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评:让美中经贸关系沿着正路走下去
中美之间的定期对话机制,从小布什政府时期初现雏形,奥巴马政府时期成为定式的“战略与经济对话”,到了川普政府时期,“外交安全对话”、“全面经济对话”则是四个高级别对话机制中的两个。
于中方而言,出席两个对话的还是“原班人马”:6月举行的“外交安全对话”由国务委员杨洁篪主持,这次的“全面经济对话”则是副总理汪洋主持,一如原来的“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杨洁篪主导“战略轨”,汪洋主导“经济轨”。以此观之,将对话分拆,可能更多体现出川普的意愿:各议题分别解决。
上任伊始,川普的对华政策出人意料的明确,那就是以朝鲜问题为绝对核心。大选前在“一个中国”原则、贸易问题上对中国的种种发难,统统偃旗息鼓,并且积极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建立亲密关系,促成后者四月即访美成行。中美之间新的对话体系,正是在海湖庄园会后公之于众。这显示,至少在那时,川普有明确的意愿将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诸多繁杂议题切割,一一解决,并尽可能为朝鲜问题实现突破创造机会。
但是川普的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仅仅两个月之后,他就对朝鲜问题没有改善而感到不耐烦,并且开始在台湾等议题上做文章。而经贸方面,川普也已经准备好了对钢材和铝额外征税的“大棒”。这也为这次的经济对话蒙上阴影。
实际上,中美关系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对于相互交织的各项议题,如果川普确实秉承“切割”的思路,也不一定就不可行。但是一来,“顶层设计”之后要尽快拿出具体方案,在双方之间达成谅解,否则只能是自说自话;二来,不妨多点耐心。像是在这次经济对话中,华盛顿比较纠结的产能过剩、公平竞争等问题,实际上都和中国的改革进程紧密相连,北京即使是会考虑华盛顿的关切,也不会将其置于主要位置。如果其中再掺杂上因为朝鲜问题而制裁中国实体,就更难有积极结果。
当然,一次“艰难”的对话,双方互相抱怨一下,亮亮底线,远不止于对美中关系产生实质性的负面影响。只不过,虽然“战略与经济对话”已成为历史,但新生的“全面经济对话”,仍需要远见、冷静、包容的“战略”来指引,让美中经贸关系沿着正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