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对华贸易赤字再创纪录
国际经济研究公司荣鼎集团的最新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对美投资约140亿美元,比前一年翻番,预计2014年将保持强劲增长。报告说,截至2013年底,中国公司在美创造了7万个全职工作岗位。
■ 本报记者谭相洛杉矶报道
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2月21日就美中经贸关系对美国就业机会的影响等众多议题举行了长达六个多小时的听证。美中贸易赤字是委员会关注的首要议题。
美国对华贸易赤字持续膨胀
美国之音网站近日发表的题为《2014美中经贸挑战》一文中说,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过去10多年来,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持续膨胀。美国一些国会议员和学者认为,美中贸易失衡是造成美国就业机会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华盛顿智库经济政策研究所贸易与制造业政策研究主任罗伯特·斯科特(Robert Scott)在美国国会下属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作证时说:“快速增加的对华贸易赤字,从2001年到2012年期间,导致大约290万美国人失业,其中超过四分之三,大约230万人,属于制造业。”
美国商务部2月份公布的最新数字显示,2013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高达3184亿美元,创下新纪录。自2009年以来, 美国对华贸易赤字上涨了40%。斯科特建议,要消减贸易赤字,美国应采取措施制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汇率操控行为。他说:“制止汇率操纵将能在3年内逐步减少美国贸易赤字,每年可减少2000亿到5000亿美元的赤字,并为美国创造2.3至5.8万个就业机会。”
虽然全球有20多个国家都有操控货币的行为,但是,中国是最大的货币操纵国。2013年9月,美国大约60名国会议员联名写信,要求奥巴马政府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中讨论汇率操纵问题。
斯科特认为,将汇率操控纳入TPP谈判,这将给中国以警醒。不过,奥巴马政府一直抵制将汇率问题纳入TPP谈判。
中国人是伟大的模仿者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国际商务管理主席、俄亥俄州立大学菲舍尔商学院教授石家安 (Oded Shenkar) 认为,美中贸易失衡对美国就业的影响总体来说相当大,而且很多是负面的,虽然有些地区和行业会因此受惠。他还说,随着中国产品向产业链的上方转移,中国对美国就业的负面影响不仅仅出现在玩具和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将出现在汽车和飞机制造等技术领域。
石家安认为,即便美国有创新的优势,但也无法让美国立于不败之地。他说:“我不认可那种我们的创新优势可以使得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说法。 现实是,如果你仔细看看,很多情况下,都是模仿者获得了大部份的经济利益。在这个方面,中国人是非常棒,他们是伟大的模仿者。”
最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现在是结合了创新和模仿。他说,有一天中国也会有自己的创新产品。美国在服务贸易方面现在占有优势,但是,中国在运输和旅游等服务行业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美中贸易关系中的另一个重要的议题是双边贸易投资。国际经济研究公司荣鼎集团的最新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对美投资约140亿美元,比前一年翻番,预计2014年将保持强劲增长。报告说,截至2013年底,中国公司在美创造了7万个全职工作岗位。
今年1月,美中刚刚结束第11轮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石家安教授说,虽然中国对美国的投资最近在逐年增加。但是,目前中国在美国的投资并没有创造太多的就业机会。“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包括进入美国的直接投资……,最大的问题之一是,中国企业不太倾向创建投资,而是倾向合并和收购。他们的典型做法收购现成的公司,因此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的贡献是非常有限的。”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彼得·肖特 (Peter K. Schott) 认为,2000年,美国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待遇,帮助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然而却造成了美国就业机会的巨大减少。他说,美国制造业人数在2001年到2007年间减少了18%。
肖特解释说,“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待遇消除了美中企业的不确定性。他说:“通过消除这种不确定性,有些公司打算去中国,虽然已经有公司在中国了,但是这会让一批公司打算与中国接触,或是把工作外包,或是用外国供应商,中国供应商,而不是用美国供应商……。”他说,另一个原因也可能是,关税降低后,美国公司害怕来自中国公司的竞争,采用高科技,从而消减劳动密集型的就业机会。
美国人害怕中国国企
中国国企在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美国的投资也越来越多。连续几年来,中国国企都是美国国会举行的有关美中经济关系听证的重要议题之一。美国人担心中国国企背后的国家力量,他们不仅害怕中国国企对美国经济造成冲击,更害怕中国国企会影响美国的政治体系。
美国之音说,如何应对来自中国国企的竞争挑战是刚刚结束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有关美中经贸关系听证的重要议题之一。事实上,这个议题至少最近三年来都是该委员会关注的焦点。
很多国家包括日本、韩国和新加坡都有国营企业,美国政府在“二战”和“韩战”期间也对美国企业有支持。《财富》杂志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来自新兴市场的三分之二的企业都是国营企业。哈佛大学商学院管理实践课程教授史兆威(Willy C Shih)在听证会上指出,但是中国不同。
史兆威说,这是一个可能在市场和规模上挑战美国的国家,而中国国企可能产生巨大的全球影响。他说,中国国企在实施中国的产业政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希望制定他们自己的市场标准、确保能源供应并获取技术,中国国企都在积极参与执行这些目标。中国在海外投资中大约五分之四的资金来自中国国企。
去年十一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中国制定了经济改革目标,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中国国企改革似乎势在必行。但是,国企在中国的重要经济领域包括能源、汽车、化工以及信息工程等都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中共十八大纲领性文件《决定》所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也活跃着国企的身影。
中国对美国的投资2007年以来发展迅速。根据美国经济咨询公司荣鼎集团的统计,2013年,中国对美国投资与前一年相比翻了一番,增至140亿美元,其中来自私营企业的投资占了70%。中国的一些投资常常被美国以影响国家安全为由被拒。2005年,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失利。2012年,三一重工收购风力发电场被拒。
在国会作证的前沿战略集团主管乔尔·拜卡勒 (Joel Backaler)说,诚然,中国公司可以为美国带来就业、税收、市场准入的机会和潜在的基础设施投资,但是,美国对来自中国的投资应该谨慎。他说:“我们也有重要理由对中国的投资不欢迎,特别是那些触及国家安全、网路安全和违反竞争原则的投资。”
他强调,不仅是国企,私营企业也会得到中国政府的政治和财政支持。他还指出,其实中国国企和私营企业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
中国企业全球化思想更令人担心
来自美国进步中心的高级经济学家亚当·赫什 (Adam Hersh)说,中国仍然不是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国家,他认为,政府对企业的控制可能渗透到国企之外的公司。
他说:“国营和政府的控制远远超出了中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定的117个国有企业。很多资源配置和对企业的优惠权都由地方政府来实施。而地方官员则希望通过经济产出、技术积累和社会稳定等所谓的政绩来得到党内的提升。”
哈佛大学的史兆威认为,对美国企业来说,与其担心中国企业不遵守公平竞争的原则,不如担心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思想。他以中国的华为公司为例,强调中国公司与日本等国的公司并没有什么不同。
他说:“我一直在关注华为。华为在美国的争议很大,但是,如果你和华为的管理层交谈,你会发现,他们具有全球化的思想,在华为的高级管理层是这样的。 我倒不认为一定是共产党叫他们这么做的。他们把全球的通信市场当成自己的市场,他们将在那里竞争。他们在全球范围招聘人才,以达到他们的目标。”
他承认不一定所有的中国公司都像华为那样运作。华为不是国企,但是,因为被认为与中国军方有联系,华为在美国的投资一直不顺利。去年年底,华为宣布放弃美运营商设备市场。
在听证会上, 有国会议员担心,中国企业会将腐败等运作方式出口到美国,从而影响到美国的民主价值体系。他们的理由是,在中国运营的美国公司已经遭到美国的反腐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