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生“ONETOUCH”案始末
随着桂林中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2014年1月8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中,将一份来自官方机构的裁定书公布于众,一场持续了八年之久的“洋土”企业商标纠纷事件产生了逆转性结局。
根据这份由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商评委”)于2013年12月27日做出的裁定书,率先发难与进行起诉的美国强生公司反而搞丢了自己的商标,不得不暂时吞下了失败的苦果。裁定书显示,商评委认定,强生公司在中国注册的血糖仪商标“ONETOUCH”将予以撤销。随之而来的后果是,除非30天内就此裁决提起上诉,强生在中国销售的全部血糖试纸可能不得不在60天内被强制下架。此外,强生还有可能遭到中辉高达三亿美元的巨额索赔。
一家巨型跨国美企与一家中小型中国民营企业的对抗,看似纠纷源于对一个名为“ONETOUCH”的商标争夺,但带来的启示可能又不仅仅局限于商标本身。
一场不对称的较量
这场“洋土”企业之间的商标纠纷历时已久。
成立于1886年、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美国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大、产品相当多元化的医疗卫生保健品及消费者护理产品公司,也是中国最大的外资制药有限公司,业务范围遍布护理产品、医药产品和医疗器材及诊断产品市场等多个领域。根据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13年世界企业500强名单,强生公司以全年营收672.24亿美元、利润108.53亿美元的成绩,位列总排行的第132名,并占据了全球制药行业第一的宝座。
争端的另一方,位于中国广西自治区的本土企业桂林中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则在体量上要小得多,年销售额最高峰不过两三千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也相对集中。桂林中辉与强生公司的业务重合点,在于血糖监测系统产品。简单说来,即是血糖试纸。
根据测算,双方据理力争的大陆血糖监测市场,仅就单价而言,一条血糖试纸的价格最高不超过6元,但由于中国拥有全球约3.66亿糖尿病患者中的四分之一(9200万),整个大陆市场一年创造的总价值估计超过25亿元。这块25亿元的市场蛋糕,固然对于强生公司的全年营收算不上大头,但也绝没有小到可以轻言放弃;同时这更是桂林中辉这家中国民企赖以生存的唯一来源。
血糖监测系统产品在2000年之前基本由美国强生公司和瑞士罗氏公司两家跨国企业所垄断,2000年12月底,桂林中辉研发生产出“ONE TOUCH”(取意为“一触即可”,又有“简单操作”之意)血糖试纸,就此打破了国际巨头对此的垄断。不久之后,强生公司开始在包括美、英在内的各国注册“ONETOUCH”商标,其中在中国大陆于2004年注册第3384889号“ONETOUCH®”商标成功,指定商品为“血糖监测仪用检测试纸条”(俗称血糖试纸)。此时,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大陆民企桂林中辉对于有可能遭遇到的诉讼尚无觉察。
2005年4月和9月,因所用的试纸可能导致测量数值的错误,强生公司在美国药监局(FDA)强制要求下,先后两次在全球召回标注为“ONETOUCH”系列的血糖仪产品,强生产品声誉受到极大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双方的矛盾迸发于2006年。时年10月,强生公司生产血糖仪的子公司Life Scan在美国宣布发现市场上存在大量假冒强生品牌的血糖试纸,并锁定来自中国桂林的中辉公司就是假冒血糖试纸的生产商,后者假冒了强生的批号、标签等。强生方面表示,这些冒牌试纸导致了此前强生产品问题频出,测量数值出现错误,并声称此前的多次召回正是因为桂林中辉生产的假冒血糖试纸所致。
2007年3月28日,强生公司以“桂林中辉与他人共谋,假冒其注册商标、假冒其血糖试纸”为由,将桂林中辉起诉至纽约东区法院,索赔金额不少于5000万美元。此后,美国当地法院认为强生“有理由被怀疑可能存在过度使用诉讼权利”,要求其缴纳100万美元以备救济,这一要求致使该案不了了之。此后,2007年8月,假冒强生注册商标一案在上海开审。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认定桂林中辉不存在不正当行为。
由于美国纽约、中国上海两地法院都没有支持该项指控,从2007年开始,强生公司转变策略,先后向公安部和桂林市公安局举报桂林中辉生产的血糖试纸侵犯其注册商标专用权,要求公安机关作为刑事犯罪案件立案侦查。强生公司指责桂林中辉,在血糖试纸操作部位印制“ONETOUCH”的说明文字,涉嫌假冒强生公司的“ONETOUCH”商标。
从商标之争变为刑事案件
一场商标权争议演变为刑事案件,这让桂林中辉始料不及,也让其感到格外不平。在中辉公司看来,这起商标权的争议,从最初就含有强生公司为其血糖试纸在美国被FDA召回、造成品牌声誉损失而急于寻找替罪羊的内因。在案件进行之中,双方各执一词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强生公司认为,桂林中辉以及相关负责人,多次擅自在媒体上发表片面、虚假的言论,干扰公众视线,并以拒绝出庭的方式对抗司法程序,拖延法院的判决。桂林中辉则认为,案件之初,强生公司作为巨型跨国企业,可以动用的资源和力量远超自己,这是一场不对称的较量。中辉董事长李中称,时任公安部部长助理郑少东与强生关系密切,因此立案不久,公安部就下发了《关于查处桂林中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假冒注册商标案的通知》,以行政力量干预司法审判。
2007年10月,桂林市公安局对于该案件立案侦查;2008年7月,桂林市警方抓捕了桂林中辉7名主要经营管理人员,桂林中辉生产一度停滞。
2009年9月,强生公司向桂林七星区人民检察院举报桂林中辉及其总经理姚崇德,并提起公诉,指控其假冒他人商标并非法获利高达470万元人民币。而桂林中辉则认为“ONETOUCH”是医学术语“一触即可”、“简单操作”之意,并非假冒强生商标“ONETOUCH”,而且中辉产品的生产时间比强生商标的注册时间要早,因此不构成侵权。
2010年6月至今,该案历经多次法庭车轮战。最近的一次开庭是在2013年3月,但由于被告桂林中辉董事长李中并未出庭,刑事案件的庭审无法进行。“在接到开庭通知之后,我们了解到法院可能会做出有罪判决,预计会被罚款400万元。为了获得转机,我建议相关人员不要到庭。”桂林中辉代理律师黄云中称。
直至2013年12月27日,商评委认定,桂林中辉使用“ONE TOUCH”在强生申请商标之前,而强生公司提供的证据时间都是在“ONE TOUCH”商标申请之后,不能以其后期大量使用为依据来证明这一争议商标具有显著特征,从而排除他人正常使用“ONE TOUCH”一词。据此,商评委做出了撤销强生公司“ONETOUCH”这一争议商标的决定,后者此前起诉桂林中辉商标侵权的基础不复存在。
硝烟之后没有赢家
从最早强生公司直指桂林中辉生产假冒血糖仪试纸的2006年算起,这场纠纷持续了近八年。
在价值超过25亿元的这块市场中,可观的利润率是双方一定要拼出个你死我活的直接原因。据业内人士分析,目前一张血糖试纸的成本价只有几角钱,即使考虑到前期研发与流通、销售所带来的成本,以最终售价4至5元计算,毛利率也高达70%—80%。
以桂林中辉的视点,正因为自己的血糖试纸质量达到甚至超过国际上同类血糖试纸水平,价格又更为低廉,打破了强生公司的垄断地位,对后者产生了威胁,再加上强生血糖仪事故频发召回不断,激发了强生“栽赃”的想法,这才导致了强生与中辉长达8年的商标之争。
在这场持续经年的较量中,强生公司和桂林中辉都对此付诸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也承受了不轻的代价。中辉一度无法正常生产,之前的良好发展势头被打断,如今赢得商标之争,但失去的市场和时间,却是难以弥补的。虽然中辉声称已经成功研制了新一代血糖监测产品,将把工作重心调整到产品生产和销售上,重新组建经销商队伍,有信心重回行业龙头地位。但是很多东西已经物是人非,又谈何容易。
这也是为什么桂林中辉坚称要向强生公司索赔。中辉董事长李中称,商评委的裁定意味着强生的商标从注册之日起就是不合法的,下一步中辉肯定要起诉,追缴其违法所得,初步估计金额超过十亿元。
另一方,作为最初起诉者的强生公司,在这段时期内勉力保住了中国血糖监测市场中领跑者的地位。但随着具有中国官方机构身份的商评委的裁定书出炉,强生几近注定了这起争斗中的失败者身份。纵然强生随即于2014年1月9日发表声明称对此裁决表示“非常失望”,并将依据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请行政诉讼,请求撤销前述裁定,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但客观上看,强生公司翻盘的几率不是很大。
“强生起诉的对象是商评委,打赢的可能性很小,而商评委是认定商标的主管部门,因此这样的裁决几乎就是最终裁定了。”业内人士指出,“如果强生败诉,最快一年就必须执行撤销商标的裁定,届时其在中国销售的全部血糖试纸将被强制下架。”
但相对而言,提起行政诉讼仍然是强生公司最佳的应对方式,至少这样可以为自己的善后工作赢得一定的缓冲时间。比如更换商标、撤换产品,乃至更为激进的出售血糖业务、退出中国市场。
如若强生公司果真提起诉讼,在最终结果出来之前,这场难说有真正赢家的事情并没有画上句号。但无论如何应对,在这种动荡中,强生的营收和市场份额短期内将不可避免的受到损失。毫无疑问,中国血糖监测市场将因为这场“洋土”企业的商标之争暂落帷幕而发生重大改变。真正得利的,也许只是两个主角之外的其他业内企业。
在目前的中国血糖监测市场中,据业内估算,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被强生、罗氏等外资企业占领,其中强生占据了40%左右、约10亿元,罗氏约30%,雅培约10%,其余市场由德国拜耳及中国国内企业瓜分,其中怡成生物、三诺生物和鱼跃医疗等相关企业的销售额加总还达不到20%。中国血糖监测市场的诱人之处,在于它仍在蓬勃发展之中。如同令人羡慕的经济指标一样,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糖尿病患者数量也在急剧增加。
在强生公司的品牌之争落败后,谁来接管它所的市场损失?目前来看,如果强生更换商标,以其品牌粘性来看,理应能保住之前40%市场份额中的大半,毕竟比之“ONE TOUCH”,相当一部分忠实用户更认可“强生”这块牌子。其余的那一小半,也许将被发展迅速、又有价格优势的中国国内企业划分掉,包括重新回到市场中的桂林中辉。如果强生索性退出中国市场,这块10亿元的馈礼则将令市场中的所有其他厂商都笑逐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