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榜背后的竞争

“专利制度给天才之火浇上了利润之油。”专利不能确保企业获得巨大成功;但是没有它,企业很可能会感到前进之路尤为艰难。

 

罗辑/文

2013年在美专利授权数量企业排行榜

名次

2013年前十名

2012年前十名

1

IBM6809

IBM6478

2

三星(4675)

三星(5081)

3

佳能(3825)

佳能(3174)

4

索尼(3098)

索尼(3032)

5

微软(2660)

松下(2769)

6

松下(2601)

微软(2613)

7

东芝(2416)

东芝(2447)

8

鸿海(2279)

鸿海(2013)

9

高通(2103)

通用电气(1652)

10

LG(1947)

LG(1624)

 

“专利制度给天才之火浇上了利润之油(The patent system added the fuel of interest to the fire of genius)。”——伟大的林肯总统的这句名言,如今仍镌刻在美国商务部的大门上。

专利对于公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一直以来,规模各异的各国企业们都延续着在本国和海外积极提交专利申请的热情,以求扩大专利布局。2013年度,美国商务部下属的美国专利商标局(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一共为各种机构授予了超过27.7万项专利,创下了单一年度中授权最多专利的记录。而近日,以互联网或局域网为平台、通过对专利信息的深入分析来为各种客户提供服务的美国商业专利数据分析机构IFI Claims Patent Services发布了2013年在美专利授权数量企业排行榜,榜单内共包含了1130家企业,涉及到的专利数量超过了17.6万件。其中,IBM以6809项专利、同比增长5.1%的成绩,连续21年夺得美国专利数量桂冠,三星、佳能紧随其后。

 

老面孔扎堆前排 

新力量进步显著

 

在排名前十的企业中,共有三家公司来自美国(IBM、微软、高通),四家来自日本(佳能、索尼、松下、东芝),两家来自韩国(三星、LG),另一家是由台湾郭台铭创办的鸿海集团。和去年的Top10名单不同的是,高通公司挤掉了通用电气,首次跻身前十,其获得的专利数量同比大幅增长62%。而通用电气则跌至第十四名。

IBM的榜首位置相当稳固,在绝对数量上大幅领先身后的跟跑者们。它们彼此间是相当熟悉的——出现在这个排行榜最前列的企业们,都是老面孔。

IFI执行长Mike Baycroft对此表示道:今年排行榜的前十名变化并不大,因为大多数上榜的公司都已经持续好多年这样的表现了,但当我们再往下看看这之后的其他公司,可以看到厂商之间更多的竞争角逐以及重新洗牌。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到他们拥有着最多的专利成长动能——许多厂商们在一年内迅速进步了五名、十名或甚至五百名之多。

他说的并不夸张。事实上,还有所保留。在整个排行榜中,甚至有多达13家的企业排名上升超过了一千名,充分诠释了在专利申请方面的激烈竞争程度。

不过,这样快速上升的企业大部分仍然很难出现在排行榜中较为靠前的地方。譬如排名上升最快的五家企业,最新的名次也只是分布在200至341之间。它们的跨越式前进看起来要更多的归因于2012年过低的基数。

在Top50的名单中,只有两家企业,韩国的三星显示器公司(Sumsung display)和美国的柯惠医疗(Covidien)的进步超过二十名,这映衬出其他那些老面孔的稳定与持续——基本上,它们都是各自行业内的巨头。

跨行业提交专利申请是这些行业巨头的专利量不断飙升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此次榜单可以看出,行业巨头不断在海外市场“跑马圈地”,这也说明包括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了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重要武器。在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在相同的市场内争夺客户、彼此碰撞,这使得它们必须更加专注于在专利上的投入。

 

专利权只是一部分 

企业较量仍看综合

 

专利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不能确保企业获得巨大成功;但是没有它,企业很可能会感到前进之路尤为艰难。

知识产权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不可少的武器。近些年来,很多耳熟能详的企业间纠纷都发生在对专利权的争夺上。以三星和苹果为例,围绕手机产品的专利之争,两家企业一直打得不可开交。类似的还有诺基亚与苹果、甲骨文与谷歌、摩托罗拉与微软……在有关专利的争夺上,通信行业往往表现的尤为明显,发出的声音很大,近些年来每年发生的专利诉讼案都高达数百起。这和该行业的专利体系过于复杂、各项功能非常近似有关,也是由于行业产品被人们所熟知、更容易引起关注。而在其他行业中,相似的斗争同样激烈。于是,力争更多的申请专利,不仅是各大厂商保护自身利益的必要手段,也成为了打击同行业竞争者的一柄有效利器。Baycroft指出,如今专利数量的增加,部分要归因于企业们的防御性专利大幅增加。谷歌公司在2013年的排行榜中位列第11名,相较2012年提升了10个名次,获得的专利数量也同比增长了60.8%;与此类似,苹果公司的第13名也进步了9位,专利数量同比增长56.3%。

各大行业领跑者们不断激增的专利数量,无疑有助于它们在本国和海外市场持续性的攻城掠地。但专利数量与经营业绩、公司实力之间的相关性,却难以简单的予以判断。由于企业性质与业务范围的不同、以及各个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IFI这份专利排行榜与全球上市公司市值、全球500强企业等各类排行榜上的公司排序有着相当的差异。公司市值排名第一的苹果,在专利榜中未进前十;排名第二的埃克森美孚,三家子公司进入榜单,排名均在200之后;排名第三的伯克希尔投资哈撒韦公司,更是在专利排名中难觅其踪。全球500强企业的前两名荷兰皇家壳牌和沃尔玛,也都未曾出现在榜单中。

对于那些在专利上倾注了相当精力的企业而言,专利之外的其他方面,同样决定着企业的成败。譬如,此次榜单上连续两年排名第四、保持了获得专利数量正增长的日本索尼公司,最新消息是其再次进行重组、将裁员数千人,2013财年预计将亏损上千亿日元,这也将是其连续两年出现经营赤字。在索尼身上,专利数量的优势地位和其面临的发展困境形成了强烈反差。

不仅是索尼,近两年来,包括IBM、黑莓等在内的许多公司都遇到了经营问题。专利的最终目的是用独家技术来获取市场收益,如何将如此数量的专利转化为企业自身的成功,是这些专利大户的公司们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专利的授予往往具有滞后性,从申请到获得,耗费的时间以年数计是很常见的事情,因而,当期的专利获得量,也与公司的业绩表现存在着一定的背离。

 

中国企业开始提速 

基数较低任重道远

 

中国企业在这份专利排行榜中的表现较之以往有所改观,专利授予数量增长较快。但整体来看,仍然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企业差距较大,可谓任重道远。

在专利排行榜top50的行列中,来自台湾地区的鸿海精密集团是唯一一家进入前十的中国企业,排名与2012年相同,均为第8名,2279项专利的成绩同比增长13.2%。台湾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TSMC)排名35,上升13位,941项专利同比增长44.8%,表现不俗。鸿海旗下的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占据了第37名的位置,这也是大陆企业排名的最高峰。

鸿富锦之外,鸿海系的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也都跻身到了这份共包含1130家企业的排行榜中,分别排位第212、第253与第583名。由此可见,在大陆背负着“血汗代工厂”印记的鸿海系,实际上在海外专利的研究与申请方面,还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

除去鸿海系之外的大陆企业和机构中,进入排行榜前500名的只有6家。其中排名最高的华为技术52名,之后中兴通讯121名、清华大学157名、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 Co Ltd CN的329名、华为终端有限公司462名、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468名。

华为和中兴在专利申请方面的重视由来已久。这两家企业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中国发明专利授权情况中,连续包揽2011年、2012年和2013年上半年的企业数量前两名,并且是中国企业走出海外的代表企业。根据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3年3月公布的数据,中兴2012年申请国际专利数量位列全球第一,华为则名列第四。同样是依据这份统计,中国跃居成为全球申请专利数最多的国家。

但无可否认的是,在这份在美企业授予专利数量排行榜中,中国企业仍然在整体上略逊一筹。包括鸿海系在内,大陆企业共上榜19家,获得专利3010项,均只占到上榜企业总量和专利总量的1.7%左右。而以日本为例,这两个数字分别为20.7%和27.0%。即使和韩国比较起来,后者也分别达到了2.6%和7.3%。中国和日韩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这种反差的出现,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中国企业在美申请专利的主动意识还不是很强,另一方面有可能是相当部分的专利申请,本身质量不高,难以获得美国机构的认可。

有中国媒体经采访相关业内人士后报道称,虽然目前中国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进军海外市场,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应当看到,中国企业和国际行业巨头相比,在海外专利布局方面,起步较晚并稍显不足。不过随着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专利申请数量的不断增多,中国企业正逐渐掌握核心技术,并将逐步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

对排行榜的分析印证了这种观点。上榜的19家大陆企业与机构中,排名比2012年有所提升的达到了13家,其中更有9家的名次提升幅度超过一百位。19家机构共获得专利3010项,相比上一年度的2273项,同比增长了32.4%;两相对比,排行榜中所涉及的总共1130家机构,获得专利数量的同比增速是10.9%。

虽然基数仍然较低,但在增速上中国企业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在这种速度的带动下,以及随着中国企业在美申请专利意识的增强,我们应该可以期待在明年的这份名单中看到数量更多、排位更高的中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