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开风气且为师
——湖南省首批文化名人石书红印象
他是一位执着于人间真善美的艺术家,为心灵而艺术;他又是一位重墨于人文关怀与社会公义的作家,为良知而写作。艺术之情怀,纯洁而自由。他就是湖南省首批文化名人、湖南省“德艺双馨”书法家石书红先生。
(一)
2008年6月2日,奥运圣火在“楚汉名城”——长沙激情燃烧。我与所有人一样怀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在湖南大学研究生宿舍的五楼上,俯瞰了湘江“朱张渡”附近的圣火传递过程,见证了那一令人自豪万分的永恒。传递结束后,那几位奥运火炬手豪迈的身势,一直在我的脑海里隐约闪现。于是观看电视转播时,我特别留意了“朱张渡”这一段。电视转播中,解说员一边确认着圣火传递的地点,一边介绍着画面中的奥运火炬手:“石书红被文化部授予‘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功勋奖”、“这是一位充满朝气、爱心拥有社会责任感的年轻艺术家”……自此,我便在网上浏览了关于石书红先生的大量介绍信息与其书法作品、文字,对石先生的敬仰之心也因此油然而生。
或许是一种 缘分,就在奥运火炬在长沙传递结束不久,我便经人推荐,来到石先生身边工作,有幸一睹他“线含筋骨,墨气滋溢,势如行云流水”的泼墨挥洒,体味他笔力遒劲、意态舒展,且潇洒自然的艺术风格。更重要的是,这使我的“艺缘”神现,而有机会深入全面地了解这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二)
罗曼·罗兰曾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或许罗曼·罗兰说的“艺术的伟大意义”,正体现于艺术创造的过程之中,艺术灵感的喷发之时。这种“伟大的意义”的累聚,成就了一批艺术家,一些人因此盛名一时。但是,“匠气”与“俗气”合一,终究会将一批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的人俘虏。当今之时,这一“俘虏”劣迹斑斑,他们为市场、为权欲而“艺术”。于是贝多芬说,成名的艺术家反为盛名所拘束,所以他们最早的作品往往是最好的。
石书红先生则是一位真正为心灵、为生命而艺术的名家。《湖南日报》曾报道,在2006年6月石书红《书红书法作品选集》一书首发式上,老领导刘夫生在热情洋溢的讲话中对他的书艺成就给予充分肯定;著名书法家颜家龙当场挥毫书写了“德艺双馨”的横幅给予褒奖;著名书法家邓先成在讲话中,称赞他学习颜家龙书体成绩裴然,“不看落款误以为是颜家龙先生所书”……除了这些赞誉之外,石书红先生书法艺术给人的感觉是,字如其人潇洒自然,每每兴酣落笔之处,又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睿智的社会洞察力,以及敏锐的艺术表现力融入一体。或者说,不仅要将艺术还原到自然生活中去,以进一步升华,更要存一份明辩与善思。用石书红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是:“作为一个文明大国,希望国民除了生活,也懂得艺术,珍惜艺术。懂的人越多,才不至于不懂艺术的人被玩弄艺术的胡弄一番,最后吃了大亏还不知道。”斯人斯言,袒露出了艺术人生的真实情怀。
(三)
为艺术倾心尽力,更在用艺术之笔书写人间真善美。石书红先生为艺术倾心尽力的激情与执着,深深感染了我,他的作品与文字也备受广大书法爱好者所青睐。他在华声在线网站的博客,成为众多网友的艺术天堂,亦或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每当石先生新作上传,短时间便有无数网友感慨发言。
石先生以艺术为媒,嫁接了与社会民生的关爱之桥。事实上,他的艺术所得,基本上都用于“那些需要支助的贫苦民众”,始终怀着一份挚烈的情感,真心希望那些贫苦民众能过上美好的生活。他用个人书法专场拍卖、做企业经济、法律文化顾问所得,文集出版售得款项先后累计已逾两百万元人民币用于帮助有困难的人。特别是石书红先生近年来思考社会与体悟人生之作,作者思维及其敏锐行文善于围绕某一核心理念进行发散,却又能切中时弊、牢牢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事实上,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剖析某些社会病态演变的途径这一层面,而是继续以一种建设性态度,将主题思想上升到对当今社会的理性重建。换一句话说,作者让我们全新发现社会后,又启蒙我们如何以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个体去面对社会各领域的变迁,字里行间可以感知作者那一份超然的知识分子的济世情怀。当然,所谓“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书中批判的深刻与体悟的多元、不仅仅体现出作者立意高远,而且也展示了作者思维视角的独到,因此,读石书红先生之《前行与思考》如清夜闻钟,令人深思,这种透过社会表象,鞭辟入里揭示社会发展本质的文字,无疑也是当今所稀缺而值得珍视的。所谓艺术,源自崇高的心灵之巅。那么透过艺术的心灵属性,我们又看到了石书红先生书寄情怀的那份真义。真义于我,是一种我正在领略的高尚情怀。石书红先生以其高尚的人格,将真正伟大的艺术家所该拥有的人道情怀与自由精神合二为一,又将两者完美展现于慈善义行与艺术生活中。
笔行于此,令我想起了一位女作家说过一句富有诗意与哲理的话:“你的心并不是粗砺荒漠的一片,那光明的一隅,会永远充满了温情地留给世上无助的弱者。”对于这一句哲理,石书红先生无疑给我们做了最生动的诠释。所以石书红先生的友人赋诗有云:善良心境无穷爱,映日书家别样红。
(四)
笔砚溢香,智性书写。石书红先不仅仅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也是一位笔底波澜、挥洒激情写春秋的作家。他的文字见诸报端与网络,才情与思想兼修,亦有逸致。当然,缘于对社会世态的敏锐洞察,对人道主义的体悟,以及对自由独立精神的坚守,石书红先生的文章显得尖锐而深刻,建设而理性,且不落俗套,令人深省。从政治经济,到社会民生,他都有独到而深刻的思考与见识,尤其对因中国体制问题而产生的各种丑陋现象,他平稳的论说中亦不乏丝丝义愤。读之思之,往往有醍醐灌顶之感。就在石书红先生举着奥运圣火激情奔跑的地方—一“朱张渡”,当年朱张二人留下一组联韵诗,其中一句云: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千年轮回,同一地点的两个不同场景,似乎有着一种默契,亦意在传承着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高尚。君子忧国忧民之情怀,社会责任与良知,字字如潮水,在石书红先生的笔下涌动不已。
正如石书红先生在《国有疑难我问谁》一文中写到的,“当中国成为各国追逐利益的世界工厂时,警惕跟在我们后面的可不是在帮我们,而是在利用我们达到他们目的,肉和草自不能相提并论。还应多思考我们民族的前途和广泛国内民众的福祉。回溯源头,传承命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才是我们国家真正的希望”。
(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道出的这一无为心态,体现了人生的至高境界。不因得失或喜或悲,终因是万事万物,一切繁华退尽归淡薄,回归至心灵的本原。而艺术源自崇高的心灵,真正艺术家所追求的,或许就是人生的悠然与静谧。因着对艺术的爱,参透着生命的根源,石书红先生以一颗真善的心,以一股燃烧的激情,无形之中感染了与他接触的人、身边的人。我是这些被感染的人中的一个。
对我来说,石书红先生首先是一位老师,他两年来对我的教诲,以及对我人生的启发,这些都是我应当铭记的,这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其次,他是一位令我敬仰的真正艺术家,通过他的仁慈以及艺术品格,我一次次领略到了人间的至善至美。再者,他是一位富有良知与社会责任感的学者,公义之笔敢于揭露一切人间丑陋。
书寄情怀,笔写春秋,为心灵而艺术,为良知而写作。这就是我眼中的石书红先生印象。
(作者系湖南大学新闻学硕士,知名时事评论家,红网理论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