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中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基辛格对话戴秉国
(左起:水均益、亨利·基辛格、戴秉国)
3月19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会经济峰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与原国务委员戴秉国就美中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展开对话。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水均益主持。以下是对话文字实录。
基辛格:未来中美两国应是合作伙伴,而不是对手
我认为中美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中美两国可以说一定程度上符合“修昔底德陷阱”的特性,一个是正在崛起的国家,另外一个是守成的大国。但“修昔底德陷阱”的具体概念,是要放在一个特殊的国际关系背景下来看待的。在特殊的国际背景下,大国之间可能会出现这种冲突和战争,新兴的国家试图要取代守成的大国。但我认为,这样一种背景在当前中美关系之间并不存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并没有这种相互取代的关系,也没有这样一种意图,中国的意图并没有要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超级大国。
我们来看一看当今的世界,其实整个世界有很多趋势正在同时进行。在这些大的背景下,中美之间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中美之间如果发生冲突将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如果环顾整个世界,可以看到在不同的世界都有危机,比如中东危机,急需恢复地区秩序。中国和美国必须要加强合作,因为在这些地区的冲突其实会有一些波及效应,如果处理不好,对整个世界也许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除了这种政治秩序以外,经济秩序也是我们所需要关注的。一方面,不可避免地是中美之间在经济领域会有一些竞争,但是两国之间的合作是能够造福于两国的,也能够造福于整个世界。我和戴秉国先生非常熟,我们经常讨论政治关系、世界秩序,差不多过去20年一直在谈论这个问题,我们多数时候有共识,有时候也有不同的意见,我们都坚信中美两国之间如果出现冲突的话,会让整个世界陷入动荡。因为如果中美出现冲突,就会迫使其他的国家要选边站队,这样一种结果最终对谁都是不会有好处的。这样一种情况其实和“修昔底德陷阱”所在的背景是不一样的。
有时候大家会把中国和美国现在的关系比作一战前德国和英国的关系。一战前,德国和英国之间发生冲突,主要是因为德国希望把自己的海军发展壮大达到和英国甚至超过英国的这种水平,最终引发了两国之间的冲突,造成了一战。我们也知道,其实世界各国也从一战当中吸取了教训,今天可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还会有这样的野心想要再挑起世界大战了。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不同的,我们的军事技术的发展反而减少了大国之间军事冲突的可能性。
军事技术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也让我们对军事冲突有了新的认识,时代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现代的军事技术发展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如果我们考虑到这样一种情况的话,如果出现军事冲突,造成的结果是灾难性的。因此,中美两国应认识到这一点,应当采取合作的方式来应对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一些挑战。其实不光是军事技术,也包括网络技术,因为这些技术的发展都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所带来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如果我们展望一下中美两国各自未来的发展前景,就有必要对技术发展形成一种共识。
我们知道有一些地区的问题,比如说朝核、南海,在这些问题上中美之间可能有一些分歧,具体而言对于形势应当如何发展,可能我们会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但是在我看来,我们需要或者至少在南海问题上,需要有某种类似于当时的“上海公报”这样的指导文件或者某种共识。“上海公报”的本质是什么呢?中美两国之间为了达成“上海公报”谈了很多年,最终发现想要达成一个相互说服对方的、绝对性的结果是不可能的,所以最终形成比较宏观的、从原则角度阐述各自立场的一种共识,形成了一个和平的结果。所以我觉得这种“上海公报”背后的精神也可以适用于南海问题,应当避免军事冲突。
我们需要考虑到社会长远的发展,要有这样一种长远的眼光。我们都曾经经历过朝鲜战争,当然对朝鲜战争背后的是是非非各方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是这的确是中美关系历史上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因此在应对当前朝核问题时,无论最后取得怎样的结果,我们所要选择的必须是对话的途径,需要从未来的利益出发,以对话方式解决这样的问题。
当前世界所面临的情况是非常具有特殊性的,也就是世界很多不同力量是相互交织的,在不同地区有各自的问题,也是相互交织的,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每个地方都有建立地区秩序的问题,中美两国之间在秩序的建立上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开展对话来积极进行沟通,采取行动之前先把话说清楚,先通过对话来加强这种相互了解。
目前我们两国在解决短期问题上做得不错,两国领导人见面的时候,就一些长期问题也有共识。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在短期的这种策略层面或者战术层面的问题和长期的战略目标中间的这块空白找到一些合作领域,进一步推动中美关系发展。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也希望能够找到机遇来填补短期和长期问题中间的这些空白,中美两国都面临着一系列全面问题,两国也有坚定的决心要解决这些问题。
如果我们不能够处理好这些问题的话,可能就会有分歧从而引发对抗,但是我们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所期待的未来是中美两国可以作为合作伙伴,而不是对手,这也是我希望看到的中美关系发展的前景。
戴秉国:中美两国不能“打死架”,走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道路是唯一正确选择
中美两个大国只有走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道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才是正确的选择或者是惟一正确的选择,别的道路是没有的。
首先,这两个国家为什么一定要走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这条道路?大家都知道,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平,国与国之间这种相互依存、利益的交融,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广度和深度。大家实际上都处于一种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当中,住在同一个地球村,面对着许多共同的复杂难解的新问题、新威胁、新挑战,这些不是哪一国甚至包括美国、中国能够单独应对的。这个村子里的各家各户,特别是中美这两个大户人家必须要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应对。这两家绝不能成天争论不休,这两家不能打架,更不能“打死架”。当前世界,武器发展达到了惊人的尖端水平,而且堆积如山。中美都是有核武器的国家,常规尖端武器也不少。如果中美两家开战,没有谁是赢家,只能是相互摧毁,而且殃及整个世界。人类社会经历的战争灾难也够多的了,人们再也不能或者说再也经受不起新的更具破坏性的、更加惨烈的新的世界大战。中美两家任何一家如果挑起战争都将殃及全人类,就成为历史的罪人。我想我们都是伟大的国家,谁也不愿意成为历史的罪人,犯下滔天大罪。
往前看,我个人觉得,21世纪至少有两点大体上是可以肯定的。第一,没有谁能够取代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美国衰弱不了,不过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争议。第二,没有谁能够阻挡得了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发展中大国的崛起。
中国的发展当然造福中国人民,但也是贡献给世界、贡献给全人类的。中国崛起,美国可能是最大的受益者;如果中国不发展,而是贫困、动荡、分裂,对美国可能才最为可怕。中国是由五千年文明滋养起来的一个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国家,我们不谋求霸权,就想世界人民生活得好一点、平安一点,所以美国用不着怕中国,应该敞开胸怀来欢迎中国的和平发展。有什么理由不最大限度地发展同中国的合作,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中国发展给美国带来的红利呢?如果美国对中国采取遏制、打压甚至大动干戈的政策,我想那就大错特错了,那是最傻的傻瓜才做的事情,那是最大的一笔赔本生意。
所以我们只有走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道路,那么这条路能不能走得通?我觉得是可以走得通的。首先从人类历史发展看,“修昔底德陷阱”并不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铁的规律,历史上也有很多别的结果,而且二战以后的70年已经没有世界大战了,这是很值得研究的。所以今天中美两国不仅应该,也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智慧来携手跨过这个所谓陷阱,创造新的历史,走出一条新路来。
从中美关系的发展史看,中美之间没有直接开战的历史。实际上从当年尼克松总统与基辛格博士一起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时候,两国老一代政治家就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打下了一个基础。我念两段当时他们讲的话。
尼克松总统讲,“我们将进行一次不仅为我们这一代人谋求和平,同时也是为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谋求世代和平的问题。中美有分歧,但可以找到共同点,可以找到双方都保障安全,实现发展,各走各路的框架。我们必须要做的事,就是寻求某种办法,使我们有分歧但不至于让中国成为我们战争中的敌人。”周恩来当时说,“中美两国的分歧,不应妨碍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建立正常国家关系,更不应导致战争。”
可见,那个时候两国的政治家、领导人,就为中美关系发展规划了目标、方向、框架,这非常了不起。所以我想,这几十年来我们基本上走的就是他们当时规划的实际上是一种中美新型关系的道路。正因为如此,我们这几十年来,一路上尽管风风雨雨,有时候还有雷电交加,但是中美关系始终是向前发展的。到了今天,可以说中美两国关系已发展到当初几十年前谁也没有想象到的高水平,广度或者深度都是史无前例的。这两个不同制度的国家、发展水平的国家达到这么一个高水平的关系,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奇迹,也说明我们这个路是走得通的。
再往后,2013年习主席和奥巴马总统进行了历史性的会晤,两国元首就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成了战略共识,在21世纪新形势下确定了中美关系的目标、方向和根本框架。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新型大国和守成大国达成的这样一种战略共识。我想这也是中美两国老一代领导人思想、智慧的集成、创新和发展,也是中美两国领导人多年来深思熟虑、坦诚沟通对话的一个结果,也是人类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升华,是深得世界人民和中美两国人民欢迎的一个重大决策,这是具有开创性的。中美两国都是重诚信的国家,我相信这两个国家会信守承诺,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那么现在和今后一段时间两国关系发展应该注意什么呢?
第一,中美两国的一代一代政治家一定要瞄准这个目标、咬定目标,排除万难,坚持不懈地推进新型大国关系的建设。不要动摇,不要退缩,不要转向,而且要引导两国民众越来越多的理解、支持、参与到新型关系的建设当中来。用中国俗话来讲,中美两国发展关系应该是上不封顶、下有保底。“上不封顶”就是,两国关系能发展多好就发展多好,当然有一条,我们不结盟。“下有保底”就是,一定不能有冲突对抗,不能打冷战,也不能打热战。
第二,中美两国今后领导人高层和各层都应该保持经常性的、及时的战略沟通和对话,增进相互信任,避免误解误判。美国无论如何也要正确认识中国的发展和战略意图,不要把中国做的事情都看成是对美国的挑战,好好地发展同中国各方面的合作关系;中国也要始终清醒地看到我们现在是并且仍将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要图谋去世界上称王称霸,不要挑战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相互视对方为朋友和伙伴,而不是对手和敌人,这条非常重要。
第三,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是没有先例可循的,所以有些人有不同看法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想不通可以继续想,我们双方也可以继续讨论,但是极少数人,如果想否定、想推翻两国元首的共识,我想两国人民是不会答应的,也是不应该被接受的。极少数人应该明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对美国有着极大的战略价值。想否定和推翻这个共识的人,应该改变立场,转而支持美国政府坚定不移地同中国沿着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道路走下去,而不要等到失去中国的时候才追悔莫及。
最后我想说,困难是不少的,道路可能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
提问环节
基辛格:中国对于美国来说更加重要了,没有中美合作就不可能建立和平的世界秩序
主持人水均益:近来美国国内有不少人,包括一些学者和专家都在提出,美国应当调整对华政策,还有一些人表示,美国现在面临的情况和二战后的情况是非常相似的,他们也说,这可能是美国调整对华政策最后的一个时间窗口。所以请问基辛格博士,在您看来美国是否会调整对华政策,如果是这样的话究竟会怎样调整、怎样改变?
亨利·基辛格:中美关系并不能简单地贴一个标签,不能说非黑即白、朋友或者敌人,没有那么简单。我们要对国际形势有一种现实的评估和判断。中美两国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国家,我并不认为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没有合作的话,全球的问题都是无法解决的。当然由于一些历史因素,我们也面临着一些困难。美国是一个很年轻的国家,没有很长的历史,所以美国人在看待国际形势的时候,总是非常理想化,认为是一种和平的状态,一旦出现冲突或者危机,就要尽快地解决,来恢复这种和平的状态。而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从五千年的历史中也了解到,不少的问题其实都是没有解决方法的,而且即使解决了一个问题,可能也会引发其他的问题,整个世界就是在不断的动态演变过程当中,所以中国对于世界形势的看法是非常理念化的、概念化的,和美国的这种现实主义的做法是有所不同的。
但尽管如此,这并不能改变我刚才所做的判断,如果中美两国发生冲突的话,世界其他的国家就必须要被迫在中美两国之间选择站队,如果中美两国出现分歧,就无法实现构建世界秩序的目标。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主要困难或者说问题就是把精力集中在解决短期问题和确立一些长期的原则目标之上,但是对一些中期危机如何来解决和克服,我们并没有太多成功的实践。
我觉得现在就中美关系的一些辩论,在美国民众心目中也产生了一些紧张情绪,他们并不是担心会和中国发生战争,而是更加担心美国失去了未来前进的一个明确方向。现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国际形势也在快速演变。如何应对这种情况是美国国内最为关注的,这样一种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得中国对于美国来说更加重要了,而不是重要性下降了。
我们在面临一些根本性的挑战的时候需要采取一种合作的方式,美国所有研究这样问题的人都会赞同这样一种看法和观点。中美建交后,历任美国总统都认为美中关系对于美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如果看一看美国国内现在进行的这种辩论或者说讨论的重点并不是说和中国发生冲突,而是要构建一个更加和平的国际秩序。中美之间应当在很多问题、很多领域上成为合作伙伴,这是我们需要牢记在心的。现在中美之间关系的讨论,不是说中美之间是否会发生冲突,而是如果没有中美之间的合作就不可能建立和平的世界秩序。
戴秉国:中国并未放弃“韬光养晦”,咄咄逼人的不是中国
主持人水均益:中国未来五年要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的目标,这也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中国外交会为中国实现这样一个百年目标营造什么样的外部有利环境?现在外界有一种说法,说中国的外交最近一段时间显得有点咄咄逼人,有的人认为现在中国已经放弃了原来坚持的韬光养晦原则,请问戴秉国先生怎么看这种说法?
戴秉国:说到中国的外交政策,我觉得十八大以后这几年,中国的外交大政方针没有变化,中国外交保持了它的继承性、连续性,当然也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发展。最近的外交政策也是着眼于一个根本战略目标,我理解就是为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为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打一个好的基础。
说到是不是放弃了“韬光养晦”,我想在今天的形势下,坚持和平发展、坚持不结盟、不扩张、不称霸,坚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坚持搞好中国的发展第一要务等等,就是“韬光养晦”思想的一种体现。
说到咄咄逼人,我想咄咄逼人决不是我们中国,我们还是相当克制的。特别是涉及我们周边一些领土争端问题,我们还是坚持和平谈判解决问题。我们还是弱者,在一些问题上是受害者,我们所采取的态度谈不上咄咄逼人。我们只不过是做了一些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不能不做的维护自己主权安全发展的事情;做了一些作为一个对中国或者对亚洲和世界负责任的国家,应该做的一些好事、善事,比如亚投行、“一带一路”。我们坚持和平发展,不谋求霸权,不谋求取得美国的老大地位,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
我们致力于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使这个地方能够保持太平,这是全世界都非常看中的一个地区,发展非常好的地区,千万不能把它搞乱了。所以在这个地区,中美合作非常重要。我们尊重美国的传统影响和现实意义,也希望美国尊重中国合理的不断增长的利益。我们致力于不断地改进完善国际秩序、国际体系,而不是打破旧的、原有的另起炉灶。
我们致力于同美国发展各方面的合作关系,本着同舟共济、和谐相处、互利合作的精神,共同发展。最近大家看到,在朝核问题、伊核问题、气候变化问题、网络安全等这些问题上,我们都进行了有效的合作,中国是一个非常有建设性的合作伙伴,不是一个咄咄逼人的、不负责的、为所欲为的国家。
我们不搞霸权外交,也不搞削弱外交,我们不是国强必霸,而是国强不霸。无论是大国、小国,我们都善待他们,但我们也希望他们能够善待我们,大家和谐相处。
(来源: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