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崇拜”能否在反垄断“风暴”中降温?

 

一次次事件,让当初对洋奶粉信服不已的中国民众冷静了很多。有人感慨: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巨大的利润诱惑,只要没有用心去做产品,洋货同样靠不住;也有人惆怅:当日渐萎缩的中国奶企失去市场定价权后,中国市场想让这些疯涨的洋奶粉回归到合理价位,还真是破费周折。

 

“三聚氰胺事件”过后,很多国民眼中,洋奶粉就是隐形的“信誉”和“质量”的保证,但凡粘些洋味的奶制品,人们都乐得顶礼膜拜。

洋奶粉真就对得起中国民众的真挚信任和满腔热情吗?似乎非也。

先就价格而言,种种洋奶粉占领中国市场后,身价大幅飙升,逼得许多民众不得不远渡重洋、满世界寻找。于是乎,香港吃不消了,下了“限奶令”;欧洲吃不消了,许多国家纷纷加入“限奶”行列。

鉴于此,2013年的中国奶制品市场注定不得消停。

3月起,根据举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对合生元、美赞臣、多美滋、雅培、富仕兰(美素佳儿)、恒天然、惠氏、贝因美、明治等乳粉生产企业开展了反价格垄断调查。被调查的企业多为外企,个别非外企者也多标榜使用进口奶源。

87,合生元、美赞臣、多美滋、雅培、富仕兰、恒天然等6家乳粉生产企业因违反《反垄断法》相关条款被罚约6.7亿元。此罚单为中国反垄断史上开出的最大罚单。

8月中旬,最早宣布平均降价11%且主动整改、免于处罚的惠氏,在降价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被消费者发现,通过换配方将价格又涨了回去。专家慨叹:借配方升级涨价本是洋奶粉惯用手法。

除了疯涨的价格,洋奶粉频现的“质量门”也让人大跌眼镜。

82,恒天然发布消息,称该公司一个工厂20125月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国家质检总局要求进口商立即召回可能受污染产品,并要求各地检验检疫机构进一步加强新西兰输华乳制品的检验监管。“肉毒杆菌事件”是继1月被爆出产品发现双氰胺残留后,恒天然出现的又一次质量问题。据悉,中国70%的进口奶粉来源于新西兰,其中绝大多数出自恒天然。此外,雅士利、雅培、美赞臣、惠氏等奶企均是其合作伙伴。

一次次事件,让当初对洋奶粉信服不已的中国民众冷静了很多。有人感慨: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巨大的利润诱惑,只要没有用心去做产品,洋货同样靠不住;也有人惆怅:当日渐萎缩的中国奶企失去市场定价权后,中国市场想让这些疯涨的洋奶粉回归到合理价位,还真是破费周折。

奶粉市场谁主沉浮?

曾几何时,中国奶企占据着中国市场的大半江山,洋品牌左突右攻,始终无法有效撼动。2008年,销售量排名三甲的三鹿,曝出惊天动地的“三氯氰胺事件”。此后,许多中国奶企自觉不自觉卷入“三氯氰胺漩涡”中。一时间,中国消费者谈“奶”色变。中国奶企自毁长城的做法,不可避免地给洋品牌带来可乘之机。

据悉,外资乳制品企业为抢滩中国,先后打响过两次战役。

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法国达能,瑞士雀巢,美国卡夫、多美滋、美赞臣、惠氏,荷兰菲仕兰,意大利帕玛拉特,日本明治、森永,以及英国联合利华等国际乳业跨国公司先后登陆中国,合资、独资或者只开展进口贸易,以期实现在华市场的存在。试水十余年后,这波投资者大多沉寂或者退出。法国达能、意大利帕玛拉特、美国卡夫、英国联合利华等都曾公开承认在华经营失败。

但是,这些企业从未真正离开,而是在等待更好的机会。

中国奶制品企业高速发展的时代,三鹿模式一度是国内乳业标杆之一,奶粉销售额连续10年位居全国之首。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三鹿轰然倒塌,中国消费者也随即陷入国内乳制品信任低潮期。与此同时,中国乳业大整顿,迫使一大批中小企业出局,消费市场顿时出现巨大空挡。

伺机而动的洋品牌开始全线发力,许多欧美品牌一度包机运输奶粉投放中国市场。进一步的局面可想而知:美赞臣、多美滋、雅培、惠氏等外资企业分享了中国过去5年来的绝大部分增长成果,高端市场几乎全部被它们瓜分,整体占比在80%左右。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三鹿倒下之后,原三鹿集团的合作伙伴新西兰恒天然乳业摇身一变,成为中国奶粉原料市场宠儿,其出口中国的乳制品在2008年之后增长了5倍。

可以豪不夸张地讲,在第二次战役中,洋品牌获得完胜。

有人慨叹,中国奶企如若没有发生质量失控问题,洋奶粉或许不至于在中国市场占据如此大的份额,但历史不容假设也不会重来。在质量的旗帜下,对于蜂拥而至的洋奶粉,中国消费者从心理层面并不抗拒。

但在洋品牌纵横驰骋的几年里,三鹿崩塌的市场后遗症逐渐显现。最有说服力的事实就是,中国父母正在承受全球最贵的奶粉。一罐成本50元左右的婴幼儿奶粉,到消费者手中价格可能就翻了四五倍,甚至十几倍。据悉,洋奶粉惯用的提价理由,无非是“成本上涨”和“升级配方”。所以,在中国进口关税下调、欧美等国原奶价格不断下降的背景下,国内洋奶粉价格依旧可以“一路高歌”。

面对疯涨的洋奶粉价格,专家分析原因是:一消费者不信任中国企业;二中国显贵阶层购买力太旺盛;三是行业失控了,缺乏引导。”也有观点直接认为,集体涨价背后,说明洋奶粉拥有了越来越强的市场定价权,洋奶粉在收获翻倍的信用溢价。  

价格垄断真的“没商量”?

相关资料显示,从2008年至今,进口乳粉平均价格涨幅已经超过60%,其中有多款相同品牌、相同容量的洋乳粉国内外价差竟然超过2倍以上。

虽然对洋奶粉趋之若鹜,但全球最贵的价格还是让中国大众消费者的口袋产生了抗拒,他们纷纷转向国外购买。内地人四处出击的“购奶”狂潮惊动了世界,许多地方掀起“限奶”行动。

2012928,全球最大奶制品供应国新西兰初级产业部(MPI)与新西兰海关发表声明称,将联合开展行动打击非法输出婴儿配方奶粉的行为。

2013年初,由于中国消费者和游客大批量购买婴儿配方奶输入国内或者在网络上销售,澳大利亚零售商也宣布限购令。

随后,德国、荷兰、英国等欧美诸多零售巨头出台限购新规,规定每位顾客每次只能购买少量特定品牌的婴儿配方奶粉,从14罐不等。

201331起,香港开始实施《2013年进出口(一般)(修订)规例》。法例规定,离开香港的16岁以上人士每人每天不得携带总净重超过1.8公斤的婴儿配方奶粉,违例者一经定罪,最高可被罚款50万港元及监禁两年。

天价洋奶粉既搅乱了国人的生活,也搅乱了世界市场,政府不得不重拳出击。

20133月起,依据举报,国家发改委开始对涉嫌价格垄断的在华奶企合生元、美赞臣、多美滋、雅培、富仕兰(美素佳儿)、恒天然、惠氏、贝因美、明治等展开调查。

87,国家发改委开出罚单,对合生元、美赞臣、多美滋、雅培、富仕兰、恒天然等6家乳粉生产企业的价格垄断行为进行处罚,共处罚款6.6873亿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局长许昆林表示,证据材料显示,涉案企业均对下游经营者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转售价格维持,存在固定转售商品的价格或限定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行为,具体的措施和手段主要包括合同约定、直接罚款、变相罚款、扣减返利、限制供货、停止供货等。这些措施和手段均具有惩罚性和约束性,一旦下游经营者不按照涉案企业规定的价格或限定的最低价格进行销售,就会遭到惩罚。

涉案企业的上述行为均达到了固定转售商品的价格或限定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的效果,事实上达成并实施了销售乳粉的价格垄断协议,违反了《反垄断法》的规定,不正当地维持了乳粉的销售高价,严重排除、限制同一乳粉品牌内的价格竞争,削弱了不同乳粉品牌间的价格竞争,破坏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许昆林表示,涉案企业在调查中均承认自身的转售价格维持行为涉嫌违法,并且无法证明其控制价格的行为符合《反垄断法》中的豁免条件。因此,对上述乳粉生产企业的处罚依据,主要是反垄断法中的相关条款。

让利降价难于登天?

本次9家被进行价格垄断行为调查的乳粉生产企业中,6家企业被处以4000万元到2亿元不等的罚款,有3家企业则被免于处罚。合生元被处上一年度销售额6%的罚款,计1.629亿元;美赞臣被处上一年度销售额4%的罚款,计2.0376亿元;多美滋、雅培、富仕兰、恒天然均被处上一年度销售额3%的罚款,分别被罚1.7199亿元、0.7734亿元、0.4827亿元、0.0447亿元。而惠氏、贝因美、明治则免于处罚。

据悉,合生元不仅违法行为严重,而且不能积极进行主动整改,被重罚符合法律规定;美赞臣虽然未主动配合调查,但整改积极,因此被处罚力度轻于合生元;多美滋、雅培、富仕兰、恒天然等4家企业配合调查,并主动整改,因此只被处以罚款年度销售额的3%。其他3家则因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垄断协议有关情况、提供重要证据,并主动整改,因而免除处罚。

对于处罚决定,有明眼人指出,在屡次涨价中,多美滋、雅培和惠氏三家的累计涨幅最大。此次处罚,三家的待遇却不一样:多美滋、雅培遭罚,惠氏独善其身。人们推测是惠氏的诚恳打动了发改委,因为其第一个认可反垄断调查并首先宣布降价。

就在一切看似皆大欢喜的时候,耐不住寂寞的惠氏出现了戏剧性的转变:在宣布降价不足一个月时,有消费者发现货架上惠氏的产品价格又涨了回去。惠氏客服人员的解释是,新配方升级后成本高了。

专家不认同这种解释。有人直言,除了一些原材料上涨能让奶粉涨价的理由说得过去外,如营养添加物增加、换新包装等理由,均跟“变相”涨价脱离不了关系;有人担心,其他因反垄断调查而“降价”的进口奶粉品牌可能会跟风惠氏,借推出“新配方”,陆续回调产品价格;有人感慨,在垄断地位未打破时,进口奶粉对市场的控制充满自信,所以才敢这样做!

今年,不消停的不止惠氏一家。据悉,在发改委调查期间,许多混迹江湖多年的外资公司明白无误地告知员工,价格控制行为违反《反垄断法》,要谨慎操作,不要书面沟通,避免留下文字证据。在经营活动中,他们多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口头沟通等方式实施价格控制。不过,在发改委证据确凿、逐一约谈时,被调查企业都承认了价格垄断的事实。

专家表示,知法犯法、明知故犯的动因是利益。企业都有逐利本质,一旦把控了市场、拥有的定价权,许多企业难保不会“火中取栗”。

外界认为,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罚款金额可达经营者前一年经营额的1%10%。此次不仅对3家乳企法外开恩,对另外6家乳企的罚款皆在3%6%之间,处于“中档水平”,相较于欧美的处罚力度而言,算得上是留有余地的处罚。如果此次反垄断的效果达不到,不排除未来加大处罚力度。但这究竟能否是治本之策,暂时还是未知数。

走下神坛的洋奶粉

2013年,让中国消费者闹心的不只是洋奶粉的价格,还有其质量。其中最大的看点,就是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加工企业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屡陷质量问题。

124,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宣布,该国牛奶和奶粉中发现存在低毒的化学物质双氰胺残留,新西兰政府已经下令禁止含有双氰胺的奶制品销售和出口。有关报道称,之所以被检出双氰胺,是因为新西兰农民普遍会在牧场使用双氰胺,目的是防止硝酸盐等对人体有害的肥料副产品流入河流或湖泊。据悉,早在20129月,新西兰恒天然公司就已在产品中发现了二聚氰胺残留,但却“保密”了3个多月,此举备受外界质疑。

82,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公司发布消息,称该公司一个工厂20125月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

83,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发表声明,建议新西兰父母暂停为6个月以上宝宝喂食“可瑞康”牌2段婴儿配方奶粉,因为这种奶粉可能使用含有肉毒杆菌的浓缩乳清蛋白粉。

    据悉,肉毒杆菌是一种生长在缺氧环境下的细菌,在罐头食品及密封腌渍食物中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是目前毒性最强的毒素之一。人们食入和吸收这种毒素后,神经系统将遭到破坏,出现头晕、呼吸困难和肌肉乏力等症状。

在“肉毒杆菌事件”中,恒天然同样备受质疑。因为早在3月份,企业就已发现安全隐患,却直到5个月后才对外公布。

媒体报道,中国70%的进口奶粉来源于新西兰,而这些奶粉几乎全部出自恒天然。雅士利、雅培、美赞臣、惠氏等奶粉企业也均是其合作伙伴。每次问题出来后,恒天然往往对于原料究竟供给了哪些乳品企业三缄其口,而国内市场上的“洋奶粉”则只对产品标称为“全进口”、“进口奶源”,对奶粉的具体“血统”常含糊带过。这引发了消费者的无尽担忧。

近年来,洋奶粉质量问题不限于恒天然一家,可谓层出不穷。

2012年,广东口岸需进行退货或销毁的不合格进口乳品20批,占全部进口乳制品批次的0.5%20131~5月,需进行退货或销毁的不合格进口乳品21批,其中3批美国牛奶中检出中国不允许使用于牛奶的着色剂柠檬黄。

201211月,在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抽检中,有超过23吨的洋奶粉因查出各种问题被禁止入境。其中,迈高乳业(青岛)有限公司从澳大利亚进口的19.8吨金装婴儿配方奶粉,泛酸不符合国内标准。泛酸未达标准可致儿童出现烦躁不安、消化不良等。

据全国消协受理投诉情况分析,2013年婴幼儿奶粉投诉744件,与2012年同期相比,投诉量翻了一番。婴幼儿奶粉投诉中,超过86%的投诉与质量安全问题有关,其中6成是外资品牌。

以为高价就能买到高质量的中国消费者,真是欲哭无泪了。未来,面对这些被宠坏的洋奶粉,只是政府整治看来是远远不够的,也需要消费者用理性为他们降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