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骆家辉助推中国政府向污染宣战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以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治理为突破口,抓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尾气排放和扬尘等关键环节,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新机制,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他强调“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PM2.5”这一曾备受争议的术语再次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许多网友认为,这是华裔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对中国的最大贡献,让13亿中国人民认识了PM2.5。
所谓PM2.5,是指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其直径小于2.5微米。因为这些颗粒物太轻,很难沉降落到地面上,而是长期漂浮在空中,不仅小到看不见,更小到可以直接进入肺泡。从某种程度上说,叫它“凶手”并不为过。实际上,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的PM2.5,已在中国大城市徘徊多年,却一直未能纳入国家空气质量评价体系。2010年10月以来,包括京沪在内的中国多地持续出现大雾天气,灰蒙蒙的天气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引发了网民对空气质量问题给健康带来的担忧。
据《济南时报》报道,2011年11月,美国驻华大使馆通过官网公布的一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让PM2.5迅速闯进了公众的视野。各路媒体和网民在逐步认识PM2.5后,纷纷展开讨论:中国为什么不公布PM2.5值?美国驻华大使馆公布的PM2.5值能否代表整个北京的空气质量?数据更引起了包括潘石屹、郑渊洁等一众大V的转发和关注,令PM2.5迅速上升为全国最受瞩目的议题,并引起了相关机构的重视。
骆家辉曾说,实际上我们没有想着要对中国政府施压。我们提供PM2.5的信息是为了使馆的工作人员及其家人,还有所有其他在北京的美国人。但这引起了很多中国人的注意。我认为是中国人把PM2.5的数据传播开来。很多人发微博,全北京都知道了,也传遍了全国,并引起了中国领导人的注意。
2012年2月29日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2.5终于写入“国标”,纳入各省市强制监测范畴。3月,“PM2.5”首次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今年2月25日,冒着重度雾霾,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考察工作。他强调,要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
对中国的雾霾治理,骆家辉临别时仍然十分关心。2月27日上午,骆家辉在卸任新闻发布会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中美之间应该加强技术方面的合作,共同治理环境污染。美国国务卿克里近日访华时,曾参观了不少中国工厂和企业,他认为中美有责任互相携手,共同应对环境污染问题。”他相信中国政府已经找到治理雾霾的方法,他还建议中国应从低碳做起。
事实上,中国政府正在采取有效措施,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淘汰燃煤小锅炉5万台,推进燃煤电厂脱硫改造1500万千瓦、脱硝改造1.3亿千瓦、除尘改造1.8亿千瓦,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600万辆,在全国供应国四标准车用柴油。实施清洁水行动计划,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推进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实施土壤修复工程。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建设美丽乡村。”(配图原载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