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硬件时代” 硅谷在做什么
最近,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院长谷来丰所撰写的《硅谷归来:中国在“互联网+”,美国已进入“新硬件时代”》引起网络热转。这不是谷来丰第一次去硅谷。去年,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组织的全球CEO班就曾参观了谷歌总部。学员们翘首以盼能见到传说中的谷歌X项目,那是一个非常强悍的项目,目标是解决全人类的难题。谷歌眼镜、无人驾驶汽车,都是X项目的产物……日前谷来丰接受了《解放日报》的专访。以下是全文。
去年,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组织的全球CEO班就曾参观了谷歌总部。学员们翘首以盼能见到传说中的谷歌X项目,那是一个非常强悍的项目,目标是解决全人类的难题。谷歌眼镜、无人驾驶汽车,都是X项目的产物。然而由于保密等原因,参观反而看不到这些核心内容,谷歌人三缄其口。于是今年,谷来丰请来曾在谷歌工作过或正在从事类X项目的极客们进行演讲。
今年的行程,全班40多名学员,在斯坦福大学听了2天课,从早上听到晚上。第三天上午去了一家民宅,下午前往奇点大学。这些学员几乎身价过百亿元,但他们有些人连上厕所时都带着同声翻译的耳机,不舍得错过任何一句话。大家在回酒店的大巴上聊得热火朝天,主动要求把2辆大巴的人合并成1辆,就为了方便讨论。晚上12点,许多学员仍然抑制不住,在酒吧里继续热烈地聊。
是什么让他们睡意全无?可怕的人工智能
硅谷现在最热的话题是什么?人工智能肯定算是一个。
先是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警告,短短5年内,人工智能就可能引发“一些非常危险的事件”。接着是史蒂芬·霍金警告:“100年内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人类的灭绝。”随后是今年,一批硅谷的科学家共同签署了一封公开信,信中提醒,人类务必提前阻止悲剧发生。
消息传到中国,许多人不以为然,觉得这些人在危言耸听,或者说科学家们担忧的是遥远的未来。然而来到硅谷,聆听人工智能的讲座和演示后,谷来丰才猛然发现,机器替代人,原来已是近在眼前的现实。
科幻片里,人工智能是人类的敌人。《黑客帝国》里的机器人统治人类,让人醉生梦死。《终结者》中的机器人穿越到过去刺杀人类。这些命题最终引发了无数关于科学、人文、伦理、哲学的思考,但这些毕竟只是人类的自娱自乐,因为人们清楚,离这一天似乎还遥远。即使大量机械手已用于全世界的生产线,机器们忙碌地焊接、喷涂、装配,人类也不怕它们。因为它们太傻,缺乏柔性。产品一升级,模具夹具一更换,机器就干不了。
然而在斯坦福大学里,曾在谷歌工作的演讲人吴军博士说——机器拥有智能如今已成为可能,曾经缺失的一环今天已经接上了。哪一环呢?大数据。大数据让机器具备了深度学习的能力、自主判断的能力,现在的智能设备已经具备柔性。机器替代人的事件正在硅谷发生。
比如说,判断医学X光片的机器,准确率达到98%以上,几乎可以替代人。又比如说,机械狗、无人飞机,连遥控都不需要,它们自己判断怎么跑、怎么飞,自我躲避障碍,无需人类操作,灵活得几乎和生命体一样。早已不同以前的工厂机器人,现在硅谷的智能机器灵活度、准确率、自主判断能力几乎与人类相似。
难道它们真的学会自己思考了吗?吴军说,那倒不是,它们依赖的是大数据。
我们长期以来,对人工智能一直有种误解,思路是怎样让机器变得聪明,让它模拟人、让它思考。这其实是错误的,计算机不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智能,它想问题的方法和人类不一样。
美国科学家明斯基曾写过一篇文章举例说,Pen,英文里既指“钢笔”,又指“围栏”。当有人说“Pen”在盒子里,人类都能理解是钢笔,不会误解成围栏。机器就不行。那么人是怎么知道的?是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人们知道小东西才能放在大东西里。围栏是大东西,钢笔是小东西。如果要让计算机答对,就必须告诉计算机全世界各种物体的尺寸。没有如此海量的知识,计算机不可能单纯靠推理答对。所以指望人工智能单纯推理并无意义。
也因为这篇文章,从此美国政府不太支持人工智能的研究。至今,美国对模拟人思考的项目研究经费支持都很少,就是因为他们早已明白此路难通。
可是在大数据的时代,问题迎刃而解。大数据能够告诉机器以往人类的经验。机器可以用统计学或一些算法,判断哪种行为成功率更高。一旦样本足够大、数据足够多,量变就会成为质变。
为什么1995年,IBM 公司的“深蓝”电脑能够击败国际象棋冠军?原理十分类似,工程师把各种象棋大师下过的棋谱输入电脑,电脑不知其所以然,但能分析判断出,这样走比那样走成功率高。数据库越大,电脑的判断越准确,它就表现得越聪明。
现在,硅谷的科学家们几乎公认,人工智能的发展势头十分良好。机器真的能替代许多工种。
“所以真正可怕的不是机器会思考,这大概近年内不会发生。真正可怕的是机器已经能取代人。那就意味着,未来有大量人群面临失业。”谷来丰说。已有极客预测,未来5-10年内,人类的工业、服务业会大量使用智能设备。全球将会引发大规模失业潮,而现在已到关键时刻。另一位科学家库兹威尔提出,21世纪中叶前,人工智能就将超过人类,开启一个新的文明时代。这个观点一度饱受争议,但最近,硅谷开始接受这种看法。
谷来丰担忧的是,中国如果没有迎头赶上,对人进行新技术的培训和再就业,或者我们无法适应一个崭新的“机器人时代”,社会可能面临重重危机。就好比机械革命以前的大力士,在机械革命以后根本没有用武之地。未来,我们所谓的聪明人或学了好多知识的人,20年后发现自己没用了,可能被机器替代了,这才是真正的可怕之处。
神奇的奇点大学
关于美国大学,现在流行一句俗语:能进常春藤不算牛,能去奇点大学才足够牛。
谷来丰说,奇点大学设在位于硅谷心脏地带的美国宇航局埃姆斯研究中心内。想进这所大学,首先要经过端枪的警卫。进入航空基地严禁拍照。迎面是一座大笼子,比北京的“鸟巢”还大、还高。许多飞行器被关在里面做实验,以防它们跑丢。因为过去,加州人总号称看到过U-FO,后来证明,是这里的航空基地放出去的飞行器跑丢了造成的。
令人诧异的是奇点大学很小,“大概只有交大的一个学院那么大,叫奇点学院还差不多。”谷来丰笑言。奇点大学目前正在试验的项目,涵盖合成生物学、纳米技术和人工智能。
校长库兹威尔曾写过一本书,名叫《奇点迫近》,把人工智能超过人类的时间点称为“奇点”。在这个“奇点”到来之前,他想让更多的优秀人才适应时代的新变化,使未来的机器人免于伤害人类。
这个疯狂的主意听起来像电影情节,但未料谷歌和美国宇航局完全支持他的想法。于是两家共同合作,召集一批顶尖科技专家,共同创办了这所完全面向未来的大学。互联网之父、特斯拉创始人、首批登月宇航员都曾是这里的校友或客座教授。谷歌创始人佩奇如此评价奇点大学:“这里就是我梦想的学习之地。”
每年,奇点大学都会吸引来自120个国家的4000余人申请,录取率仅为2%。学校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科学家,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
比如,奇点大学的王牌项目GSP课程,孵化的创新项目号称要影响10亿人:Made in Space
太空3D 打印机——可让宇航员在失重环境里完成3D 打印,已获得美国宇航局资助,产品将被发射前往国际空间站;Glowing Plant 人工合成发光植物——提取萤火虫DNA中生成荧光素的基因序列培育自发光植物,使完全环保的光源成为可能;Cambrian Genomics DNA
激光合成技术——使DNA碱基对合成成本降低近10000倍,预计每年可为业界节约超过10亿美元……
最让谷来丰感到震撼的是3D打印技术。3D打印如今已不新鲜,但它其实还有很多衍生的想象。最早,它只能打印塑料丝,现在可以同时打印金属和陶瓷。据介绍,未来两年,3D打印机将比现在的打印速度快100倍,用于制造业毫无问题。就连牛肉也可以打印出来,未来的食品工业,说不定都是“打”出来的。
今天的3D打印,技术上已经可以打一部分人体器官。由此展开想象,它的终极目标是器官移植,甚至克隆人体。而一旦这些目标实现,人类的未来会怎样,谁都难以预料。
颠覆性的交通系统
最近有两个交通视频在网上非常火。第一个:一位失去85%视力的老先生,进入无人驾驶车。坐在驾驶座上的他什么都不用做,车直接载着他去超市买东西,再安全送他回家。
到了硅谷后,谷来丰发现,试验中的无人驾驶汽车虽然很初级,但已经行驶了20万公里,至今都没有在路面上发生过交通事故。这令谷来丰十分诧异。
无人驾驶车的设计者塞巴斯蒂安·特龙,是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主任,也是谷歌工程师和谷歌街景地图的创造者之一。方向盘、油门、刹车等传统汽车必不可少的配件,无人驾驶汽车上通通看不到,取代它们的是软件和传感器。2012年,谷歌将自己的无人驾驶汽车跟人驾驶的赛车比试,结果证明机器人比人类驾车技术还高。
谷歌还为此聘请了至少12名没有任何不良驾驶记录的普通司机,收集他们的驾驶信息。这些信息非常巨大,需要数据中心进行转换。
“硅谷科学家一直强调,别以为人工智能必需两条腿走路,其实4条腿的无人驾驶汽车,也是一种人工智能。”谷来丰说。
第二个疯传的视频就像一场科幻电影:人类搭乘类似太空舱般的交通工具,穿梭在高空中的管道里,高速往来于不同的城市之间。这就是“超级环”高速交通系统。
超级环的设计者不是什么专业飞机专家,而是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
在斯坦福大学里,谷来丰邀请了特斯拉前人力资源总监前来演讲,对方介绍特斯拉的文化时强调,许多人简单把特斯拉理解为一家汽车企业,其实不是。
创始人马斯克是一名“科学狂人”。他设计的“超级环”,座舱悬浮在管道中,完全使用太阳能提供动力。目前速度较快的客机时速大约是800公里,而“超级环”可以达到每小时1200多公里,堪比超音速战斗机。以这样的速度,乘坐“超级环”从洛杉矶到旧金山,只要30分钟,而坐飞机至少要花1个小时。
如果一切进展顺利,未来7~10年“超级环”就可以迎来第一批乘客。据估算,如果纯客运,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的“超级环”造价约60亿美元,大大低于修建同样里程的高铁系统的费用。因此,“超级环”的票价也会非常便宜,从洛杉矶到旧金山的单程票价大约只需20美元,约合124元人民币。可以预见,“超级环”一旦建成,未来的城际交通将会发生革命性突破。
马斯克的另一个奇思妙想则是火箭发射。他想为人类解决移民火星的问题。马斯克曾说,自己的梦想就是“能在火星上退休”。
火箭发射为什么成本那么高?因为造一架火箭,需要大量精密昂贵的零件。可惜,这些零件发射一次砸一次,不能反复使用。于是马斯克正在制造可回收的低价火箭,价格是现在美国发射火箭的1/30。试想,如果马斯克成功了,星际旅游的成本将大大降低,未来移民火星还真不是幻想。
再说回马斯克的成名作:特斯拉汽车。它如今正在全美制造超级充电站,全部使用太阳能,当出现洪水、战争、地震各种灾害时,别的地方都没电了,它还能形成自循环系统。今年年底,整个超级充电站将覆盖美国85%的土地,特斯拉车主用超级充电站充电是免费的。
“马斯克一直在做从来没人做,也没人敢想的事。”听完演讲,谷来丰感慨,“还有人问充电站多少钱建一个,在全美国建这么多,你得花多少钱啊?能把成本收回来吗?但是马斯克不是这样想的。”
当苹果和三星为专利权打官司时,马斯克却把特斯拉的所有专利公开,让大家随便用,他不介意。听到这里时,同行的一位企业家当场表示,想不通马斯克的商业逻辑在哪里。但无可置疑的是,他的奇思妙想将会彻底改变人类出行和居住的方式。
“丑得难以想象”的谷歌眼镜
硅谷之行,有一站特别出乎意料。
那是一间毫不起眼的民宅,外观古朴,看不出有任何高科技元素。一进民宅,大家的脑子就被“洗”了一遍。走进民宅,看到的是一块厚重的玻璃板,大概7平方米,10个人才能抬起来,玻璃板下压着很多书,封面都被撕掉了。喻意是:在我的空间里,一本书都不需要看,创新不需要看书。即使看书,也不能从表面判断。
在这里进行演讲的是华人汤姆·池,他曾经是谷歌X项目的创始人之一。谷来丰认为,他的讲座对自己思维的影响特别大。
汤姆·池说,大企业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靠猜想来判断产品好不好。为什么不先把产品原型做出来呢?大企业会回答,做一个精致漂亮的样品,可能要花上半年时间,消耗上千名工程师的劳动力,最后评价不好,就损失巨大。于是汤姆·池接着反问大家:“我们为什么不去用两天时间就把原型做出来?”
他告诉台下的企业家,谷歌眼镜的第一版,简直“丑得难以想象”。工程师找来一根铁丝,弯出了眼镜框的形状,架在脸上。对面,衣架上吊着一个屏幕。旁边放一台投影仪,铁丝上捆绑摄像头和电线,连接插座。简直看不出这是谷歌眼镜。第一版谷歌眼镜,45分钟就做出来了。
第二版,他们开始考虑人的鼻子承重多少,也没做太复杂的数据试验,而是在铁丝上加个小天平,不断加泥巴,试验人的承受能力。结果发现,耳朵的承重能力远超过鼻子,于是知道重的电池必须放在耳朵后,而不是耳侧。
再下一个版本,屏幕缩小贴近眼睛,测试这样对视力有什么影响,角度应该往上还是往下,等等。谷歌眼镜正是这样一版版升上去。
汤姆·池还给学员演示了虚拟现实设备。比如全息图,原型大概就是一部手机加一副耳机。在硅谷,创客们的第一代产品几乎都是奇丑的毛坯。
原来不管产品多么惊奇伟大,原型都是简单的。比如无人驾驶汽车,原型就是一辆普通的汽车,不同之处是添加了两样东西。一是它依赖谷歌的街景地图,即大数据源。二是车顶放了一个锥形物体,一秒钟扫描60次,判断街上有多少物体,计算它们的行进速度和方向,是朝自己来,还是远离自己。随后就是设计各种电脑程序,比如英特尔的芯片加上安卓系统。最后这些大家熟知的东西,拼出来一件彻底改变人类生活的惊人之作。
“这对我冲击很大。我本人是设计出身,太了解快速出原型是多么重要了!”谷来丰说。
马来西亚送货飞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