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业:中国反贿赂2013

中国社会2013年亮点很多,其中之一当属掀起的新一轮反腐风暴,剑锋所指几乎遍及各个行业和阶层,“老虎”“苍蝇”纷纷触刃,贪腐、奢靡之风遭强势遏制。医药界则呈现出以反贿赂为主旋律的另类风景,全球第二大制药公司——英国葛兰素史克GSK为首的不少外企卷入其中,难以自白,其负面影响力正对医药业界产生着强烈而深远的冲击。

药业贿赂,外企成重灾区

2013年年初,中国警方在工作中发现,上海临江国际旅行社几乎没做过任何旅游业务,年营业额却从2006年成立之初的几百万元,飙升到案发前的数亿元。于是展开调查,果然发现英国药企葛兰素史克中国与其有关联,且存在重大经济犯罪嫌疑。

掌握确凿证据后,公安部于627日下令,分别对北京、上海、南京、长沙、郑州等地的葛兰素史克中国高管及涉事旅行社人员,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黑幕由此揭开。随着调查深入,发现瑞士诺华、法国赛诺菲等全球知名制药公司,都与上海临江国际旅行社有联系,都通过这个旅行社进行过会议和行程安排,而这种所谓的会议和行程,正是这家旅行社为GSK行贿使用的一种主要掩护形式。

就在中国警方顺藤摸瓜抓紧取证之际,纽约《华尔街日报》82报道,从2011年至2012年,美国百特医疗用品企业国际有限公司计划用于组织会议的现金,可能被百特的合资公司——(中国)广州百特侨光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员工,通过旅行社转移,然后给旅行社1个百分点的提成。

接着,新快报824报道,美国制药巨头礼来生产的优泌乐笔经典、优泌林笔优伴Ⅱ两项胰岛素产品,在中国一年销售的回扣费超过三千万元。

又过了没几天,比利时优时比、英国第二大生物制药公司阿斯利康、美国辉瑞、德国拜耳、瑞士罗氏等等,相继进入调查视野之中。

920,南方都市报报道,跨国药企反贿风又从药品刮向医疗器械领域——全球最大眼科药品与医疗器械公司美国爱尔康Alcon Laboratories, Inc,以临床试验的形式,向超过200家中国医院的医生行贿。

药业黑幕一时被晾晒得裸体狂奔。

无独有偶,与中国浩渺相隔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几年来对跨国大型药企的处罚同样接连不断,继2009年向辉瑞开出高达23亿美元罚单之后,20128月,美国证交会又称,辉瑞制药在包括中国在内的8个国家,向当地官员以及医生和医护人员等行贿,两次事件,辉瑞一共缴纳了23. 6000万美元罚金。201212月,又指控全球制药巨头礼来通过提供不当支付方式,贿赂外国政府官员,以获得在俄罗斯、巴西、中国和波兰的业务,最终,礼来支付近3000万美元罚款了结此事。2013年上半年,又对葛兰素史克、强生等药业公司,开出了巨额罚单。20139月,更是10天内两度起诉瑞士诺华,罪名是诺华为了让器官移植患者弃用竞争对手的药品,改用诺华公司的麦考酚酸酯缓释片(Myfortic)而向相关药店支付回扣,还通过Speaker Program(讲者计划),给予参与医生回扣,同时提供昂贵的娱乐享受,令数百万美元联邦医疗福利计划的报销费用蒙受损失。

美国司法部解释,从2002年到2011年,“讲者计划”项目共覆盖3.8万余位医生,总计花费约6500万美元。其中一些宣讲会议甚至被举办在几乎不可能做宣导的场所,如休闲餐厅和佛罗里达海岸钓鱼之行等等,人均上千的餐饮招待和直接回扣更是屡见不鲜。

20135月,英国公平贸易办公室对葛兰素史克展开内部调查,指责其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看来药企行贿是个普遍性世界问题,并非只有中国才是贿赂简单生长的天堂。

毫无疑问,医药企业竞相大肆行贿,从中获利肯定不小,其不公平竞争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更是中国老百姓普遍不满意的药价虚高的幕后推手。

那么,行贿者的钱都给了谁,又是怎么给的呢?

利益链上,谁动了这份奶酪

行贿问题上葛兰素史克早已声名远扬,还是从它的案例说起。

据葛兰素史克中国运营总经理梁宏交代,公司里报不了账的一些花费,包括跟一些政府部门打交道的花费,都通过临江旅行社套现拿出来。

这是因为,葛兰素史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比较严格,一次性支出太多现金不可能,想要进行商业贿赂等非法活动,没有数量相对多的现金不行,只好通过中介想办法。

套现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药企通过旅行社虚增会议规模或者虚报会议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某次会议原本只组织了30个人,报账时虚增20人,按50个人开具发票消账。这虚增20人套取的现金,一部分被药企高管非法侵占,一部分用来行贿。

行贿的对象包括政府部门个别官员、少数医药行业协会和基金会、医院负责人、医生等,最终换取的是医生比较多地给患者开具葛兰素史克的药品。

手握审批权的政府官员和医药行业协会、基金会负责人以及医院院长等,一般处于利益链中上游,行贿手法往往简单,一送了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直接行贿”,只要做到神不知鬼不觉就行。而针对专家、医生等利益链中下端人员,药企的玩法就多种多样了。

长短线并用。

除了前面提到的通过旅行社操作转账外,通过会务公司邀请参加学术会议、出国考察等,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在短线的会务活动中,药企会在一切必要花费如交通、住宿等支出后,再支付给旅行社一定比例的服务费;在长线的项目中,如邀请医药专家出国考察等,则会在前一种基础上增加一些项目,如专家出国期间1000多美元的零用钱、礼品和“出差补助”等,再巧立些名目平账。

打“学术活动”招牌。

学术活动的面很广,如学术交流、教育培训、论坛等,学术活动需要药企赞助,而GSK最善于以赞助之名申请费用。学术活动期间,与会者的各种高额花费的销账,与专家出国考察的做法如出一辙。

GSK的学术活动和合作机构很多。在抗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呼吸和胃肠道代谢四大医疗领域,GSK都极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并在疫苗项目上占尽优势,与中国肝炎基金会、中华医学会等机构都有学术合作。

“这也是在外企中普遍采用的市场手段,和一些学会、机构合作,能够更好地把我们的产品推出去,这个过程中只要公司内部合规控制得好,也可以保证不出什么问题。”一GSK人士说。

受美国严厉处罚的诺华,其推出的讲者计划,就属于借赞助学术活动之名而行贿赂之实的经典案例。据说,那次最终到场参会的人数相当少,但整个行程住宿豪华,餐饮昂贵,期间有小姐服务,经费支出高达上千万美元。

教育培训则是对有重大贡献医生的一项特殊礼遇。某个医生处方量大,药企就赞助其举办教育培训会议,不少参与培训医生的培训费等,事实上已经由参与者所在医院全部或部分承担了,会议成本被分摊并大大缩减,这时候,赞助药企就把赞助费用于回扣。

借发表论文输送

根据有关规定,医护人员毕业后,每年仍需不断参加培训、发表论文等,挣够足够的学术积分,否则不能通过年度考核、晋升和执业再注册。由此,这一需求也成为跨国药企输送利益的渠道。通常的做法是,医生评职称需要发表论文时,药企凭关系联系相关杂志、报刊、出版社等,赞助刊登或出版费用,为医生解决这一难题。这时候,药企往往会提供远远高于一篇论文发表所需的的费用,多出部分由出版社直接转退给医生。

医生心知肚明这是怎么一回事,与药企心照不宣而已。

医药代表上串下联。

“一般实物回扣,比如各种小礼品、购物卡、加油卡之类,主要应付小医生,或者处方量不是很大的医生。一外资药企医药代表如是说。

医药代表是药企派往医院公关的联系人,一般都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他可以每天早上8点之前赶到医院,在医生换白大褂出诊前或门诊结束后,与医生沟通本公司药品的使用情况,倾听医生的感受和评价,并时不时将公司制作的即时贴、处方笔等小礼品,放在科室里供医生们取用。

此外,小额的现金回扣也适用于这类医生。医药代表可以从自己每月最高报销额度内,支出一部分,想办法转成现金后,80%回扣给医生。

至于爱尔康利用临床试验项目对医生行贿,则又是别出心裁的一招。

依照爆料人“佐罗”的说法,爱尔康通过第三方研发外包公司CRO,针对使用爱尔康产品患者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PES,目的是获得有价值的反馈,爱尔康却向参与PES项目的每位医生提供人民币45000多元“研究经费”,用以提升区域市场的销售业绩。

借四期临床观察费被指涉嫌在华行贿的,爱尔康已经不是第一家,此前,赛诺菲也爆出借临床试验变相行贿500名中国医生的问题。

药价虚高,医药消费者买单

毋庸置疑,行贿者和受贿者都是既得利益者,那么,这种肆无忌惮泛滥于医药界的无耻行径,归根到底,是由医药消费者即看病、买药、住院、治疗的患者买单的,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那么,这些医药领域的蛀虫们,到底推高了多少药价呢?

梁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不算研发成本的话,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贺普丁出厂价是140元,即使按20%的会议费20%的利润率来计算,实际上药品的成本也要低于140元的60%,也就是成本不足84元,而这还不计其它某些非必要费用。

也就是说,医药公司通过行贿推高的药品价格,大概要占到药品原价的百分之2030%。至此,人们不难明白,为什么葛兰素史克中国不惜重金,每年用于商业贿赂的资金超过千万元人民币了。

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葛兰素史克2012年在欧洲的药品和疫苗收入下滑7%,在美国下滑2%,在中国市场却大增17%的原因了——去年,葛兰素史克在中国的销售额超过12亿美元。

在欧美销售陷入停滞或出现下滑之际,葛兰素史克依靠中国和其它新兴市场来推动收入的增长。

爱尔康行贿事件爆料人“佐罗”同时还爆出,爱尔康最知名的人工晶体产品AcrySofIQ,香港卖价约为1200港币,在中国国内却要卖到3800元,价格相差近4倍。

另据广州一家医院知情人士透露,此次爱尔康被爆出与香港市场4倍价差的品种,还不是这家公司最贵的产品,该公司最贵的人工晶体产品售价已经过万。普通款产品在广州医院的售价约为2000元,约为香港售价的两倍。

“这种价格高的人工晶体,是多点对焦,而单点对焦的人工晶体,广州医院的价格在2000元左右……其实,内地售价是香港售价2倍的进口医疗器械非常普遍。内地价格之所以高,主要是因为关税和医药公司的销售推广费用。”该广州医院知情人说得再明白不过。

专家指出,境内外进口医疗器械的巨大价差,正在为这一市场提供灰色交易的巨额回扣空间,并最终促发了诸如支架滥用等过度医疗现象的发生。

商务部统计,作为商业贿赂的药品回扣,每年侵吞国家资产约7.72亿元,约占医药行业全年税收16%

标本兼治,深化医疗体制改革

中国2013年掀起的这场反药业贿赂风暴,力度不可谓不大。

中国政府早在1996年,就颁发了《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对商业贿赂的处罚做了详细规定,依据情节轻重,行贿者一般会受到120万元的罚款,并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针对医药行业的具体情况,2007年,政府相关部门与几十家在华药企签署《药品推广行为准则》,目的很明确,对这些跨国药企推销药品行为进行未雨绸缪的规范。

然而,在巨额利益的诱惑之下,外资药企终究难耐平静,早把一纸承诺抛到九霄云外,反其道而行之,无所不用其极地把潜规则发挥到无以复加。

葛兰素史克案发之初,公安部在中国各地同时行动,一举抓获其4名中国区高管。接着,对与上海临江国际旅行社有瓜葛的诺华、赛诺菲等所有药企相继展开调查,并由此掀起一场国家工商总局部署的长达4个月的反商业贿赂调查。

国家卫生主管部门于2013730日—83日,开展集体检查,专项彻查药企“贿赂门事件。731日,上海卫生局、检察院、公安局、上海市纪委等多个部门联合行动,对上海市各医院实施突击检查。

而且,此番整治商业贿赂已并非只针对外企,国内药企如正大天晴、甘李药业等,都被媒体曝光与商业贿赂有关。

2013715,葛兰素史克发表官方声明,表示支持中国政府根除腐败的决心,并对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感到羞愧,对所发生的事情深表歉意。

816,北京诺华发表声明,称诺华中国承诺在其业务活动中全面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并按照诺华行为准则的要求,遵守高标准的内部商业道德和合规准则等。

9月中旬,传出GSK被罚款200万元人民币报道。

2013年底,葛兰素史克事件仍在发酵中,1218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依法逮捕原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黄峰平。媒体报道黄峰平事发,涉嫌与今年78月份葛兰素史克商业贿赂案有关。

业内人士称,对商业贿赂的整治利好医药行业健康发展,从长远看,则必须建立预防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把医药企业的生存之道,快速从带金销售转为以质量、研发、创新取胜,对药企的调查、处罚迫使违规药企调整在华经营策略,走到公开、公平、透明竞争的轨道上来。

GSK“贿赂门”触发的另一个问题是,怎样解决“以药养医”这个医疗体制的根本性问题?

外资企业在中国生存的路子不外乎两条:一是扩大在华生产销售规模,或增设研发基地,或兼并收购其他企业;二是蚕食国内医药市场份额,这就不可避免会触碰到“以药养医”的生态体系。

从本质上说,“以药养医”是我国上游医药产业过度市场化,与下游医疗卫生事业行政商业化矛盾难以调和的产物,体制结构不合理,才为“洋腐败”提供了诸多良机。只有尽快实行医药分开,提高医生诊疗费用,让医生的专业劳动价值得到足够量体现,医生不用通过多开药来增加收入,那么药企也就没有必要再甘冒风险大肆贿赂医生,医药界的商业贿赂行为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葛兰素史克事件如能转化成为破解医疗卫生体制深层次矛盾的契机,则是中国百姓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