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延安观察团


毛泽东与延安观察组成员合影


美国观察组成员与八路军一起劳动


1942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作为抗日的一只重要力量,受到美国人的重视。共产党在重庆的领导人周恩来,一直与美国驻华使馆外交官范宣德等人保持着接触,有一天,周恩来发现范宣德言语之间,对延安好像特别感兴趣,乘机建议美国人应该去延安看一看。


范宣德当然不是随便问问,作为外交官,他已经接到了美国国内的指令,要求与中国共产党保持密切接触,适当时机派观察人员赴延安,考察中国另一个天地里存在的抗日力量。

美国与中国共产党接触,属于两国间最敏感的政治问题,此前一直遭到蒋介石反对。美国总统罗斯福此时不顾国民政府反对,痛下决心,原因除了抗战形势的需要,还有就是美国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的极力推动。

史迪威将军性格直率,处事公平公正,他从抗战大局出发,认为“八路军积极抗日,因而应该获得英美法苏四国的援助抗战物资”,“陕北苏区人民群众和八路军的积极抗日,以及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气象,应该引起美国的重新审视和关注。”他曾把外国援助中国的战略物资,调拨一些给陕北八路军,让蒋介石恨之入骨。

1944年2月,罗斯福致函蒋介石,向他提出了向抗日根据地派遣美军观察团的要求,没有得到答复。

同年6月,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奉罗斯福总统之命访问重庆,华莱士直接告诉蒋介石,如果不同意美国考察延安,美国将撤销援华,并且取消为蒋介石培养空军驾驶员的计划,蒋介石才不得不同意。  

蒋介石向华莱士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一是考察团在延安的时间不要太长,二是规模不要太大,考察团改为考察组。

罗斯福不想让蒋介石太不高兴,毕竟他是中国政府领袖,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不可或缺的因素,为了迎合蒋介石心理诉求,美国人给这个观察组起了个绰号,叫作“迪克西使团”,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叛乱的南方诸州,隐含陕北解放区。

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包瑞德上校,任观察组第一任组长。

1944年7月4日,观察组飞赴延安这天,适逢美国168周年国庆日,毛泽东在延安亲自主持了非常热烈的庆祝会。

美军观察组成员在第18集团军总部,做了两次美国陆军训练方法的演讲,还向八路军战士做了爆破表演,介绍了美国爆破器材的使用方法。

这天,八路军领导人叶剑英,陪同观察组来到南泥湾,观看八路军的战术演习。

遗憾的是,美军观察组惠特尔西上尉和翻译李绍唐,有一天在太行山考察时,突遇日军袭击,惠特尔西当场牺牲。

为了纪念这位可贵的美国使者,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亲笔题词,把延安凤凰山麓的美军观察组食堂命名为“惠特尔西纪念堂”。

观察组在延安期间,由衷的赞赏共产党的凝聚力,感佩解放区团结向上、生机勃勃的氛围,一有时间,加入到修建飞机场的劳动中,与八路军战士一同拉石磙,干得热火朝天。于是,出现了难得一见的美国人与八路军战士并肩劳动的场景。

在不到一年的观察中,美国外交官谢伟思与毛泽东的谈话,多达50余次,谢伟思在延安的窑洞里,向华盛顿秘密呈送了100多份关于延安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报告。

1944年11月8日,罗斯福的私人特使赫尔利突然来到延安。

赫尔利与毛泽东等人商讨,出台了《五条协定草案》。依据草案,中国共产党可以保留军队,可以参加联合政府,毛泽东郑重地在协定草案上签字。

“草案”文本被带回重庆后,遭到蒋介石强烈反对。美国人不愿中国打内战的诚意,也随着整个国际形势的变化,变得扑朔迷离,遂成为一纸空文。

1945年4月,观察组离开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