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年轻人放弃《纸牌屋》迷上《人民的名义》?
纸牌屋里没好人,相比缠绕赤裸利益,通篇阴谋论的《纸牌屋》,《人民的名义》在内容表现上,反腐是壳,吸引人的却是官场博弈。空前尺度,成为《人民的名义》在时下引发讨论的重要原因。剧中人物好像处处都能对标现实原型。但当现实中的反腐都到了正国级,一部电视剧又能真实到哪里去呢?对比《纸牌屋》冠上一句“本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则显诚实的多。
中美影视的现实题材作品有啥区别?有人说美剧假的拍得像真的;而国产剧却把真事拍的跟假的一样。
但一部《人民的名义》最近却激起了国人尤其年轻群体的热议:好像高仿真的还原了当下的反腐治国理政大计。反腐层级也从副省级突破到了副国级。
年轻观众的趣味这次变得很容易被引导。以前人们追《纸牌屋》不亦乐乎,但现在却成了《人民的名义》的追星族。网友评论:一部反腐正剧生生被迷妹们yy成偶像剧。以至大家纷纷表示“达康书记的GDP,由我来守护”。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哪怕现实比艺术残酷百倍,戏说都能消解一切。从“戏说乾隆”到《人民的名义》。这是一个轮回。从《纸牌屋》到《人民的名义》何尝不是又一个轮回?
《纸牌屋》(House of Cards)是美国的一部宫斗剧,讲述了一个美国资深政客,共和党党鞭弗莱西斯和他同样野心勃勃的妻子在总统执掌大权后,隐秘幕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阴谋政治的故事。
民主社会怎么把人搞下台呢?舞刀动枪,像叙利亚搞武装政变肯定不行,和平年代就是俩字“抹黑”。这有点像现在互联网时代,希拉里和特朗普竞选美国总统时给别人贴标签,美国政客的一贯手法,最有效的就是攻击别人的人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到关键时刻,人们发现哥们全都变成对手。在美国先是党内厮杀,然后驴象之争,大家你来我往打的昏天黑地,不可开交。
纸牌屋里没好人,相比缠绕赤裸利益,通篇阴谋论的《纸牌屋》,《人民的名义》在内容表现上,反腐是壳,吸引人的却是官场博弈。空前尺度,成为《人民的名义》在时下引发讨论的重要原因。剧中人物好像处处都能对标现实原型。但当现实中的反腐都到了正国级,一部电视剧又能真实到哪里去呢?对比《纸牌屋》冠上一句“本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则显诚实的多。
平心而论,《人民的名义》是一部接地气,花心思,近些年少有的好剧。从官员跳楼到权色交易,从侦查监听到花式点钞。世事无常,戏剧匆忙。错综复杂的官场生态好像现代版《甄嬛传》,但触目惊心又远超后者。
达康书记成了表情包,多年不见的老戏骨们重回大众眼前,但陆毅饰演的反贪局长,演技却差强人意。可观众的注意始终聚焦在咋舌的腐败,和神秘人物何时现身。这又不可避免陷入一种中国式审美——非黑即白的两极对立,好人会拯救世界,不管之前如何掩饰铺垫,以“人民的名义”,信仰在历经千难万险后,终将战胜邪恶。
相比美国人的《纸牌屋》,《人民的名义》更有中国特色。从开会到吃饭,各种各样有形无形的“局”贯穿成一条隐藏的线。有人说“体制内是深井,体制外是江湖。”官大一级压死人,但官衔之外,恐怕只有红楼梦里的“葫芦僧”才说的清谁是谁的谁。风光、凶险看似一刹那,但实际有多少暗流涌动,局外人往往不足道。为官一方最讲情商,很多时候,寡淡的一言一语,彼此之间就能明白个大概。而在《人民的名义》中,很多剧情设计,人物对白,正是通过厚黑的官腔,体现出无声胜有声的春秋架势。
现在的年轻人以前追《纸牌屋》,现在则迷上了《人民的名义》;单单是因为美剧看不了么?看来,这届人民不行。无论老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