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应深入了解当地文化


——2015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发言选登

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全球命运共同体与中国企业发展新思路--2015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712日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首次探讨全球化与全球命运共同体的论坛。会上,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中国中车副总裁余卫平、原中国驻法大使、外交学院原院长吴建民就中国“走出去”发表了演讲。

 

曹德旺(左)、余卫平(中)和吴建民(右)



曹德旺:“走出去”必须尊重当地文化

 

一、企业必须坚持“走出去”才能够做大做强

改革开放已经36年了,总结过去,改革开放一个不争的事实则是企业必须坚持走出去才能够做大做强。

以福耀玻璃为例,福耀集团在1987年组建,当时只是非常小的乡镇企业。而现在,福耀在15个省有企业,企业工厂占地面积超过6平方公里;在9个国家有企业,包括了最发达的国家如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瑞典等。从1989至今,福耀的国际合作已经有26年,这26年奠定了福耀品牌在国际汽车玻璃的知名地位,与宾利、宝马、奔驰、奥迪等知名车企均有合作,福耀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

此前我参加了在美国召开的美中论坛,会议结束后,《美国之音》发表了长篇报道,指出福耀对美投资有助于平衡中美关系,并且详细报道了福耀在美国的投资增长。能促进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令人愉悦。

二、企业“走出去”应深入了解当地文化

对于企业来说,“走出去”的第一要务仍是盈利,而要盈利则需要加深对当地的了解。《美国之音》之所以发表长篇报道提及福耀,因为福耀在美国的投资原来计划是4亿,但分析后认为对美国投资很合算,相比在中国投资更为合算,所以第二期的投资金额追加到了5亿。

“走出去”应该首要弄清楚所在国的文化。比如我到美国投资,我需要跟他的工会处理好关系,我接受他们的条件,他们也就逐渐支持我。其实很多方面的文化中美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很大,只要能够协商好条件合作还是很顺利的。我全盘接受了美国工会的要求,但作为交换条件,我提出美国工人在工作上必须达到与中国工人同样的标准,这些条件都是可以协商调节的。我们在美国派驻的干部全部不担任职务,而是以顾问和董事的身份在美国,而美国方面也感到很新颖。

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去国外投资,首先必须了解当地的文化,必须去尊重和爱上当地的文化。

三、互联网只是一种管理的工具,关键在于人

目前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更广泛的层面是国家对于进一步开放和“走出去”的信心,而不是说一定要去这个地方去投资。

中国企业“走出去”,走向全球,创新必不可少。

福耀今天之所以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玻璃加工企业,与创新分不开。比如产品开始安装,装完之后要进行调试,调试的时候就会遇到问题,如此反复,所以能在不断的改进过程中取得完美。日本人没有设立标准,他们没有最好的产品,只有更好的产品。近年来,福耀曾面临挑战,包括成本上升、汇率贬值、劳工费上涨等困难,但其整体效益却不断上升,其中依靠的就是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比如产品智能化方面,现在提出工业4.0,核心就是产品智能化,但在这方面福耀几年前就已经开始研究,并且有几个具有突出代表性的产品,此外,福耀的信息集成制度建立很早,也推动了管理的智能化。

人类最早的时候发明了蒸汽机,带来了工业革命,这是工业1.0;第二步发明了电灯,之后带来的电动机和发电机,这是工业2.0,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第三步,发明了计算机,发展了信息集成和数据集成,促进了生产的半自动化和自动化,这是工业3.0;现在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则是工业4.0时代的典型特征。包括现在提倡的个性化,发达的物联网等等。以福耀为例,电话会议、数据汇总和新平台的运用等,都是工业4.0的雏形。工业4.0并不是说工厂无人化,而关键在于将技术运用于何种领域,做芯片可以全自动化代替人工,做玻璃却不行。什么是互联网+?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有利于便利沟通的,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只是一种管理的工具,关键在于人,在于如何创新地运用科技、运用工具。

 

余卫平:中国企业“走出去”要过五关


中国中车今年6月1日正式成立,由中国北车和中国南车合并而成。现有46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员工17万余人。总部设在中国北京,产品遍及全球六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高铁是中国中车最具特色的产品。

高端装备走向世界要过的关口很多,从全球化的微观层面,即企业全球化的层面,企业“走出去”有五方面的关卡,即标准关、文化关、社会责任关、品牌关或信誉关以及环保关。

第一,标准关。世界各个国家都有其自己的标准,轨道交通则是全球都在用的标准关,不能让优秀的技术被程序性的标准所禁锢。

2002年法国罐车招标,济南货车公司中标了。济南货车公司在中国实力其实并不是业界领先,但却抓住了机遇。其在2002年以前就开始法国进行认证机构项目TSI、TEBD等,TSI是一种跨欧洲大陆系统的货仓操作的互联互通规范,TBED是属于移动式压力容器的指令,RID铁路危险货物的运输规则认证。由于其产品的性价比得到了当地的公认,使得之后一举拿到订单。

第二,文化关,要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尊重和遵守其文化习俗。

工会在美国一些州很有势力,底特律汽车城的关闭就是强大的工会造成的。在国际业务方面,大约1998年左右,我们在进军中东市场时,不光是产品的输出,技术、资本也都要都输出过去。当地工厂的工人经常工作一会就会跑到外面,后来问了当地的工人才知道是文化信仰的关系。当地的工人比较虔诚,在特定的时间会进行祈祷。后来我们在当地其他地方设立工厂时会专门设置祈祷区,供工人进行祈祷。这样的做法也使得双方关系很融洽,都能为彼此着想,并且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三,社会责任关,企业“走出去”要真正落地,融合进当地的实际,要重视社会效益,尽到企业的社会责任。

第四,品牌或信誉,企业讲信誉,想对方之所想,急对方之所急,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也会无形中拥有更多的机会。

2013年10月29日,央视直播了一条飞机运地铁的新闻,主角是我们公司的原公司。原本,从成本角度考虑船运的成本比飞机要低的多,但当年原因受到台风“海燕”的影响,船无法靠岸,已经耽误了一个月。而土耳其方面,市领导则为了市政工程和连任则非常着急。后来我们帮他们解决了问题,也形成了品牌的造势并且获得了良好的信誉和口碑。此后,土耳其的另一城市伊兹米尔也有轻轨招标,并且由于此次事件对我们有良好的印象,最后给了我方中标通知书。这就是企业讲信誉形成的良好口碑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收益。

第五,则是环保关,要重视环境保护。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中车目前已经在六大州全部覆盖,有产品提供服务和产品的国家已经达到84个。而且整个走出去的方式也变了,从产品的等级看,已经从低端向高端和中端走出去;在市场看,从原来亚非拉国家现在已经到欧美了,唯一没进入的是西欧市场,而东欧市场则已覆盖,下一步的目标则是走进西欧市场;从产品的出口方式看,从以前单独出口产品到现在产品、技术、资本、标准、管理整个产业链走出去,而下一步随着“一带一路”“走出去”,预计会在相应一些国家产业园的方式进行推进。

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但要做到走出去、留下来,更要做到走上去,成为座上宾,融入当地的文化和背景。今年4月份我在美国哈佛演讲时曾说,“我的梦想是为美国的高速铁路从纽约到迈阿密,从西雅图到圣地亚哥,从波士顿到旧金山,一张上万公里的铁路网,飞驰着我们制造和设计的时速300公里的动车组。”而现在,中国中车则要做世界高铁的圆梦人。

 

吴建民:中国“走出去”应警惕封闭观念

 

1991年苏联解体的时候曾有人怀疑未来世界的发展进程,但事实上,此后的20多年间,全球市场飞速发展,1991年全球GDP 23万亿美元,2014年则约为74万亿美元。实际上,苏联解体之后,世界形成了全球统一的市场,而市场经济和各国的市场环境,对形成全球统一的市场和对全球化形成了大力的推动。目前的全球化尽管遭遇了一定困难,但其大趋势很难扭转。

中国参与全球化,中国企业“走出去”,推动全球化进程,在具体行动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重视欧洲的作用。重视欧洲,亚投行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很多国家加入了亚投行,但亚投行如果没有14个欧洲国家恐怕也并不能算是成功。目前,虽然欧洲遭遇了很多困境,其陷入了金融危机的泥淖,其代议制民主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遭遇危机,但其本身的潜力仍不可低估。而对于中国的崛起,欧洲的警惕性也要远低于美国,比如,在南海问题上,美国批评中国的声音很多,但相比而言欧洲就缓和得多。此外,在经济市场方,欧洲面对中国的开放度相比日本和美国更大,尤其是在科技领域。例如中法合作的P4实验室,非常先进,但如果与美国合作则根本不可能。

第二,则要警惕封闭的观念。最近中国股市出现危机,政府则在采取行动以期扭转局面。而在此之前社会上弥漫着相关言论说这是美帝国主义搞的阴谋。阴谋论在中国非常盛行,阴谋论在美国也有,二者的阴谋论相互促进。此前社会上还有舆论表示,中国人处在全球产业链,中国人的低端,挣的都是血汗钱,但大部分的利润却被其他国家所瓜分。从这样的思路可以引出类似的结论即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有问题,股市出了问题都是美帝国主义暗中作祟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封闭起来,关起门来谋发展。这种结论听起来似乎振振有词但实际上却是完全错误的。

中国千万不能低估封闭的观念,中国封闭的时间已经太过漫长了。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中国之后494个皇帝,除了个别的例外,其眼光都是向内的,而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就是眼光向内,不看世界。但是两千多年形成了强大的封闭的观念,现在有所改善,但相关的论调仍然存在:封闭之后更好管理,没有外国渗透。这种想法夸大了外部的威胁,夸大外部威胁容易进一步促成封闭的倾向,而封闭则将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中国需要重视外来的威胁,但不宜过分夸大,而应实事求是地估计。目前中国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究其原因,其关键还在于中国本身,扭转局面最后依靠的还是自身采取的措施。外因通过内因来起作用,但关键还在于自己。

封闭这种惯性害人害己,一方面堵塞中国的出路,阻碍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阻滞全球化的进程。目前,中国的企业正在大规模地走向世界,但是封闭的观念及其导致的危害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