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崇拜”能否继续?_ 评论

 

目前,就反垄断“风暴”对抑制高高在上的洋奶粉价格能起到多大作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表示,反垄断会让洋奶粉涨价有所收敛,但依然无法提人们对振国产奶粉的信心,许多人还是认为价格越高越安全。此外,由于市民对国内食品安全的信心是个大问题,估计洋奶粉降价对市场格局影响有限;也有人坦言,一直以来奶粉价格居高不下,降价对于消费者是好事,但降价之后的奶粉价格相比港澳地区和国外,依然没有竞争力,海外购一时也不会消退。

虽然早前货架被抢空的不少海外市场,其奶粉售价均较中国便宜。但洋奶粉价格偏高是否单纯是纵向垄断范畴问题,目前也有争议。一家洋奶粉的高层指出,由于相信价格和品质直接有关,中国消费者愿意支付高价购买奶粉,高价格是市场行为所致。此外,奶粉在中国的供应链很长,经销、批发、零售等环节组成太多,大幅增加了费用成本。

某进口奶粉的国内代理商如此分析了洋奶粉价格的组成,一般奶粉以不到100块钱的到岸价进来之后,5%-10%的关税,10%的检测费,多个渠道要分掉至少30%-40%的利润,生产企业本身也要有10%左右的营销费用,这样奶粉的价格就被节节推高,到了消费者手上单价就得超过300元,甚至四五百元也不鲜见。

消费者迟疑、洋品牌委屈,国内奶企又如何反应呢?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洋品牌价格的下调会对国产品牌的市场空间有所打压。其表示,在很多市场,国产品牌之所以有一定的空间,是因为其价格相对较低。如果洋品牌价格掉下来,不少消费者会转而选择洋品牌,这样就挤压了国产品牌的生存空间。

看来,无论如何中国消费者的首先都是洋品牌了。但这到底符不符合消费者的利益呢?无情的现实告诉人们,任由洋奶粉一支独大,最终吃苦头的可能是中国消费者自身。因为没有竞争,就没有价格的比较和质量的筛选,也就没有消费者的合理利益。

一位资深乳业专家表示,因怀疑涨价过快,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就曾“约谈”雅培、多美滋、惠氏、雀巢、澳优等,不过后者看来并不想收敛涨价行为。这些企业利用市场的优势地位赚到大量利润,又对国内奶粉业“打击严重”,自然遭遇“反垄断”调查。

也有专家分析,2013年,国家先是出台“双提”行动方案治理国内乳企的质量,而如今又开始调查外资乳企的奶粉价格,不难看出,国家监管部门有意通过这记组合拳来大力整顿国内乳业市场。

“洋奶粉崇拜”的热度能否降温,看来还无法一蹴而就。其实,不管洋奶粉还国产奶粉,只要真心取信于消费者就是好奶粉。目前,洋奶粉和国产奶粉之间的“较量”,事实上是一种信任度的较量。如果要用国产奶粉做杠杆,抑制住脱缰的洋奶粉,国产奶企就必须提升企业诚信度,重塑消费者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