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一白:飞虎队幕后英雄
陈一白
垒允中央飞机制造厂落成中美负责人合影
流行语“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注定站着一个不俗的女人”,这句话用在飞虎队身上也挺合适,所谓事不同理同,飞虎队历经数年、大小数十场空战,取得的辉煌战果,始终与一个人有关,他,就是时任空国民党军前敌总司令部电讯监察总队队长的陈一白。
陈一白1905年生,江苏省常熟县西北郁家桥镇人,中国空军无线电通讯先驱,抗日爱国将领,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科电信门毕业,历任上海国际无线电台工程师,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首任少将防空总台长,空军前敌总指挥部首任防空总台长,空军前敌总司令部首任电讯监察总队长、总台长,国民政府交通部第一交通警察总局电讯总台长。
时有“中国两个半电讯专家之一” 称号,是破译日军密码功臣之一。
1941年9月,陈纳德率美国空军志愿队,驻扎在云南垒允中央制造厂,这家工厂从杭州迁移入滇,人们习惯简称它“中杭厂”。
这时美国还未参战,国民政府以中杭厂的名义招募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拥有P40驱逐机100架。
中杭厂的中方监理叫钱昌祚,国民政府空军前敌总司令部电讯监察总队防空指挥部也设在中杭厂内,首长是陈一白,他在垒允周围创建了20多个监察电台。具体分工是,陈纳德负责迎战来犯日机,钱昌祚负责战机维护,陈一白负责侦报日机情报 。
陈纳德把大队编成三个驱逐机中队,初期仰光驻一个中队,垒允驻两个中队。有一天,垒允志愿队的两名队员,到街上购买几罐上海“飞虎牌”彩色油漆,罐上有一只身长双翼、张牙舞爪的飞虎。回来后,2名队员各自在自已飞机座舱右外侧,仿照油漆罐上的图案,画了一只双翼猛虎,非常逼真,看上去栩栩如生,众队员大加赞赏,就在旁加了一排字“美国飞虎队”(AMERICAN FLYIG TGER TEAM),“飞虎队”最初的创意,就是这样产生的。迪斯尼公司设计师设计飞虎队图标,是后来的事。
1941年12月20日,电讯台侦测到日本82中队一批九九式轰炸机,由越南向云南飞来,陈一白将这一情况及时告知陈纳德,陈纳德命令所有战机升空迎敌。战斗结束,入侵日机10架被击落6架,击伤3架,志愿队无1架损失。
志愿队出师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云南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举行庆功会,当地居民看到飞机上从未见过的“鲨鱼”,又看到飞虎图案,就将这些飞机称作“飞老虎”。第二天国内报纸头版头条报导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名称由此迅速传播。
志愿队员合议了一下,干脆请中杭厂做套纸雕版,用油漆将每一架飞机都喷上一只双翼飞虎。
陈一白设在垒允的电讯监察台,几乎每次都能预先侦察到日机的来犯,为陈纳德志愿队升空迎战提供了充裕时间。
这天陈纳德到中杭厂演说,对陈一白领导的电讯监察台给予很高评价,声称每次击落日机10多架,电讯台要算首功。
此后,陈一白侦报日机情报电讯精确及时,给敌机以重创,至1942年4月,8个月内40多次空战,飞虎队共计击落日机300多架,从此掌握云南空域制空权,令中国军民士气大增。无疑,陈一白的出色工作,是开启“日本空军全部覆灭厄运”的关键元素。
1942年4月,日军进占缅甸,继而进攻云南,迫于地面战事不利,中杭厂从垒允撤退,陈纳德 飞虎队转向昆明驻扎。
大家忙于撤退时,陈一白坚守岗位未走,他把电讯监察台侦测到的敌人动向信息,不停地发给空军前敌司令部总指挥、陆军上将周至柔,和中国远征军司令部罗卓英中将。
至5月1日下午,,陈一白从垒允撤退,转赴成都,化名何非光。
不久,日军进占缅甸,继而进犯云南,为阻止日军跨越怒江,陈纳德指挥"美国志愿队"连续出击。陈一白将军继续协同陈纳德"飞虎队"作战,袭击在云南保山、腾冲、龙陵一带的日军运输队。其中,企图强渡怒江的一队日军,在"美国志愿队"的轰炸下,几乎全军覆没。
1942年6月,陈纳德率2个中队转战桂林,12日这天,"美国志愿队"在桂林上空一举击落日机8架,自己仅受伤1架。据传,日军在遭受陈纳德"飞虎队"沉重打击后,飞行员患上恐“虎”症,上天就“心慌胆怯”,急呼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