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公路:“抗日生命线”


贵州晴隆“24 道拐”


    史迪威公路全长1079英里,从中国昆明到印度雷多,是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线和国际援华物资的大动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史迪威公路与驼峰航线一道被称为“抗日生命线”。

    滇缅公路属于史迪威公路的一部分,早于1937年就开始修建了,它由昆明直达缅甸腊戌,行程6—7天,沿途要翻越众多高山,穿过澜沧江、怒江等大河,经过烟瘴之地,蚊叮虫咬,疟疾时常发生,加上日本飞机经常来袭,修路的人随时有生命危险。

    如此恶劣的环境,加上当时中国缺少施工所必需的机械设备,修路的难度变得雪上加霜,工程的进展,基本采用蚂蚁搬家的方法,靠数以万计劳工的手操作来完成。滇缅公路沿线近30个县的劳工约20万人,被征集来到公路上参与修建,当时大部分青壮年应征入伍了,这些修路的人,大多只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

    他们穿着各种各样的民族服装,施工时则穿着用蓝色土布制作的衣服,其中孩子们还带着自家的宠物,狗、鸡和长尾巴的小鹦鹉。在傣族人中,那些跟着大人来做工的孩子还带着猴子。

    由于施工任务紧,国民政府严令公路沿线各县,必须在三个月内,先建成一条勉强可以通车的简易公路。 1938年8月底,经过20万人的艰苦努力,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瞩目的滇缅公路终于通车了。9月2日,《云南日报》发表社论,题目是《滇缅公路修完了》,第二天,国统区内的几乎所有报纸都报导了这个消息,它极大地鼓舞着中国人心,也震惊了全世界。

    美国驻华大使途径滇缅公路后说:“此次中国政府能于短期内完成此艰巨工程,此种果敢毅力与精神,实令人钦佩。且修筑滇缅路,物资条件异常缺乏,第一缺机器,第二纯系人力开辟,全靠沿途人民的艰苦耐劳精神,这种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

    滇缅公路最危险的路段,莫过于贵州境内晴隆最著名的“24拐”。

    “24拐”全长5公里左右,是滇缅公路在贵州省境内的延伸部分。它是中国西南抗战运输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从云南昆明方向来的运输物资车辆必须经过这里送到前线和重庆。

    1940年,日军开始以越南为基地轰炸滇缅公路全线,还专门成立了“滇缅路封锁委员会”,随即多次派飞机对“24拐”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史迪威将军全力“维持滇缅公路”的运输,并致力于“改进中国陆军的战斗效能”。1942年,美国的公路工程部队进驻贵州睛隆修筑滇黔公路,驻扎在沙子岭3公里处,用美国制造的水泥砌墙,对“24拐”进行维修。

    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美国工兵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修路任务,并一直驻守到日军无条件投降后一个多月才离开。

    1942年4月,根据抗战形势的新需要,中英印三国决定联合修建中印公路,路线为:列多—甘韶关—葡萄—密支那—腾越(腾冲)—龙陵,最后与滇缅公路衔接,实际是把滇缅公路向印度延伸了一段,美国作为援华队伍参与修建。

公路经过的的地方, 80%路段都是崇山峻岭,一般先由中国工兵在丛林中开路,美军紧随其后,探索出一段道路后,由空中力量开拓出至少30米宽的道路,工兵再将道路延长10—15英里,这样逐步向前延伸。

    据统计,史迪威公路的修建,共投入资金1亿6千万美元,17000多名美国工程人员和36000多名中国当地劳工参与修建,完工时超过1100名美国人员和劳工在修路中死亡,这一伟大工程既凝聚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也伴随了太多的血和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