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中国社会转型期女性的精神史、心灵史和命运史

—— 当代女性作家的现实关怀暨静心作品研讨会发言摘要


静心四部小说写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女性、爱情观念、家庭婚姻,社会对婚姻家庭观念整个大变局的心态;写了社会转型期女性的精神史、心灵史和命运史。在这个过程中,作家塑造出了一群非常鲜活的人物形象,尤其是那些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作家并不刻意追求故事的传奇性,而是从普通世俗日常生活入手,在家长里短的情节里透露时代的信息。


0 0研讨会现场.jpg

研讨会现场


01中华女子学院副院长刘梦致开幕词.jpg

中华女子学院副院长刘梦致开幕词


02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金元浦.jpg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金元浦


03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jpg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


04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金惠敏.jpg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金惠敏


05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牛玉秋.jpg

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牛玉秋


06作家出版社张陵.jpg

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陵


07首都师大女性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红旗.jpg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红旗


08沈阳师大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贺绍俊.jpg

沈阳师大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贺绍俊


09河南师大副校长孙先科.jpg

河南师大副校长孙先科


10首都师大文学院教授孟庆澍.jpg

首都师大文学院教授孟庆澍


11洛阳师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朱彦芳.jpg

洛阳师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朱彦芳


12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副编审.jpg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副编审杨春


13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张瑞.jpg

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张瑞


14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张永辉.jpg

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张永辉


15中华女子学院教师.jpg

中华女子学院教师李晓丽


16中华女子学院教授寿静心.jpg

中华女子学院教授寿静心


17研讨会合影.jpg

研讨会合影


    “业内专家云集,点燃思想火炬”。5月28日,“当代女性作家的现实关怀暨静心作品研讨会”在中华女子学院举行。来自北京、河南和沈阳等高等院校、文学评论界与新闻出版界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畅所欲言,气氛热烈,从不同方面对静心的创作进行研讨和解读。这必将深化拓展对女性文学、女性文化、静心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推动中国文学与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静心作品研讨会由中华女子学院女性文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华女子学院副院长刘梦致开幕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理论室主任、研究员金惠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文学评论》编审吴子林,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牛玉秋,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陵,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红旗,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孟庆澍,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贺绍俊,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朱彦芳,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副编审杨春,中华女子学院女性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瑞,中华女子学院教师李晓丽等在研讨会上发言。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金元浦和中华女子学院女性文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张永辉主持,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孙先科作总结。


    静心,原名寿静心,中华女子学院教授,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女性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多年来,她利用业余时间发表中篇小说《心脏病》《嗓子里的别针》《女人到四十》,出版长篇小说《迷旎花园》《活着,为自己快乐》和《大家小事》等。最近她又推出了长篇小说《大沙河畔》。与会专家认为,从纵的方向来讲,静心小说是一部比一部写得好,《大沙河畔》在叙述视野和结构技法上变化较大。总的来说,静心四部小说写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女性、爱情观念、家庭婚姻,社会对婚姻家庭观念整个大变局的心态;写了社会转型期女性的精神史、心灵史和命运史。在这个过程中,作家塑造出了一群非常鲜活的人物形象,尤其是那些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作家并不刻意追求故事的传奇性,而是从普通世俗日常生活入手,在家长里短的情节里透露时代的信息。从创作方法上看,静心的作品属于朴实的现实主义,温和的女性主义。从作家性格角度定位看,静心是一位对女性进行严厉自审、自剖的人文主义作家和人文知识分子。艺术方面,静心作品不仅有高度写实的层面也有隐喻化、象征化的层面,这种美学架构体系丰富了作品的蕴含,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从哲学方面看,静心小说的特点,是通过日常生活开掘心理,开掘人性。她的小说用机智丰富的语言,再现日常生活场景的丰富性,她对日常生活进行话语实录和场景微雕的同时,使得小说在艺术真实与虚构想象中建立起一种微妙的平衡。所以静心的写作在某种程度上,逃逸出了理论的束缚,暗含一种反理论的创作态度,她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伦理和写作伦理。她是按照生活伦理,而不是按照理论创作作品,在朴素的生活伦理中思考人,思考女人,思考男人。优秀的女性作家,除了能够以女性的视角观察理解这个世界,描述世界表达观感之外,还能够以自己的方式给这个世界不分性别的人类存在,以更多的关怀和更深刻的思考。


    以下是专家发言摘要(以发言先后为序)。


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貌


    张陵(作家出版社总编辑) 《大沙河畔》以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为时代背景,讲述了河南周口一条普通的街道人和街上一家普通的人家中四兄弟的故事,描写了这些普通人在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中所体现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描写了他们的人生和命运,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貌,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作家并不刻意追求故事的传奇性,而是从普普通通的世俗日常生活入手,在家长里短的情节里透露出时代的信息,看到各种价值观道德观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对人们的心灵和精神的影响。感受到传统道德,如亲情关系等在剧烈变化的现实中所产生的危机与困惑,从而深刻认识到我们现实生活的本质。值得高度评价的是,作家有着雄厚的写实功底和现实主义精神的积累,她显然是个讲故事的行家里手。整个故事人物众多,线索众多,但在作家的安排下井井有条,从容展开,叙述有序,一点一滴把故事推向高潮,也把现实主义精神推到了时代精神的高地上。


温和的女性主义


    贺绍俊(沈阳师大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静心是女性文学中值得关注的一位作家。女性意识是女性文学的根本。女性意识在不同的作家身上有不同的表现。我大致上将其归纳为两类,一类作家是重感性的,她们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并不是刻意的,只是天然的性别意识和性别心理的流露。一类作家是重理性的,她们的性别意识是有理论支撑的,是自觉地以女性主义理论升华自己的性别意识。静心就属于后者,她对女性主义理论有研究,也有自己的见解。但从女性主义角度来考量,静心又不同于其他女性主义倾向明显的女性作家。静心在文学创作中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温和的女性主义,或者说,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女性主义。


    静心说过这样一段话:“写作不可能没有性别意识,但不能让性别意识遮住双眼,把性别问题无限放大便可能一叶障目。换句话说,女性的问题不是孤立的性别问题,它和阶级、种族、文化、宗教等很多问题都交织在一起,而且其中的错综复杂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概念区分。所以,在关注女性问题的时候绝不能目光狭隘,也绝不能单线思维。有性别意识,但不唯性别意识,才是女性写作者应该拥有的襟怀吧。”这段话充分体现了她的温和的女性主义的特征。静心的温和的女性主义不强化男性与女性的性别对立,不把男权主义作为女性困境的唯一理由,温和的女性主义更看重从女性的内部去处理问题。


知识是人生的最高价值


    牛玉秋(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 我十年前参加过静心的作品研讨会。这次四部作品都看了,从纵的方向来讲,静心小说是一部比一部写得好。《大沙河畔》是最新作品,也是变化比较大的作品。读静心的这四部小说的时候,我脑子里突然浮现了一句俗语,“老革命遇到新问题”。静心的前三部小说,主角就是这样一群人,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出生的这一代女性,以这一部分人为她的创作对象。这一部分人在改革开放以后,遇到了很多新问题,在《迷旎花园》里,遇到了中年女性的事业困难;到了《活着,为自己快乐》,写的是中年女性的婚姻危机;到了第三部,《大家小事》里面,实际上讲的是中年女性的经济难题,家产的问题;到第四部《大沙河畔》,变化比较大,写了四个儿子,有钱的是李家明,做官的李家雨,有文化的是李家复,只有李家清是一个贫民百姓,写了“财”“民”“官”“文”四个方面,用四个儿子把四个方面都概括起来了。


    这部小说,是用玉儿的视角来看这个家庭。以谁的视角来叙述这个故事,基本上采用的就是谁的价值判断、谁的价值观念。通过玉儿的眼光,这本书里面强调了一点,还是要读书。人们向往读书只是一个手段,一个阶梯,目的一个是要做官,一个是要挣钱,认为这两个才是真正最高的价值。可是《大沙河畔》里面所写到的,最高价值则是,人还是要有知识,把知识作为最高价值。因为李家明有钱,但没有知识,素质不高,所以很容易被别人引诱去赌博,通过赌博败了家产;李家清尽管很仗义,却永远是做什么败什么,为什么不能成功?关键是没知识,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所以他做事就不可能成功;只有像有知识的李家复和玉儿他们两口子才代表了整个社会发展的方向和价值判断。


朴实的现实关怀 多样的人物塑造


    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我觉得静心的作品,毫无疑问属于现实主义作品。


    第一,朴实的现实关怀。静心的作品是写一个时代转型期女性受到的冲击,婚姻家庭的冲击,那么女性如何重新适应今天的变化?在巨大的变动社会中女性如何扮演角色?这是小说最有意义的地方。故事写得非常生动,对女性生活的把握非常真实,就像鲁迅写的,写出身上残留的一种文化的印记,这一点,静心非常本真,女性的复杂性、丰富性在静心的作品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第二,准确的现实主义笔法。她的描写和叙述非常准确,就是按照对生活本身的那种逻辑来展开叙事,包括细节。《大沙河畔》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细腻的心理描述,生动的细节刻画,是非常好的小说。  


    第三,多样的人物形象塑造。她的小说突出特点是人物很多,但是人物都很不一样,《大沙河畔》四兄弟放在一起,命运、性格、语言都不一样,尤其心理活动都不一样,这个是非常不容易的。做现实主义小说是很难的。

第四,语言的丰富、朴素和准确,这方面大家阅读作品都深有体会。


深刻反思女性的生存状态及价值观念


    王红旗(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我认为,静心老师四部小说写了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家庭婚姻、爱情观念,社会对婚姻家庭观念整个大变局的心态,写了社会转型期的历史,并且是从不同层面来写的。我在读静心老师这四部小说的时候,的确有很强烈的感受,感觉到很朴实,很亲切,很入心。小说中的人物,即便身上存在很多的缺点或者不足之处,但是没有失去本质善良的底色,这是我们在转型社会当中所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在静心老师笔下,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都非常真实,都记录了我们当时的真实历史,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好。


    我觉得,女作家对与当下社会的担当和关怀,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她们远远超越了我们在九十年代的那种自我的描述,空间的描述。静心老师的现实关怀有其特点,首先是在浓浓的乡土情里真切的社会关怀。每一部小说里面,都有她非常浓厚的姐妹情、同事情和故乡情,表达很真切,从个体的灵魂深处来探求人性善变的多种原因,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被市场经济、权力欲望、消费浪潮的携裹前行,在失去自我人生价值的初衷后,跌跌撞撞,性与爱情与婚姻分离、权钱与婚姻的合谋、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揭示其性别观、婚恋观与人生价值观的大变局。尤其是前三部作品,是从女性关怀出发,不仅表达出女性在传统与现实的纠葛中挣扎与迷茫,而且更表达出知识女性从圣殿跌落世俗后,被世俗亵渎而不自知的迷途。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以镜为鉴的镜像女性形象。可能因为在中华女子学院,她更有一个深刻的性别意识,所以才不显山不漏水地拿出来给人看,这也是鲁迅所说的一种撕破。揭知识分子的短,内心深处的挣扎迷茫无奈无助,写出了她们在这样的环境下还不自知。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反思。


女性的精神史、心灵史和命运史


    金元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静心写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女性的精神史、心灵史和命运史。她的笔触是平直、冷静和准确的。这是给我们时代留下的印迹,这个时代的女性是什么样的,精神的、心灵的、命运的,人性变革这样一个历史。


    这是她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好的一些方面。刚才王红旗谈到审美心理的这种变化,审美的心理史,关于生活的深层体会。我觉得,从整体看,静心的作品确实写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妇女的最重要的特点,即由过去的生存困境转向今天的精神困境。在今天妇女的精神痛苦,远远超过生存的痛苦。当然,从静心的角度来讲,也许还需要年轻的激情,写一段人生中最重要的爱与恨,男女之间的爱情,那种有着震撼力的,让男人们爱天下女人的情怀。这可能是女性主义的一种更高的阶段和更高的追求。


对女性进行严厉自审的人文主义作家


    孙先科(河南师范大学教授) 我主要立足的是两部作品:《迷旎花园》和《活着,为自己快乐》。


    主要谈两个问题。第一个,从性格角度定位的问题。通过读这两部作品,一个很大的感受是,静心是一位对女性进行严厉自审、自剖的人文主义作家,人文知识分子。这样一种身份,是不是更适合她本人?真正的女性性别带来了什么?我觉得作为一个贤妻良母,一个有着社会情怀和人文情怀的知识分子,更加强化了女性性格视角,对于女性主体,对自己所在的这样一个群体当然也就增加了关注和透视的深度,


    第二个,艺术方面的问题,也可称作美学话题。女性生存有困境,当然每个人都有困境,但是如何借助于文学作品,把这个困境揭示出来,就像马克思说的,文学是审美把握世界的方式,怎么能审美,怎么进入到女性群体里面去,把女性群体真正的生存状态揭示出来?可以说,一个作家真正的本领就在这里。我觉得静心小说找到了一条通向生存真相,尤其对女性群体来说完成审美把握的路径。对女性为主体这样相关的三个生存领域的高度写实:单位,权力场合,家庭,心灵,个人生存的场合,作者对三者做了高度统一的揭示。形成了一个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既关联在一起,似乎又让生活从里面抽离出来,让读者有一种反观,原来我们生活在带有悖论的,荒谬的生活里面,如此使读者产生这样一个震惊的效果。静心的创作已经由写实走向高度隐喻,这样架构体系是她的小说在美学上的一个很大的成功。


通过日常生活叙事开掘人性


    金惠敏(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教授)女性主义小说对象基本就是关于自身,关于女性这些,生活的阅历,生活的挫折,生活的波折,她们的愤怒和血泪以及喜怒哀乐。特别像《大沙河畔》,主要面对这么一段历史,整个是一个大现实,大社会。在这种情况下用什么来界定女性主义,我还不是很清楚。但我从里面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日常生活叙事以及日常生活叙事的意义。


    关于“日常生活”,从理论上说,是一个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概念,在哲学里具有颠覆性,是认识论哲学重要的武器。阅读静心的小说,我感觉有一个特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叙事,去开掘日常的心理,去揣摩这些人应该怎么思想,应该怎么行动,对事情的价值评价是什么,怎么去评论这个生活。最近看的《大沙河畔》,我觉得读起来更加引人入胜,更能够进入境界。其中,作者对底层或者小人物投入了极大的关注,那些生存在底层的人,连饭都吃不饱,自然是把吃饭放在第一位。因为只想到吃饭,所以不关心政治,因为不关心政治,也就没有政治中的大起大落。吃饭,这是最低的日常生活层面。


    静心小说中日常生活叙事的意义在哪儿呢?可能表现在对人性的开掘上,通过日常生活叙事来开掘人性。对人的特点,从某一种理论出发来描绘,总是不完整的;而日常生活是完整的,日常生活有一种完整性。静心的日常生活叙述,一方面有一种时代感,通过老李家四个儿子的命运来呈现,来反映这个时代,像《白鹿原》之类,反映一个历史,有这种史诗性的情怀,但另一方面,更出于人性的概念和一些生活体验,给大家展现出来。


一种反理论的写作


    孟庆澍(首都师大文学院教授)静心老师的写作呈现出自己的一个特色,即,有大量的生活细节在里面。我越看越觉得静心老师的写作是一种反理论的写作。她自己是搞女性文学研究的,这小说看不出是搞理论的人在写。她完全放弃了自己一个女教授的架子和所有专业的东西,变成了一个生活的观察者,一个贴近生活的细节的呈现者,而且这里面大量的细节,我觉得是没有经过裁减的。


    小说家有一种习惯,对生活细节进行裁减,但是这个裁减的过程,有时候损害了真正的生活,仅仅把重要的细节留下来。但是静心老师的写作里面,几乎所有的生活细节都写出来了。似乎这个时候她忘了自己是一个学富五车,有过专业修养的女性主义者,她没有身份,就是一个生活的呈现者。这是一个充满了经验性、生活性的写作。比如小说里面写的人物,家明的母亲,婆婆的形象,河南人读起来特别有感觉,充满了方言土语,特别真实,是细节堆积起来的,内容非常充实。我们讲究一口涂抹砸一个坑,这个小说就是由丰富的生活经验组成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它逃逸出了理论的束缚,不能用哪一种理论去分析。她有自己的生活伦理,是按照她的生活伦理,而不是按照理论写作,在朴素的生活伦理中思考人,思考女人,思考男人。


超越纯粹的女性主义


    朱彦芳(洛阳师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我在阅读静心小说的时候,发现不同阶层的女性具有不同的生存状态。静心经常将女性形象,以群体的形式在小说当中呈现出来。《迷旎花园》当中是四个主要的知识女性,《大沙河畔》是一个家庭当中的四个媳妇。有的作品当中女性是同阶层的,比如《迷旎花园》当中都是知识女性,也有对底层女性的表现和叙事,但是在静心小说中,主要的笔墨是生活状态的表现。


    作者是高等院校里的学者,知识女性,自然格外关注这样一个群体,比如在《活着,为自己快乐》中,主要是表现知识女性的婚姻状况,表现不同阶层的女性的婚姻状况,其中有款婆一级,住别墅的,也有一般的普通女性,并且不吝表现出各种女性的负面状况。作者也分析了不同阶层女性情感状态的原因,一方面女性自己容易把自己放在悲观化、绝望化的位置上,遇到什么事情,容易自怨自艾,总觉得自己这种处境是别人造成的,长期以来形成一种文化心理的集体无意识。另外一方面,当然也有男性的原因,女性和男性的生物情感属性是不一样的,女性年轻时候很漂亮,但是到了中年徐娘半老的时候,丈夫就说没感觉了,以没感觉为借口,提出离婚,女性没有办法,只好面对这样一种现实。静心在这里不是单纯的指责谁,而是秉持剖析的态度,指出两个方面都有问题,从而超越了纯粹的女性主义,具有了深沉而又敏锐的现实主义情怀。


关注女性的命运


    杨春(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副编审)寿静心老师从骨子里关注女性,关注女性的命运。她有这个使命,有这个责任。她的作品具有非常宝贵的价值。当我们把漂亮的外衣脱掉以后,女性生活存在很多问题,物质上,情感上,归属上,理想上等等,她在琢磨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她自发地在探索,不受什么理论的约束。寿老师的小说有独特的叙事风格,她的语言风趣幽默,自然流畅,也很口语化。特别是,她用女性的语言说话,女性的感受说话。在寿静心的作品里有女性声音,有各种层面的问题,女性的身份问题,社会问题,地位问题,价值问题。她记录了50年代生人,知识分子这一代。四部小说整体看其实是一个历史,是一个时代的书写。有她独到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挖掘。


更多关怀和思考人类存在


    张瑞(中华女子学院女性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我重点谈谈大家涉及比较少的《大家小事》。本来一开始的时候,这个小说的标题叫《葡萄架下的蟋蟀》,后来把名字改了,改得特别通俗。其实,葡萄架的蟋蟀在小说里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情节,老皇甫死的时候,葡萄架下出现了好多蟋蟀。意味着,这个房产纠纷的产生,是因为他们的后人不理解老皇甫,而能理解老皇甫的,就只有这些蟋蟀。这象征着在中国现实生活当中,很多冲突其实就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不理解。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如果仅仅是以女性作家的角度,来分析《大家小事》这个作品是远远不够的,作者并不仅仅想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来为女性书写人生感悟,如我们有一些学者所说的,静心老师的小说主要写日常生活体验,那么就会有一些生活体验是有性别色彩的,同时还有大量的生活体验是男女两性所共有的,是不以性别所区分的人类所能共享的。


    优秀的女性作家,除了能够以女性的视角观察理解这个世界,描述世界表达观感之外,还能够以自己的方式给这个世界不分性别的人类存在,以更多的关怀和更深刻的思考。性别是与生俱来,无法选择的存在,但作家可以选择关怀范围的广阔程度。这些不能以性别来区分的观感,是整个人类的宝贵财富。我认为,静心老师的作品,可以说是作家关怀的范围超越了性别局限,去从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关心这个时代人到底怎么了,希望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不要只是急着表达自己,维护自己,应该找时间让自己静下心来,放弃浮躁的利益执着,静下心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听听其他人内心的声音,来沉静自己,理解他人,理解这个世界。


真实的虚构 复调的叙事


    李晓丽(中华女子学院女性文学研究中心教师)作家如何叙事,是作家写作立场在创作中的投射,静心的小说也是如此。她的小说用机智丰富的语言,再现日常生活场景的丰富性,她对日常生活进行话语实录和场景微雕的同时,使得小说在艺术真实与虚构想象中建立起一种微妙的平衡感。正如作家自己所言:“叙事也是如此,作为虚构的真实,当然要尽可能地还原为真实的虚构”。


    既然强调“真实的虚构”,那么开拓小说意义空间的广度、厚度和深度,也需要作家娴熟地使用多种叙事技巧,静心《大沙河畔》中的心理现实主义、闲聊体、重复叙事与民间叙事和知识分子叙事的穿插、交织与叠加,形成了一种复调叙事的特点,这正体现了作家自觉的艺术追求:“只有反复回旋、婉转曲折、高低错落的多声部,才能使听者产生一种绕梁三日、不绝如缕的欣赏快感”。如此,具有复调叙事使小说既呈现出历史变革的时代剪影,又开掘了人性审视的深度,同时还不乏民间生活的鲜活与质感。这不仅是作家自己写作的重要收获,对当代女性写作也具有启迪的意义和价值。当女性作家不去轻视日常生活,珍视自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埋藏的艺术潜力,那么,女性写作定会走出顾影自怜、偏执孤冷的写作困境,在境界的开阔性和超越性方面获取更多的收获。


经济世界、权力世界和两性世界


    张永辉(中华女子学院女性文学研究中心副教授)静心老师的四本书,我写过三篇文章。其中有一篇论文是对前面三本书做了一个总结,从经济世界、权力世界、两性世界三个方面做了一个论述。我在看四本书的过程当中发现:第一本书,是作家写作上最放松的一本书。第一本书《迷旎花园》,在读的时候,可以读到大量的“妙语如珠”,好多精彩的比喻、拟人、拟物,不着急叙事,拿出好大部分的闲心展开,这是一个很放松的表现。相对来说,第四本《大沙河畔》,我觉得在节奏上有点快了,有点着急了,不像第一本书里面有那么多修辞,显得很悠然、很清闲地把这个事儿说清楚了。这是我不满足的地方。当然有其弊必有其利,《大沙河畔》是面对现实,而《迷旎花园》面对的是权力场、生活场,《大沙河畔》是面对社会场,整个社会现实,所以叙事结构、节奏会有所变化,我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


    我觉得,这四本书里面,有几种悲剧。第一种悲剧:性格悲剧。静心小说里面也提到所有的悲剧都与性格有关。第二种悲剧:权力悲剧。权力悲剧在《迷旎花园》当中体现得非常突出。因为辛梅、赵潇潇,他们几个在争权的过程当中,处在“笼子”中的状态。第三种悲剧:亲情悲剧。刚才张瑞老师提到的《大家小事》,是由于亲情在利益面前崩塌所造成的悲剧。第四种悲剧是爱情悲剧。在《活着,为自己快乐》这个小说里面体现最明显。还有一个悲剧:时光悲剧。由时间所造成的悲剧,这个在四部小说里面都有所体现。《活着,为自己快乐》和《迷旎花园》所提到的悲剧,对女性的伤害更大一点。男人和女人到40岁以后的差异,时间在女人身上留下的烙印似乎更深刻一点,影响更明显一点。其实,对男人和女人是很公平的。你看杨绛活了105岁。女性的生命力比男性的生命力要长久。温柔,温和,柔韧,所以生命力可以更长久。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图为石海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