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如新”在华涉嫌传销遭调查

 

中国的《人民日报》于115日、16日和17日,连续三天报道,《看“如新”怎样编织谎言》、《看“如新”怎样攻陷人心》和《"如新"在美国屡遭处罚》,揭露美国直销企业如新日用保健品有限公司在中国涉嫌传销。17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也播发报道《美国直销巨头被指在华传销,商务部正调查核实》。这些报道即时被互联网广泛传播,一时间,美国“如新”被推倒舆论的风口浪尖,广为太平洋两岸关注。

   如新:“直销业之翘楚”

    直销是指企业通过招募直销员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直接向最终消费者推销产品的经销方式。自2005年《直销管理条例》施行以来,中国直销市场稳步发展。截至目前,全国约有直销企业40家,服务网点上万个,从业人员数百万人。

   除了直销界,恐怕很少人了解如新。那么,如新是一个什么的直销公司?

    打开如新集团的中国网站,首先弹出的却是如新集团16日用红色字体发布的公告:

公司注意到《人民日报》刊发了两篇针对公司的相关报道。对于报道中提及的若干问题,公司高度重视,目前正在配合国家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和核查,对于任何违法违规违纪的个人和行为,一旦调查核实后,公司将严惩不贷。公司一直在中国依法合规经营,并公开定期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因此得以持续稳健的成长。与该事件有关的任何进展,公司将第一时间对外公布。

如新(中国)日用保健品有限公司。

  据如新官网介绍,如新集团自1984年于美国犹他州普罗沃市成立,至今成为全球最大且发展最迅速的直销公司之一,业务遍及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及太平洋地区近53个市场, 全球年营业额超越15亿美元( 约合100亿人民币) ,活跃销售人员超过80万人,乃直销业之翘楚。如新中国更是第一批获发中国直销经营许可证的直销公司之一。如新集团不仅让无数人活得更有意义,生活质素也更美好,进而迈向"非凡人生无限延伸"的境界。

另一个“如新”:涉嫌传销

然而,《人民日报》的连续报道,给人的印象却是另一个“如新”,与网站上的如新有天壤之别:涉嫌传销。

    《看“如新”怎样编织谎言》的报道写道:

    直销商说谎,捏造传播政府工作报告内容。

     直销员拉拢记者,想不想半年就挣100万?赶紧加入我们的直销团队,2007年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直销是现在的趋势,是国民择业的最好机会,无数人定会在这个行业中成功’”。记者查证发现,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未提及直销。

    此外,如新的宣传册还提到2009年中国直销协会秘书长提出,直销是未来十年能增长30倍的行业。记者调查发现,中国直销协会是挂靠在香港某商业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并非在民政部登记的社会组织。此外,直销商介绍,如新为直销公司,必须经过直销商介绍,凭编号才能购买公司产品。记者随后登录商务部直销管理信息系统查询发现,如新(中国)日用保健品有限公司确于20061231日在商务部核查备案为直销公司,但其受商务部批准的直销产品为384种。而记者从直销商处获得的如新(中国)产品一览表中,却包含美容护肤品、营养保健品等共104种产品,比商务部批准销售的产品多出20种。

宣传册说谎。所谓基因重设技术,纯属编造;所谓科研顾问只挂名不做事。

如新公司宣传册称,其拥有的抗衰老科学顾问团汇集了全球顶尖科研人士,多位中国教授参与其中。记者联系了顾问团名单中的上海复旦大学曹世龙教授,他告诉记者,我已经退休了,一直没给他们做过什么,只是挂名做名誉顾问。

  香港理工大学郝乔治(Georges Halpern)教授也声称,虽然有顾问的头衔,但从2011年起,一直没参加过如新或顾问团的会议。过去3年间,与如新也没有任何联系。但是我的名声却被用来推销我曾经强烈反对的产品和运作方式。目前,该教授已声明,从如新抗衰老科学顾问团辞职。

  如新公司的宣传册称,如新掌握的ageLOC技术可重设老化相关的基因”“回复年轻状态。有直销员称,这一基因技术已经科学研究证实,相关研究成果发布在《科学》杂志上。

  记者了解到,上述研究论文共两篇,分别发表于1999年和2009年。记者通过《科学》杂志官网查阅发现,2009年的题为《热量控制延缓恒河猴的疾病发生和死亡》的文章和1999年的题为《衰老的基因表现图谱和通过热量控制延缓衰老》的文章,均未提到如新所称的重设基因技术。

  利用媒体贴金。偷换广告报道概念,以媒体广告标榜公司经营模式合法

  采访中,如新直销商反复给记者介绍媒体对如新的报道。他提到,《人民日报》曾一天刊发四个整版报道如新(中国)公司,同时还拿出一张显示《人民日报》头版报道ageLOC技术的图片,称我们公司的模式不会有问题,这些报道就是证明

  记者发现,如新所称的《人民日报》连续四版报道如新公司,实际上是连续四版的广告,版面版名均清晰印有广告字样。所谓头版刊发如新报道,更是其自行将《人民日报》某版刊发的如新广告与人民日报报头拼接,做成的山寨头版。

《看“如新”怎样攻陷人心》的报道从三个方面披露了如新公司的获利手段和运营模。

 一、交“入会费”。入行需先买500元产品,发展“下线”可一直晋升至“寰宇领袖”

 直销商还介绍说,如新根据产品销售数量和发展下线人数,将直销商分为从“见习”到“寰宇领袖”,共7级。在保证自身营业额不低于每月10000元的情况下,直销商每新发展4位直接的“下线”则晋升一级。直销商的收入由自身的销售提成和“下线”营业额的提成两部分组成,后者是高层级直销商收入的主要来源。“寰宇领袖”可拿到最多6层“下级”营业额的提成,其直接发展的“下线”需达到16人以上。

 二、造“成功梦”。大会现场展示豪车豪宅,利用对方生活上的不如意引诱入行。

在如新的“始业大会”现场,一位高阶层直销商通过照片向现场观众展示自己新购入的豪华汽车,并宣称拥有多处豪宅。另一位直销商则告诉观众,自己参与如新“事业”后获得了时间和财务的自由。而一位初级直销商则在旁不断为记者展示周围的“成功者”:“那边那个姑娘和你一样大,已经是‘寰宇领袖’了……”。新人的第一道门槛是“大量使用如新产品”。

 一对年轻夫妇告诉记者,他们参与如新销售以来,均靠自己与家人的消费完成每月营业额1万元左右的考核业绩。5个月来,还没有发展出一个“下线”,离“月入10万”的目标相去甚远。但对“寰宇领袖”的话,她依然深信不疑。

三、教“发财经”。要求每会必到,每天制订计划,每天看书听碟。

     据介绍,这套以“复制”为核心的系统方法包含特定的步骤和程序:新人要定期确立客户名单、学会使用所谓的“ABC法则”“决心袋”等;此外,直销商要坚持“每会必到、每天订计划、每天看书听碟”。在“2014 NU SKIN星峰大会”的现场,记者目睹了曾经从事金融、法律等行业的社会精英人士,在当日的会场中,大声带领全场的人嘶吼口号。而台下近2万人手持玩具手掌跟着鼓拍,狂热高呼。

  

窗体顶端

   17日《"如新"在美国屡遭处罚》报道写道:

    本报和人民网驻美国记者调查发现,如新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违规操作、违法经营的问题。

  司法指控:因虚假宣传,夸大利润和金字塔式传销多次受罚。

  1991年,美国有6个州的司法机关对如新公司展开调查,内容包括其对产品进行虚假宣传、夸大销售利润以及多层发展经销员。1992年初,如新公司赔钱平息了5个州的指控,包括向经销人员退还90%货款、改正宣传方式等。但康涅狄格州总检察长不愿意就此了结,他对如新公司误导经销人员、进行违法传销的做法提起公诉。

1997年,宾夕法尼亚州总检察长指控如新公司通过一家名为QIQ的分支机构开展传销。最后,如新公司不得不关闭了QIQ,但将会员转到了另一家名为分支公司,业务实际上如出一辙。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也一直对如新公司以传销手段进行销售展开调查。1994年经FTC调查,如新公司夸大产品功效和经销商利润,如新公司宣传资料说,销售人员年收入超过6万美元,很多人可以获得超过16万美元的年收入。但实际上,70%的销售人员只获得300美元年收益。最后,如新公司承诺如实宣传销售人员实际收入,并支付了123万美元罚款。1997年,FTC指控如新公司对其减肥、促进肌肉生长等产品进行不实宣传,如新再次向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交付150万美元罚款。

高校决裂:研究并无进展,禁止如新盗用名号。

记者查实,20128月,斯坦福大学发出一封禁止函,要求如新公司停止在宣传材料中使用其研究人员姓名,因为该研究人员与如新公司没有任何关系。

在如新公司ageLOC产品线的宣传中,斯坦福大学科学家斯图尔特·金被列为合作伙伴,并称ageLOC是与斯坦福大学共同研发的产品。如新公司宣称该产品可以通过基因重设技术延缓人类衰老,该产品占销售总额的四成。这名科学家表示,确实曾与如新开展过合作,但由于研究没有进展,双方合作关系已经在2011年终止。

  虚构光环:畅销书、院士头衔均不实

  如新在其中文网站提到首席科研执行长暨产品开发执行副总裁曾润海,说他的著述《衰老迷思》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且强调出版后第一周就荣登榜单。

记者调查发现,在纽约时报2011710日那一周的销售排行榜上,这本书确实排第二位,但一周后便不见踪影。

在中文网上搜索曾润海的名字,可以看到他在中国各地演讲的信息,他的名字前总被加上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头衔。而在如新公司发布的英文材料中,他的头衔又变成了纽约科学院院士

  但熟悉美国院士制度的专业人士指出,美国科学院的院士是选出来的,代表学术成就,记者在美国科学院网站上查询院士名单,并没有曾润海的名字。而纽约科学院的所谓院士,准确讲应该是叫会员,是面向公众的收费行为:任何人只要每年交108美元的会费,就可以成为会员。如果一个科学家宣称自己是纽约科学院的院士,不是神经病就是个大骗子。

 弃车保帅: 把责任推给销售人员,称将配合调查,予以处罚

 在《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发表后,如新股价周三一度大幅下挫21%

  如新回应称,上述报道的记者没有与该公司核实过任何信息,该公司也不认为报道内容来自政府部门的专门调查。如新表示,该公司持有政府批准的可以在中国多数省份进行产品直销的牌照。11年来,公司一直尽心尽力遵守中国的有关规定。我们将公开地与监管层沟通,来处理由这篇文章引起的疑问我们对旗下销售团队进行积极教育,以便使他们遵守一切监管规定及公司政策和程序,任何违反地方法律或公司政策的销售团队成员都将受到罚

中国相关部门对“如新”展开调查

    16日在中国商务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已经注意到115日、16日《人民日报》刊登的《看“如新”怎样编织谎言》等相关报道,商务部正对有关报道情况进行核实。沈丹阳表示,对任何单位、企业、个人的传销和违规直销行为,商务部支持相关部门根据《禁止传销条例》和《直销管理条例》予以查处。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16日表示,115日、16日《人民日报》第九版刊登了题为《看“如新”怎样编织谎言》等报道。对此,工商总局高度重视,立即要求相关工商机关进行调查核实。如情况属实,工商部门将依法依规作出处理。

相关链接

直销与传销的区别

直销(Direct Selling),按世界直销联盟的定义,直销指以面对面且非定点之方式,销售商品和服务,直销者绕过传统批发商或零售通路,直接从顾客接收订单。直销是指直销企业招募直销员,由直销员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直接向最终消费者(以下简称消费者)推销产品的经销方式。

传销;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传销行为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

直销与传销六大区别

区别一:有无入门费

区别二:有无依托优质产品

    这也是非法传销公司和直销企业的一个根本区别,非法传销公司往往依托的产品是无价值但价格高的产品,一套只值几十块钱的化妆品可以标价为几百甚至上千元。而规范直销企业的产品标价则物有所值。

区别三:产品是否流通

    非法传销企业不过是个“聚众融资”游戏,高额的入门费加上无法在市场中流通的低质高价产品,不会维持太长时间。他们的销售方式是采取让入门的所有销售代表都要认购产品,但这些产品不在市场上流通,只作为拉进下一个销售人员的样本或者宣传品。但直销企业则完全相反,一方面企业产品要求质量好,另一方面,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也比较好。对于直销企业而言,产品优良与否是决定产品销量的根本原因,因为产品的流通渠道是由生产厂家通过营销代表到顾客手中的,中间没有其他环节,并且少有广告。

区别四:有无退货保障制度

    据了解,非法传销公司的产品一旦销售就无法退换,或者想方设法给退货顾客设置障碍。这一点在直销企业中完全不同。凡是正规的直销企业都会为顾客提供完善的购货保障。比如给一般顾客承诺在购货后7天内退回仍具有销售价值的产品,可获100%现金退款。对于优质顾客有的直销企业还承诺在购货10天内可退回曾经使用或不具销售价值的产品(剩余量至少达一半)可获得50%现金退款或50%等值购货额。

区别五:销售人员结构有无超越性

    以拉人头来实现获取收益的非法传销公司,在销售人员的结构上往往呈现为“金字塔”式,这样的销售结构导致谁先进来谁在上,同时先参加者从发展下线成员所缴纳的入门费中获取收益,且收益数额由其加入的先后顺序决定,其后果是先加入者永远领先于后来者。这种不可超越性在直销公司就不存在,在直销企业中无论参与者加入先后在收益上表现为“多劳多得”。

区别六:有无店铺经营

    中国经历了1998年全面整顿金字塔式传销后,很多外来直销企业纷纷转型。从那时起,“店铺雇佣推销员”的模式就成了规范直销企业的主要销售模式。这种特殊的直销经营方式,让推销员归属到店,这样不仅与公司关系直接而且还便于管理。非法传销企业往往停留在发展人员、组织网络从事无店铺的经营活动。直至今天,有无店铺仍然是中国市场上区分非法传销和直销的一个直观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