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仁接受美中时报独家采访时称
中国在加快研究航空航天夜光遥感应用技术
“将来我们还要继续扩大应用,像武汉大学也想投入1000万,研制一个10公斤的卫星来作夜光遙感,我们把它命名为‘珞珈一号’。这颗卫星如果能成功,夜光遙感的能力将赶上美国的那些数据。”
李德仁院士接受美中时报记者独家采访
李德仁院士与美中时报记者合影留念
在深圳首届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大会其间,美中时报记者就中国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情况,采访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遥感技术科学家、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德仁先生。他认为,中国已经赶上了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拥有了无人机的遥感技术,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可以与GPS一起工作,增强导航定位的水平,这样一个进程将会利用航空航天技术来服务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具有很大的意义。
李德仁说,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国家施行了16个重大专项,其中有4项与航空航天关糸重大,包括大飞机的制造,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糸统,高分辩率对地观测系统,(空间分辨率达到30厘米),航天飞船与月球探测。这四个计划的实行,国家投入超过2000亿人民币,并取得了很大成效。同时中国科学家很重视航空航天的应用技术,比如用美国的夜光遥感技术,在过去几年研究了"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态势,研究了叙利亚战争的态势。“将来我们还要继续扩大应用,像武汉大学也想投入1000万,研制一个10公斤的卫星来作夜光遥感,我们把它命名为‘珞珈一号’。这颗卫星如果能成功,夜光遥感的能力将赶上美国的那些数据。”
据李德仁介绍,夜光遥感是在夜间无云的情况下,遥感传感器获取陆地/水体可见光源的过程。城市灯光、舰船灯光和油井燃烧发光均和人类活动有关,而这些可见光源均可以被夜光遥感卫星观测到。李德仁称,2011年3月至今,叙利亚内战已导致至少25万人丧生,但绝大多数关于叙利亚的报道无法反映叙利亚内战的全貌。自己的科研团队通过美国夜光遥感卫星提供的数据,把叙利亚过去五年中夜光的变化做了科学的统计和分析,发现叙利亚内战已导致其全景夜光显著降低约80%,并分析出战场的具体所在位置。“这个数据后来被联合国安理会和许多NGO使用,被世界600多家媒体报道,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研究成果”。
李德仁认为,同样,卫星观测到的夜光影响也能直观展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动态。通过对1995、2001、2007、2013年的夜光遥感影像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夜光的中心向东方移动了2000公里,这说明中国、印度、东盟等国正在发生快速的城市化。而倘若“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成功实施,20年后,夜光中心应该可以实行再度西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