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对话主义:21世纪的元知识


        传统上认为,在西方世界,现代性发轫于对美洲的发现或征服与欧洲文艺复兴,结束于19世纪末期,而马克思、尼采和弗洛伊德则标志着一个后现代时期的开始,他们记录并理论化了关于劳动世界、哲学世界和心理世界之整体概念的分崩离析。


        金惠敏积极思考并努力发展一种“超越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全球化哲学”,即他所称的“全球对话主义”。福柯和詹姆逊可以被视为支撑这一哲学的批判声音。“全球对话主义”属于福柯“知识考古学”的一个构成部分,它选择了作为个体和民族国家的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对话性理解。在此意义上,金惠敏试图恢复主体和个体性的全部价值,这曾经是现代性的事业,不料它在该时期结束前日益衰微,在后现代时期则消失殆尽。金惠敏的论述触及了许多问题,我希望能够予以讨论。这些问题包括全球主义的概念及相关术语,民族国家的作用,文化帝国主义在全世界的增殖和后果,等等,它们在千年之交都变成了全球性热门话题。


        在《跨民族美国研究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笔者曾讨论过马克思主义后殖民批评家加亚特里·斯皮瓦克之以“星球性”一语取代“全球主义”概念。在斯皮瓦克看来,作为“欧陆、全球、世间”等术语的替换物,“星球”与它们完全不同,它含有对人的关切:“全球就在我们的电脑上,”她写到,“而星球则意味着他异性,属于另外一个系统”。“做人就是要有意向于他者”,这是一种伦理的立场,也被斯皮瓦克在“母亲、国家、神、自然等超验构型”中发现,它们之于她就是“他性,星球主体,而绝非全球能动者的名称”。


        我对金惠敏文章的解读是,他的“全球对话主义”与斯皮瓦克对全球化的重新定义异曲同工、不谋而合:全球化即星球化,即对于他者的关怀。“全球对话主义”实际上代表了哈贝马斯的利他性交往行为理论在全球范围内从实用主义层面到人道主义层面的延续和发展。民族及民族忠诚在对人的星球化理解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是一个需要展开讨论的问题。于是乎,“跨国”这一范畴进入了学界以及政界的讨论范围。史蒂芬·沃特维克将日益增长的多重迁移视为新文化身份的基础,即是说,一个人的出生国或居住国不再是形成其文化身份的依据。这也意味着,文化研究的许多后殖民观点,尤其是盎格鲁-加勒比批评家如斯图亚特·霍尔等在英国所提出的那样的观点,已无法解决21世纪的现实问题和文化问题了。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等传统移民国家,来自南半球的移民寻求新的隶属模式,正如厄休拉·海塞在其《处所意识与星球意识》中所总结的:“在寻求以国家为基础的身份概念的反向模型中,许多理论家不仅将为混杂性、克里奥尔化、混血儿、迁移、边缘地带、流散、游牧、流放和解域化所型构的身份描述为政治上进步,而且将其展现为抵抗国家霸权的潜在根据。”。同样,从事美国研究的学者提出了跨国性美国研究的想法,以涵括外部不同声音对民族主义议程的质疑。对于金惠敏而言,国家似乎仍旧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在欧盟国家内部,在北美,我们都可以看到国界的可渗透性;在近东、中东或非洲,国家星丛则干脆消解了。然而,在一些决意维护国家稳定的国家——国家稳定是其作为全球经济强国的一部分——国界的可渗透性并非被视为追求的目标。不过,学者们仍然是推进了跨国联系,如亚洲、澳大利亚和美国之间的太平洋三角。在最近一期的《澳亚美国研究杂志》中,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和欧洲批评家们展望了三大洲的文化、政治合作前景,这是从跨大西洋世界到跨太平洋世界的重心转移的一部分。早在美国建国之初,约翰·亚当斯和托马斯·杰弗逊总统就曾热情拥抱过孔子思想,自此,两国便书写了其可持续发展的交往史。在同样的意义上,我也提议过,中美在此历史的基础上,作为决定21世纪发展进程的全球性力量应当加强合作。我的复合词“ChinAmerica”超越了尼尔·佛格森和莫里茨·舒拉里克的纯经济术语“Chimerica”(霍农2012)。


        这些跨国家的或后国家的立场也提出了政府形式的问题。未来的政府形式将可能超越民主或非民主管理的传统形式。金惠敏所提到的世界模式可与哈贝马斯从“世界民主”角度所呈现的“世界公民的全球共同体”相结合,这一新的民主理念不再仅仅盯着“国家利益”,而是转移为“全球管理”。或许如此的新进路也能够修正顽固的文化帝国主义及其影响——文化帝国主义起初具有欧洲主义倾向,且一般与美国的文化产业有关。爱德华·萨义德对所谓的西方文化优越感及其全球影响的分析表明,作为军事力量之外的另一种选择,软实力在通过文化统治实现政治统治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全球以英语进行的交往似乎让英语产品在美国本土之外备受青睐,如印度宝莱坞和尼日利亚诺莱坞的电影产业。中国政府积极主动地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孔子学院,对于传播中国文化价值亦不啻一项值得称道的举措。


        “全球对话主义”代表了福柯思想的延续,并将建立起21世纪的元知识。


(本报发表有删节。作者阿尔弗雷德·霍农(Alfred Hornung)为德国美因茨大学英语与语言学系教授、系主任,有德国美国研究会会长等社会职务。译者赵冰,外交学院英语系讲师,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