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斯福曲线助中国
1943 年11 月开罗会议期间,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以及宋美龄合影
中国一些人认为,美国是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为了让中国战场吸附大量日本兵,使其不能抽身参加对美国的太平洋战争,才开始援助中国的。而在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前,对中国的抗战漠不关心。
真实的历史告诉我们,美国对中国的援助早已开始。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时,国际形势日趋恶化,德日等国的战争意图已十分明显,而美国刚刚度过经济危机,美国人只关心经济复苏,对战争深恶痛绝,要求美国不要干预美洲大陆以外的事,这就是在美国一度甚嚣尘上的“孤立主义”。
在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直到二战爆发,罗斯福在援助受德日侵害国家的事情上,几乎一筹莫展。
1937年8月13日,中国上海淞沪抗战爆发,美国在华利益受到威胁,罗斯福批准国务院增派中国驻军计划,向中国增加1200名海军陆战队员。
抗战一开始,中国政府就游说美国高层,不要对中国实行所谓的《中立法》,否则美国在华利益将遭受极大损失。相反,如果中国能够得到外国军事援助,就能胜利地抗击日本。游说产生了一定影响力,同年9月,美国国务院出现反对实施《中立法》的声音,可惜,还是遭到了不少有话语权的议员反对,对华援助难以破冰。
1938年7月,美国远东军司令官范宣德写备忘录指出:“除非中国的主权得到维护,美国的权利和利益便不能得到维护;除非日本军国主义被打败,中国的主权就不能被维护。”在意识到美国在亚洲的利益与中国休戚相关,而且相信中国能够与日本进行一场旷日持久战争的情况下,美国援华的政策有了松动。
1939年2月,中美达成“桐油借款”协议,美国向中国提供2500万美元贷款,中国以桐油偿还。这是美国援华的第一笔贷款。
紧接着,1940年3月7日,美国以增资进出口银行的名义,划拨2000万美元贷与中国。
1940年9月,蒋介石拟定“中英美三国合作方案”,希望美国就此彻底打开援华储仓大门,能够贷给中国2—3亿美元,帮助维护中国外汇和货币市场。
方案遭到美国方面否决后,罗斯福另辟蹊径,以“滇锡借款”为平台贷款给中国。
没过几天,在中国财政部长宋子文多方游说下,美国同意再给中国2500万美元的新贷款。
1940年11月29日,罗斯福又指示摩根索在24小时之内,给中国一笔5000万美元的平准基金贷款,同时还要求琼斯从进出口银行,提供另外一笔5000万美元的商业贷款。
1941年3月,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中国列入适用于《租借法案》贷款国,这便从根本上解放了罗斯福的手脚。他刚刚签署完相关文件,就立即答应中国的援助请求,明确宣布美国将无条件地全面援助英国、中国等国家。
1941年4月10日,罗斯福秘密签发命令:允许美国预备役军官和陆海军航空部队退役人员参加中国空军美国志援队,中国以优惠的价格购买了100架美国飞机,而这些飞机英国有优先购买权,是罗斯福给正急需飞机的英国做工作,才使得这些飞机最终抵达中国。
1941年4月15日,罗斯福召见中国财政部长宋子文,两天后,正式通知国民政府,他已批准将首批价值4500万美元的军用器材,作为援华租借物资。
1941年5月6日,罗斯福特指定居里,为依据《租借法》实施援助中国军火物质计划的负责人,18日,第一批包括300辆汽车在内的价值110万美元的援华物资,从纽约起运驶往中国。10天之后,5月25日,又一批美国援助中国的价值4540万美元的武器弹药,驶离美国西海岸港口,朝中国疾驰。
1941年6月9日,第一批110名飞行员和150名机械师等地勤医务人员,组成的美国支援队乘飞机前往中国。其后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美国巡洋舰“盐湖城号”和“北安普敦”号,为第二批前往中国的援助人员护航。
1941年7月23日,罗斯福更进一步批准居里,根据蒋介石的要求,为一支有500架飞机的中国航空队提供装备和人员。
1941年8月1日,在罗斯福总统不遗余力支持下,陈纳德飞虎队正式成立。
1941年11月7日,美国制定备忘录,确定在不派遣军队援华的情况下,美国义勇部队援华应最大限度展开,对华援助要加强。
1941年11月26日,美国国务卿赫尔致日本备忘录,即最后通牒,强硬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
据《美中关系白皮书》统计,从1941年5月至战争结束,美国援华的租借物资及劳务总计约为8.46亿美元,其中枪炮、弹药、飞机、坦克、车辆、船舰及各种军用装备价值为5.17亿美元,其余基本为工农业商品和各类劳务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