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与中国


2009.1.202017.1.20


在任期间,奥巴马总统三次到访中国,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晤12次,与习近平会晤9次,成为美国总统接触中国领导人频率最高的一个。


2017年1月20日,随着美国第45任总统特朗普宣誓就职,奥巴马总统的8年任职宣告结束。在任期间,奥巴马总统三次到访中国,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晤12次,与习近平会晤9次,成为美国总统接触中国领导人频率最高的一个。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月19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奥巴马总统就任以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取得了重要积极进展,特别是过去3年多来,习近平主席同奥巴马总统九次会晤,从“庄园会晤”到“赢台夜话”,从“白宫秋叙”到“西湖长谈”,双方在高层及各级别都保持了密切交往,在双边、地区和全球层面各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中美双边贸易额、双向投资、人员往来都创下了历史新高。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建立两军互信机制、打击网络犯罪、应对非洲埃博拉疫情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成果都充分展示了中美关系的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充分说明中美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中美合作可以办成许多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


上任当年访中国 打造美中“蜜月期”


2009年1月20日,走马上任的奥巴马,面临巨大挑战。美国刚刚爆发严重金融危机,美国及世界经济前景变得扑朔迷离,而此时,中国正以每年超过10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领跑世界经济,未来经济复苏依仗中国的可能性潜滋暗长。在美国头疼的伊朗、朝鲜核问题上,利用中国杠杆撬动这两块顽石的作用不可低估。奥巴马对中国的期望值很高,希望中国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2009年11月15—18日,应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之邀,奥巴马到北京参观访问。美国总统上任当年就访问中国的,奥巴马是第一个,因此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此次访问,称之为奥巴马的愉快之旅,一点也不过分。在相当浓重的友好气氛下,双方达成了多项共识,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


政治对话方面,美中双方领导人均表示,美中关系从未像现在这样对二者共同的未来如此重要,要采取切实行动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推动战略与经济对话。


经贸金融方面,中美两国元首都强调,当前形势下,两国应该有更加坚决的态度,反对和抵制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奥巴马特别强调,美中双方将追求更均衡的经济增长战略,美国要多储蓄少花费,中国要扩大内需。


国家安全方面,双方重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根本原则,继续本着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的精神,就人权和宗教等问题开展对话、交流,以增进了解,减少分歧,扩大共识,并继续推动两军关系。美方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支持海峡两岸改善关系。


能源气候方面,双方应有区别承担责任,为应对气候变化发挥应有作用。


朝核和伊核方面,双方重申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共同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致力于最终实现无核武器世界。


人文教育方面,中方希望扩大两国人文交流,加强互派留学生,奥巴马表示国家应给予人民普世权利。

短短3天里,奥巴马还兴致勃勃参观了故宫和长城。在故宫的留言簿上,奥巴马写道:“故宫的确是雄伟壮丽,是中华文明灿烂辉煌、长盛不衰的见证。”;在长城的留言是:“我钦佩长城的巍峨,感谢中国人民的热情。”


与上海青年学生的对话,是奥巴马中国之行的最大亮点。面对激情四射的年轻人,奥巴马在演讲中用上海话“侬好”开场,引用中国古语“温故知新”,从“乒乓外交”谈到《上海公报》,再度表示“不寻求遏制中国”……


第一次中国之行,奥巴马将一个和蔼可亲很符合中国文化审美标准的美国有色人种总统形象,完美地留在了东方古老的国度。


由此奠定了中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


四会胡锦涛 美中签署经贸大单


2011年1月18—2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应奥巴马邀请,飞抵华盛顿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这是两人两年多来的第四次会面。2009年4月Q20伦敦金融峰会和同年9月的匹兹堡金融峰会上,两人会晤过。也就是说,2009年一年中,胡奥会有三次之多。


奥巴马就任总统近两年来,中美关系总体保持稳定发展势头。奥巴马总统于2009年成功访华,两国元首就共同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达成重要共识。


中美全方位、多层次的交往越来越广泛,在事关世界、特别是亚太地区和平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拥有广泛共同利益,也面临诸多共同挑战。。


1月19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讨论中美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


20日上午,胡锦涛在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联合举行的午宴上,发表重要讲话,称中国是美国公司在全球市场最大的利润源泉,即使是在全球经济衰退期间,70%在华经营的美国公司依然是盈利的,显示了中国经济以及美中经济关系在过去5年里已发生了深刻变化。


21日上午,在芝加哥市长戴利陪同下,胡锦涛参观了美国中西部中国企业展,中美企业现场签单,两国企业现场签署了60份经贸合作“大单”,涉及电子、家电、能源、高新技术、农产品等领域。


海外媒体和专家发表评论,认为此访非常成功,意义重大。


美国《芝加哥论坛报》发表文章说,胡锦涛此访为未来中美关系发展播下了种子,稳定了曾有摩擦的中美关系。


《纽约时报》在一篇题为《美中企业在深化合作中共赢》的文章中称,美中两国经济关系正变得日益相互依赖。以芝加哥为例,戴利市长在过去6年里4次到中国招商引资,芝加哥的公立学校里也有1.2万名学生学习中文。当胡锦涛在佩顿中学宣布,将邀请20名师生今夏访问中国时,“立刻引起学生们的欢呼——他们都在学习中文,无需翻译便明白了他的话”。记者认为,芝加哥与中国之间的经贸往来迄今成果显著,已有30家中国公司在芝加哥落户,300家芝加哥公司在中国经营。


陪同出访的外交部长杨洁篪在访问结束之际,向随行记者介绍了胡主席此次访问成果。第一,指明新时期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第二,进一步增进了中美两国的战略互信。第三,推动中美经贸合作取得新进展。第四,增进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了解。第五,加强了双方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沟通与协调。


随即,美中关系三个关键词开始在媒体上频繁出现:尊重、 共赢、 伙伴。 而“全面、 互利、 伙伴”同时成为中美经济关系的三个关键词。


英国《卫报》评论说,在经济上,中美之间与其说是贸易伙伴关系,不如说是相互依存关系。


六见习近平 建设美中新型大国关系


2013年6月7——8日,应美国总统奥巴马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到美国访问。奥巴马选择了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同习近平举行会晤,颇具匠心。安纳伯格庄园的意思是“阳光之乡”(Sunnylands),在凸显个人友好意味的同时,又表明这不是一般的个人友好,商讨的是国家大事,因此又被描述为“不戴领带”的密切沟通,美中关系如何推进,备受世界瞩目。


从7日下午到8日上午,两人在庄园会晤了整整一天,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朝核问题。双方都认为,两国应就亚太地区形势和热点问题、突发事件及各自亚太政策保持密切的沟通协调,两国元首就朝核问题交换了意见,中方愿与美方保持密切的对话与合作。


经济关系。双方认为,中美已经形成结构高度互补、利益深度交融的经济关系,应抓住当前两国经济调结构、促增长的契机,进一步发挥互补优势,挖掘新的合作增长点。


知识产权。中方强调,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中国履行国际义务的需要,也是中国构建创新型国家、发展自身经济和社会的需要。中国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将进一步完善法律,加强执法,对各国企业在华权益给予一视同仁的保护。


人权问题。会晤期间,双方还就人权问题交换了看法。习近平强调中国重视和促进发展人权事业,随着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的人权事业将会取得更大进步。


网络安全。双方认为,网络安全不应成为中美互疑和摩擦的源头,而应成为两国合作的新亮点。双方同意通过已设立的两国网络工作组,加强对话、协调与合作,并通过联合国这一主渠道,推动建立公正、民主、透明的互联网国际管理机制,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


气候变化。双方同意共同并与其他国家合作,通过包括利用《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专长和机制在内的多边方式,来逐步削减氢氟碳化物的生产和消费。


亚太形势。过去30年来,亚太形势总体稳定。要保持这一良好发展势头,中美应该协调合作。双方都认为,应支持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推进地区互联互通建设。双方同意加强在地区多边框架下的协调合作。


汇率问题。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中方指出,人民币汇率趋近均衡区间,中方将继续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同时指出,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根源不在于人民币汇率。


“庄园会晤”奥巴马基本认可中国方面提出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说法,首开美中元首互动新模式,成为两国领导人商谈国事却又更多地加进私人感情交流成分的创新意,为接下来的美中良性互动奠定了基础,双方军事交流不断增多,高层互访增加。


2014年11月10日至12日,奥巴马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来华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这是奥巴马第二次访华。也可看作一年前习近平访美的回访,因此会见地点被安排在中南海瀛台,是“庄园会晤”模式的中国版。


晚上的中南海,水波荡漾,树影婆娑。习近平在瀛台前与奥巴马亲切握手,互致问候。


瀛台桥上,两国元首凭栏远眺。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华灯初上,熠熠生辉。美丽的夜景无疑让两人心情无比愉快,于是,会谈取得了谁都无法意料的丰硕成果。


中国外交部官员介绍说,双方达成的主要共识和成果多达27项。


27项成果中,最具亮点的是三个方面:


首先,新签证协议的重要性不容低估。双方就互为两国商务、旅游人员颁发10年多次有效签证、互为两国留学人员颁发5年多次有效签证达成协议,表达了两国对对方的一个良好愿望。签证问题上的大改善,既象征着中国实力的提升,也显示出美国对中国成为世界大国、成为文化大国的认可,最重要的是,此举反映了双方观念认同正发生着“微妙变化”。


其次,双方就气候变化发表的联合声明将造福世界。前段时间中美互相指责对方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此次两国宣布了各自在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共同推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于2015年巴黎会议如期达成协议,并加强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务实合作,展现了负责任的世界大国的应有姿态,给美中两国也给整个世界造福。


第三,中美就《信息技术协定》扩围谈判达成了共识。1997年开始实施的《信息技术协议》,是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关于削减信息技术产品关税的多边协议。由于在“敏感产品清单”上存在分歧,2013年11月,两国突然中止了谈判。这次美中就该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意味着已经就扩围名单达成了一致,同意将半导体、医疗设备、全球定位系统等产品纳入关税减免范围,两国向自由贸易方向前进了一大步。


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奥巴马访华很成功,最关键的原因是美中关系太重要,如不合作,代价太沉重。

外界一致给予好评。


美国之音(VOA)报道称,奥巴马在访华期间表示,把中美关系提升至“新水平”。他表示,“当美中两国展开有效合作时,整个世界都会受益”。


《洛杉矶时报》称,随着中美两国领导人在贸易方面达成了新的共识,中美关系的天空也开始变得晴朗起来。


美国《侨报》刊发题为《北京版“习奥会”:新型大国关系渐入深处》的文章说,在2014 APEC收官之夜,奥巴马步入中国政治中心中南海会晤习近平,这一场在地球另一面上演的北京版“习奥会”,无疑向世界展现了“新型大国关系”的渐行渐近。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哲教授说,“(中美)双边关系已经足够成熟,因此我们明白,即便是双方在未来的5到10年里仍缺乏政治信任,但是双方仍需要共同存在并展开合作。奥巴马总统的第二次访华,不仅留下了美丽的‘瀛台夜话’故事,还为美中开启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影响深远。


2015年9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再次踏上美利坚的土地,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此前6次访美中,以中国国家领导人身份的第3次访美。2012年2月份,习曾以国家副主席身份到访过美国,有趣的是,只有这一次才被称为正式的“国事访问” ,美中关系的玄机可见一斑。


习近平携夫人彭丽媛先到西雅图等地转了一圈,最后才在白宫被奥巴马会见,也是美中关系深奥玄机的体现。


会谈却出奇地顺利。据外交部官员介绍,中美双方在政治、经贸、反腐、网络安全等多个领域达成重要成果,涉及五大类问题49项内容。


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双方一致认为,中美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应共同致力于维护一个强有力的中美关系,使之为全球及地区和 平、稳定和繁荣作出贡献。美方欢迎一个强大、繁荣、稳定、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支持中国的稳定和改革。中方尊重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传统影 响和现实利益,欢迎美方在地区事务中继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


二、双边务实合作。中美双方确认在促进强劲和开放的全球经济、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稳定的国际金融体系方面拥有共同利益,上述目标的实现由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成立的多边经济机构所支撑,这些机构使两国人民受益。


三、亚太地区事务。双方就亚太地区事务深入交换了意见。认为中美在亚太地区拥有广泛共同利益,面临共同挑战。同意在不同层级上深化亚太事务对话,努力构建双方在亚太积极互动、包容合作的关系,与地区各国一道促进亚太的和平、繁荣、稳定。


四、国际与地区问题。中美强调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和重申对《联合国宪章》的承诺具有重要意义。双方支持联合国作为中心的多边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探讨通过联合国维护和平与安全的有效途径。


五、全球性挑战。双方高度评价在习近平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发表的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双方将携手并与其他国家一道确保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取 得成功。双方重申落实国内气候政策,加强双边协调与合作,推进可持续发展及向绿色、低碳和气候适应型经济转型的决心。


五大项里的惠民成果,包括设立中美旅游年,两国旅游更便利、互派5万留学生 赴美留学获资助、反腐合作升级 腐败分子无处可逃、中美合资拍电影 看大片更方便、中美高科技企业牵手 改变你我生活、中国采购美国波音飞机300架 乘机出行更便捷及远离雾霾清洁能源合作等。


2016年9月4日,奥巴马出席在中国杭州召开的二十国集团峰会,这是他与习近平的第四次会面,也是第三次登临中国大陆。


会议期间,中美率先批准《巴黎协定》并共同向联合国秘书长交存批准文书。会后,习近平请奥巴马在杭州西湖国宾馆凉亭内喝茶,并沿着西湖散步。


时至奥巴马卸任不到半年时间,官方和媒体似乎都心照不宣,此次习奥会没有更多的信息披露。


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遏制中国


奥巴马第一个任期里,伴随着中美贸易额不断增加的,是美国的贸易逆差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军力不断快速增长,具备现代作战能力的飞机和军舰井喷式制造出来,令美国不安,成为直接刺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快速实施的催化剂。


美国重视亚洲,并非奥巴马独创,早在小布什时期已经开始,其深层次原因有政治和经济两方面,一是世界经济重心由大西洋转移到了太平洋,先有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后有中国和东盟,经济活跃度空前。二是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根本对立,美国的精英决策层不愿看到中国“疯狂的成长”。


奥巴马第一任期掌控亚洲战略的是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她一手炮制了“转身亚太”战略,后修改为“亚洲再平衡战略”,接着频繁军演、穿梭外交、高调表态,一时间搅动亚太局势波谲云诡,很多国家也因此而蠢蠢欲动。


2014年4月23日,奥巴马访问日本。在日本3天里,除了与安倍晋三会谈等正常的国事活动,还参观了参观日本的明治神宫,面见日本裕仁天皇等,意在显示美日本感情的亲近。


与4年前奥巴马初访日本不同。当时,面对第一位访日的黑人美国总统,日本国内掀起了一股狂热。但是这一次,日本国内的热情劲头似乎有些不足。


在中日钓鱼岛之争不可开交的敏感背景下,美国方面态度是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不选边站”,日本则竭力借奥巴马访问大肆宣扬日美牢不可破的同盟关系,与中国对抗。


美国方面并非不明白日本用意,为了不刺激中国,有意降低调子,访问日期一再更改,还有不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讲,没有第一夫人米歇尔同行,不在赤坂的迎宾馆下榻等,都表明,奥巴马在实施其亚太战略时,还是很在意中国的感受和反应。


从访日的结果看,美日发表了联合声明,奥巴马明确表态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却又让中国记住了一句最关键的话,在被问到“美国是否会出兵支援日本”时说:不是每一场战争美国都要参加。


2014年4月28日,奥巴马继访问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之后,到达最后一站——菲律宾。


这是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6年多来,对菲律宾的首次访问,菲律宾政府对奥巴马此行给予高度重视。美菲两国总统重点讨论了双边战略伙伴关系、国防安全合作,美菲经济合作等,奥巴马宣布了扩大美国在菲律宾军事存在的“美菲安全协定”。菲律宾允许美军使用其部分军事基地,美国增派军舰、战机以及部队到菲律宾轮驻。


与访问日本的时机同样敏感的,是此时菲律宾与中国在争夺黄岩岛主权,且将南海仲裁案炒得沸沸扬扬。


但是,奥巴马同样没有让主政菲律宾的阿基诺三世百分之百满意。在回答“一旦菲律宾与中国在南海爆发武装冲突,美国是否会保卫菲律宾”时,奥巴马说:美国欢迎中国的和平崛起,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是“建设性的”,美中之间拥有庞大的贸易与商业,美国还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就各种问题展开合作。


由此,美中关系的定位出现新变化,变成了“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在中国与众多国家确定的各种伙伴关系中,美国的这个提法独一无二,媒体调侃性地解读为:我们是对立阵营的,相互搞都死,不如“建设性”一下,凡事都是可以商量的嘛。


大半年之后,奥巴马又出访印度。美国之音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5年1月25日访问印度,积极寻求与印度的经贸合作,美国希望通过扩展美印经贸关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消除贸易障碍。


明眼人知道,这只是桌面上的话,其潜台词是:你不是忌惮中国的崛起吗?跟我走吧,我来支持你。

奥巴马还将美国的传统不友好国家缅甸和越南,拉入亚洲盟友队伍。


在美国宣布重返亚太,急需在中南半岛寻找战略支点并遏制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缅甸的地缘战略地位发生重大变化。缅甸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庞大的市场潜力和改革意向,成功进入美国外交视线。奥巴马政府上台以后,采取务实接触政策,援助缅甸的经济、军事、文化建设,促进了缅甸政治民主化。从2011年开始,美缅关系迅速提升至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2014年11月,奥巴马访问缅甸,与缅甸民主的旗帜昂山素季亲切拥抱。


2016年5月23—25日,奥巴马对越南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访问,这是奥巴马任内首次访问越南。奥巴马访越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是解除了对越南20多年的武器禁运。而此时,中越关系相当糟糕,两国因西沙、南沙岛礁之争,船船相撞,水火不容。


现在看来,美国围绕中国周边国家打造的包围圈,已经因菲律宾新任总统杜特尔特的反叛,而被撕开了一个口子。但不得不承认,奥巴马化敌为友的外交策略,给中国造成了不小麻烦。


在任期间,奥巴马还在对台出售武器、贸易保护、西藏问题上,以及炒得最热的TPP等,都让中国不爽。


与地缘外交紧密联系的是军事手段。从直接冲击中国划定的东海防空识别区,到派军舰甚至航空母舰在中国的东海、南海频繁军演,不止一次横冲直闯中国12海里区域等。


奥巴马对美中关系的贡献


奥巴马奉行的从反恐第一走向经济优先,从单边主义走向多边合作,从滥用武力走向对话磋商的政策,被称为“奥巴马主义”。这一新“主义”有着典型的风格,即以谋求多边合作为诉求,以运用“巧实力”为基础,以柔性与务实手段为基本特色。


奥巴马主义随着奥巴马离开白宫而告一段落。那么,这个实施了8年的奥巴马主义,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首先,大国伙伴关系的定位。美中不冲突、不对抗成为共识,美国不再拿中国敏感的人权说事,美中意识形态冲突减弱,真诚合作成主流,两国元首工作会晤和最高国防军事首长的定期会晤制度基本确定,开启了美中经济与安全战略对话,加深了两国在地区安全、全球安全和网络安全等新兴战略领域的对话与合作深度,美中建立了一种不同于历史上任何先例的大国伙伴关系。


其次,在经济领域,中美高度的利益互相嵌入,两国贸易额大幅度增加,领域越来越宽广,贸易伙伴关系越来越紧密。2015年中美贸易额达5583.9亿美元,同比增长0.6%。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地。根据美方统计,2015年1-11月,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5691.7亿美元,同比上升2.4%,占美货物贸易总额的16.2%,占比较去年同期上升1.2个百分点。中国已超过加拿大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美两国双边贸易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中美双向投资保持增长。截至2015年底,美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达6.6万个,实际投入774.7亿美元。美国是中国第六大外资来源地。中国在美国的投资保持良好增势。据初步统计,截至2015年底,中国企业在美累计直接投资466亿美元。美国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第四大目的地。


第三,对华外交更加务实。鉴于中国的崛起,奥巴马不仅提高了两国安全对话的级别,而且有效地把外交安全和经济贸易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对话,形成政府首脑对话机制化,使得美中之间高层的沟通更灵活和卓有成效。


第四,        军事领域避免与中国武力相抗。奥巴马的中美战略关系


并未后退,且有相当深化的推进。现实中双方貌似激烈的敌对情绪,外界观感常常多于实际内容,奥巴马是个因为推动世界无核化,而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的美国总统,在他第二任期中尤其注重减少军备开支,认同中国所说的避免“错判、误判”等,有效化解了美中走向战争的危险。


第五,中美人文交流成果前所未有。中美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妇女和青年6个领域的合作,成果数量惊人,对美中人民之间长久友好、交往意义重大。


正如华春莹指出,回顾过去8年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双方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经验。


首先,要始终把握中美关系的正确方向。中美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双方应该努力做朋友和伙伴,避免成为对手和敌人。


第二,要始终致力于做大中美的合作蛋糕。中美合作可以办成许多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不仅使中美实现双赢,而且让世界获益,实现多赢。


第三,要始终建设性管控敏感问题和分歧。要换位思考,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努力通过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对话和深入沟通,避免误解误判,建设性管控好分歧,确保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配图原载铁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