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地》:影响美国援华思想的书
赛珍珠
《大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华援助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从开始的零支援,到道义支援,再到物质支援,最后干脆直接出兵出飞机出武器,援华力度逐步加大。表面看起来,是珍珠港事件使美国“被”战争,为了让中国拖住更多的日本兵,不得抽身参与太平洋战场对美作战,而采取的一种战略。其实,往深处探寻,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社会“诗化传统乡土中国”潮流思想的体现。
这股潮流的代表作,就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大地》。
此前,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想象,是一种殊异的、遥远的、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形象,一个由庞大的农民人口组成的内陆农业帝国,黄种人、黄土、祖先崇拜、安土重迁、似乎永远轮回的生命、循环的历史、古老的凝固的文明,时间消失在空间中就像短暂的生活消失在永恒的墓碑间……等等等等。
然而,1931年《大地》出版后,迅速改变了西方人的看法,在美国,更是将中国的美好形象推向高峰。这种美好中国形象的实质,是美国文化为自身的“中央帝国”意识,构筑了一个可以与之比肩的“他者”。
那么,《大地》到底写了什么,使100多年来对中国极尽欺侮之能事的西方先进国家,突然对中国产生了好感而兴趣十足了呢?
“太阳火辣辣地照在他们身上,这是初夏时节,她的脸上不久就挂满了汗珠。王龙脱下衣服,光着脊背,但她仍旧穿着衣服,尽管衣服已经完全湿透,就像一层皮肤那样紧紧地裹着她的肩膀和身子。不用任何的言语交流,他和她一小时接着一小时默契地配合着,他已感觉不到劳动的辛苦,他只知道他们两人似乎已融为一体。他已经失去了连贯的思维。这里只有完美的劳动韵律,一遍又一遍地翻耕土地。土地令他们拥有了家庭,土地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土地成了他们的上帝。土地中有财富与秘密,土地在他们的锄头下翻转。有时他们会在土地中找到一块砖头,发现一段木头。这并不稀奇。有时土地里会出现已被埋葬的尸体,已逝的家园。或许土地本身就是一种轮回。他们在土地上耕作,一起劳动——一起——在土地上创造成果——无须任何言语。
阳光渐渐从他背上褪色,照射到他女人的身上。她的脸上湿漉漉的,粘上了泥土。她的肤色就像泥土的色彩一样。她的湿湿的、暗色的衣服紧粘着她方方的身子。她慢慢地抚平衣服上最后一个褶皱,然后用最为普通的语气说道,走吧,我要去照看小孩子了。她平静的话语回荡在寂静夜晚的空气中。
土地给了他们生活也给了他们自由,因为自由的意义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拥有自己的土地,全家人不愁吃穿地生活在祖先的家园。在与妻子阿兰的共同的努力下,王龙家道中兴,变成了殷富的地主。他有三个儿子,还娶了一房妾。当他听说儿子们想变卖土地从商时,他说:“一卖土地,家就完了……我们生从土地中来,死又回到土地中去——你有土地就有生计,谁也不能夺走你的土地……”
小说把中国农民质朴无华的生活,描绘得美意无限,所谓“诗化乡土中国”的“诗意”,由此而来,也正是《大地》迅疾风靡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原因。
在美国人眼中,中国是一个与美国同样大的“前中央帝国”,不管是征服、对立还是恩抚、友谊,中国都是最理想的他者。“他”可以最大限度地证明美国的强大与博爱、自尊与自信等价值观,这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下,尤其具备了充分施展的机会。中国接受了美国的基督教与民主,变成了一个统一、坚强的国家,这证明美国价值与意义的普遍性;中国处在苦难中又不断努力,需要美国的援助,这又证明美国的强大与尊严,让美国在弱者面前感受自身的伟岸与高尚。
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赫尔,在其回忆录中说:“对于中国,我们有两个目标,第一是有效地共同进行战争。第二是为了准备一个战后国际组织以及建立东方的稳定和繁荣,承认并促使中国成为一个与西方三大国(俄国、英国、美国)具有同等地位的主要大国。”
赫尔的话,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美国援助中国的目的,既要战胜眼前共同的敌人日本,还要让中国成为世界四强之一,而中国的四强模式,应该是美国社会价值观的复制品。
鉴于此,1940年为了支持英国对抗德国而出台的《租借法》,仅仅两个月之后,就获美国国会一致通过:《租借案》适用于中国。从1941年5 月到1945年9月,美国给予了中国8.4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
《大地》一书作者赛珍珠,1892年6月,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父亲作为传教士,在她出生3个月时,一同带着其母女来到中国江苏清江浦,后搬至镇江,在镇江长大成人,整整生活了18年。
1910年,赛珍珠离开中国,回美国学习,1914年获得了学位之后,又回到中国,随后与丈夫在安徽宿县生活,此间经历成为创作著名小说《大地》的素材。
1921年底,全家迁到南京,赛珍珠到南京大学(原金陵大学)任教。
1932年《大地》获普利策小说奖(Pulitzer Prize),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目前同时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唯一女作家。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之后,赛珍珠发表大量以抗战为主题的演说和文章,体现她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为中国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1972年,赛珍珠在美国去世后,镇江市成立了赛珍珠研究会,不断以多种形式来纪念赛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