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中文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搭建中文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 世界华文媒体“地球村时代:中文如何沟通心灵连接世界研讨会”发言摘要


 

肖文,《华声》杂志社编辑部主任。

感动于海外华文媒体人、华人作家对文学的努力追求与不懈创作,两位女作家的作品都很细腻、很感性。很多作家也因为对生活的深刻体悟,以文字造就了文学的家园,为人类营造了丰富的精神家园。当下,华人文学作品多以远方和故乡为主题,反映了华侨华人特有的念故思乡的情感。

 


林岗,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华侨华人以汉语文学作品、书法作品表达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是民族独有的特征,这种纯粹民族现象,就可传播得更远。接触了不少华侨华人或华人作家,他们有西方的谦逊,但往往因为不在中国,缺少中国古典文化土壤的孕育,从而使作品文字里经典内容不够多。但文学的门槛其实没有那么高,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就可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曾道扬,复亘大学中文专业硕士。

《行走的家园》是一本还原生活本质的优秀作品,翻看作品,仿如随着作者,带着我们,走进一个个那些大豪的故居。为什么张爱玲写上海会与别人不一样?为什么曹雪芹写《红楼梦》给人的感觉不一样?因为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感受不一样。每个人的作品,都是自己内心或经历的写照,王菁野的作品,就是她内心感受的映照,真实、细腻、动人。

 


祁丽岩,诗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几位华人作家、书法家的作品,各有特色。《生命的流美》仿佛一首流动的诗;《行走的家园》让飘泊者更容易产生共鸣,触动内心;《心灵的颤音》,就如作者所言,文字是内心的一个映照,文字让我们的情感得以释放。无论什么样的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获取心灵平衡的过程,写作就是一种倾诉,就是一种与读者的心灵对话,优秀的文字是一座桥梁,在浮躁而冷漠的现实中沟通你我,愉悦心灵,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宁静。自己也喜欢写作,尤其喜欢诗歌,包括古体诗与现代诗,当一个人孤独地行走在路上的时候,当现实中发生了一些自己不愿承受却必须要承受的事情的时候,就会以诗歌的形式记录生活,表达情感,以获取内心的平衡。文字,不只让写作者的内心达到宁静,更能够让阅读的人产生共鸣,从而抚慰我们脆弱而敏感的灵魂,为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以获取飞翔的力量。在这里,我们期望华文作家的作品,在创作上更上层楼,更深入地挖掘心灵,走入读者的内心,以笔作锄,在心灵的底部耕耘,让日渐疲惫而麻木的灵魂多一些泪点,多一些警醒。

 


栗淑萍,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广州公司总经理。

就文学传播、沟通世界的作用而言,应该是三手:作者原创的作品是第一手传播,媒体传播作品是二手传播,而我们作为图书出版机构则为三手传播。这三手传播都是重要不可或缺的环节。王菁野的作品看似柔情,但文字非常独特,非常有力量。屠新时先生的作品,是人体与书法的融合,让人触动。这就是中文触动心灵、连接世界的体现。

 


戚华海,诗人。

在这个夏季雨天的午后,与在座各位作家诗人,畅谈文学话题,是一个美好的心灵沟通过程。黄红英、王菁野两位女作家的作品,是忠诚于内心的,在迅速变化的现代生活中,她们在大地上寻找心灵安顿的地方,寻找精神的家园,从而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人和人的心灵是可以相通的。音乐不需要翻译,就能够产生心灵的共鸣;还有微笑,无论来自什么国家,不管是否认识,只要微笑着互相点点头,就读懂了那份友好。所以,从心灵出发的文学才能真正感动读者。而屠新时的书法艺术作品,则是一个新异的组合,探索了一种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新的表达方式,它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文学艺木应该切入灵魂的深度,达到精神的升华,致力探索艺术表达的新的可能性。

 


李国芬,香港华人书法家,广州新世纪艺术研究院 常务副院长。

感谢《中美邮报》屠社长的邀请,参加这次研讨会,给我一个向旧友新知学习的机会。本人1987年移居菲律宾,99年起定居香港,去年底因母亲年迈,开始常居广州。这么些年来,也一直在坚持写着自己内心的文字。曾经在菲律宾中文报刊写专栏。喜欢文学,是受中文老师—谊外公杨子静的影响,他是粤剧编剧,生前被誉为“活字典”。文字可以是很美丽的,文字就是一位朋友,听你倾诉,引起共鸣。地球村时代,希望中文能够更多地描写真、善、美,因为那是人心所向,希望以文字去影响生命,影响社会。以后希望有更多这样的交流机会,与志趣相投者共同分享。

 


刘锋,中外要闻通讯社。

中文可以写出很优美、让人内心不同感受的作品。王菁野的作品,让人跟随着文字的脚步,寻觅着心灵的家园,总有种让人回眸一笑的动人,意犹未尽。书中更多的留白,让人产生更多的思考,让人更愿意细细地捧读;读黄红英的作品,就是其生活的感悟,让人感动之余,又有一种指导的意义,有一种心灵的指引作用;屠新时的作品,则是一种中外融合的文化,独树一帜。

中文如何沟通心灵、连接世界?应多一些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每年定期举办活动,将更多优秀的好作品拿出来共同分享,同时通过海外华文媒体的宣传,让更多海外友人喜欢中文作品,真正的沟通心灵、连接世界。

 


刘兴中,广东信孚教育集团。

就语言的学习和掌握难度而言,中文与世界的沟通,确实是存在着隔阂的,但如何化解这些隔阂,让更多人喜欢华文作品?追求本真,避免言不由衷,勇于表达真实感受,也许是一种便捷的途径。从这点上来看,今天三位作者的作品对真实的追求,正是在有意无意中为这种沟通、连接做着有益的探索。

 


陆昱,美国美中时报副社长。

作为美国发行的华文报纸,我们希望架起一座中美经济、文化的传播桥梁,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更多的宣传,在坐的诗人朋友如戚华海,祁丽岩,黄永汉等都是美中时报的热心撰稿人。 欢迎更多的学者、诗人为美中时报撰稿,也将定期选刊更多的华人作家作品,在海外推广中文,推广华文文学。

 


钟敏仪,华夏杂志社主编。

《华夏》是国内最有历史的刊物之一,至今已有30年。我们也一直在跟踪报道与海外华文作家相关的专题,感觉很多华文作家都是离开了中国后,才感受到中国与定居国的不同,才涌出了更多的民族情感、故乡情结。希望借华夏杂志的平台,宣传更多的华文作家和作品,起到推动的作用,为中文连接世界做出更多贡献。

(文 子璎 / 摄影 魏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