为“中国稀土争端必输”。其分析不仅涉及世贸条款和规则层面,还利用全球稀土开采变化、日本稀土类进口呈下降趋势、稀土替代技术革新发展等数据,奢望证明“中国稀土的从出口到政策的全线失败”,“中国稀土出口未来将面临重重困难”。

两年后,当WTO专家组报告发布后,其主要理由与结论与上述人士的分析文章惊人一致。

2014年4月16日《经济参考报》在题为《我国稀土遭美缠讼酝酿绝地反击近日或将提交上诉》一文中写道:“我个人认为应该通过上诉进一步维护权利。”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经济法室主任刘敬东表示,尽管上诉机构是“只审法律不审事实”,我们翻盘的可能性不大,但依然要通过行动争取基本权利,表明我们的态度。他表示,WTO不同于国内案例,其意义不只在于胜负本身,专家组报告只是初审,如果不上诉就代表服从,这是不同的观点,是有区别的。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中方应该继续抗争。没有人能保证一个官司的输或者赢,相比结果,中国作为负责任的贸易大国和成员国参与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具有意义的,既是一种维护自身权利的态度,也是厘清多边争端解决机制规则中的关键问题的责任。

一审败诉又遭美国上诉“追剿”,在案件本身诉讼程序之外,刘敬东表示,我国稀土案之所以败诉,也是因为国内的管理措施未达到预期目的,才会“授人以柄”。国内管理体制应该反思,立法要协调性统一性,中央与地方政策制定也要精细化。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龚柏华也表示,我国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的地方利益与国家发展的整体利益;鼓励出口与出口管理的问题,这些都值得反思。

全球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日本金属研究局均引用“匿名业内人士”的观点,建议中国尽快加强稀土采伐管制。因为“中国败诉之后,配额一旦放开,滥采、走私等问题将日趋严重。届时中国在调整出口政策同时,将迎来管理稀土企业的高峰。”

(压题图片原载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