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碾子轧出来的机场

云南修机场劳工拉石碾子的场景

今天,在世界上最大的航天航空博物馆——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国家空军博物馆里,放着一尊非常普通的中国石头碾子,石碾子文字说明的标题是:手工铺设的飞机跑道“Runways——By Hand!”

这尊石碾子和精密的航空器械摆放在一起,尽管显得寒酸了一些,但是却格外与众不同,很能吸引人们的好奇心。在抗战期间,中国百万民众就是用这样的石碾子,为飞虎队和驼峰航线修建了几十个机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这些石碾子上,浸透着他们的汗水、泪水还有鲜血……

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败,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云南从抗战的大后方瞬间变成了最前线,形势岌岌可危。

中日开战以来,中国虽惨遭蹂躏,但中国人的抗战意志依然坚定。随着日军注意力转入大西南后,一旦云南失陷,中国整个大后方将无险可守。更危急的是,在印度的美国飞机无法飞入中国,中国唯一的物资运输渠道被切断,将面临外来资源全部枯竭的局面。

而一旦中国失去抵抗,日本百万大军将可抽身,去太平洋对付美国或去哪里对付苏联和英国。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加大对华援助,让中国牢牢地拖住日本,“驼峰航线”正是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

靠“空中走廊”运输战争物资,云南的机场又太少,当时仅仅只有昆明一个机场,其跑道的长度和硬度,勉强可以承受大型运输机的起降。 

于是,云南省实施了“机场工程”,全民动员,倾其全力,几乎一夜之间组成了百万大军,同时在几十个地方扩建和抢建机场。

有一天,陈纳德驱车视察机场,沿途多次看到一个农村女人,像放羊一样看管着一大群孩子。他很好奇,就停车上前询问,一个中国女人怎么能生这么多的孩子呢?结果,回答使这位美国将军深受感动,“大人都去修机场了,孩子没人照顾。”

那时的中国,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只好采用“人海战术”,每一个机场都集中数万人,不分白天黑夜的干活。

机场跑道的技术要求是,小型飞机起降的跑道是500-600米,中型轰炸机和运输机起降的跑道需要800-1200米,而供美国战略轰炸机B-29和重型轰炸机B-24起降的跑道,则需要2000-3000米。为了确保跑道地面能够承受足够压力,首先挖掘地面60-80公分,然后依次铺设直径50公分以上的石头,每铺设一种石料后,都要浇灌黄泥用以代替水泥来弥合缝隙,然后用石碾子反复碾压。

修机场最重要的设备就是压路机,但当时云南全省几乎没有一台压路机,只好用石碾子来代替。机场跑道要比一般公路承受的压力还大,中国农村惯常使用的碾压谷物的石碾子,根本不能用,必须找更大更重的石碾子。

中国农民的创造力无限。

大石碾子相当难找,只好自己造,造起来也非常困难。首先使用凿子从巨大的石岩上劈成大石块,再一锤锤雕凿得又光又圆,才能成为碾压路面的石碾子。石块凿碎,稍有闪失,就会前功尽弃。战争中后期,美国从驼峰空运来了洋灰(水泥),制作了一些洋灰石碾子,艰难自制石碾子的工作才好转。

自制的石碾子最大的直径达到1.8米,重量在5吨以上,需要100多人才能拉动。

每个机场一般最少需要配备20多个这样的石碾子,施工才能正常进行。

要让这样巨大的石碾子转动,往往需要几十人或者上百人,最大的甚至需要150人。拉石碾子十分艰难复杂,由于石碾子巨大沉重,人员众多,牵引绳索还得非常粗大牢固而且很长,一般都在40-50米,在这根粗大的牵引绳索两边,分别拉出许多稍微细一点的绳索供每一个劳工使用。100多个劳工套上绳索后,在拿着小旗吹着哨子的指挥员的统一号令下,一起死命用力才能将石碾子拉动。

如果新来的劳工听不懂号令,用力不均,要么拉不动,要么拉动后无法让大石碾子停下来,很容易造成大石碾子惯性滚动压死压伤劳工的事。

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动用士兵拉石碾子,农民工则要求一个村子的人拉一个石碾子,因为相互熟悉,容易形成默契。

拉石碾子时,每一个劳工还必须使尽全身力气,才能拉动,这就要绳索紧紧地套在肩膀上,并系上扣。云南驿多次发生敌机突然飞临机场上空,进行轰炸的事情,这时由于来不及解开绳索,被炸死炸伤的人员数目多得惊人。

抢修机场直接维系着整个中国战区的命运,丝毫不能耽误,所以日本飞机轰炸过后,活着的劳工往往来不及埋葬同伴的尸体,就又套上绳索重新去拉石碾子了……

众多苗族、彝族兄弟参与进来,天天干拉石碾子的艰险工作。

成百上千人同时拉动石碾子的场景,非常壮观,令在场的美国工程人员为之感动,他们纷纷开动相机,拍下中国军民拉石碾子的珍贵镜头。

中国人坚忍不拔、任劳任怨、团结一致的精神,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中国劳工外,当时,还有100多个印度兵也在这里拉石碾子。他们是第一次缅甸作战失败时,英国军队来不及撤退到印度而滞留云南的,在等待空运回印度的时间里,积极参加到中国机场大修建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