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携手建立中国国家公园体制
。
通过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进一步完善中国的保护地体系,使分类更加科学、保护更加有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自然遗产资源的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
6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美国保尔森基金会举行《关于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合作的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签署仪式。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基金会主席保尔森,以及社会发展司、国际合作司有关负责人,保尔森基金会有关代表参加仪式。签署仪式前,徐绍史主任会见了保尔森先生,双方就建立中国国家公园体制的基本情况及下一步合作方向、合作重点等进行了交流。
国家公园是一百多年前美国始创的一种保护地模式,目前已成为全球公认的保护地典范。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5年初,中国提出在北京、吉林、黑龙江、浙江、福建、湖北、湖南、云南、青海9个省(市)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试点时间为3年,2017年底结束。5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行分级、统一管理,保护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
美国保尔森中心环保总监牛红卫当日对记者介绍称,目前中国有六大类几千个“保护地”,约占中国18%的国土面积。其中自然保护区2600余个,占15%的国土面积。“这个比例其实并不低”,牛红卫说。
但大量的“保护地”属于抢救性保护,由各地政府自下而上地实施,中国目前尚无真正意义上由中央政府认可的国家公园。牛红卫指出,目前中国针对“保护地”的立法仍有空缺,且单位面积的资金投入不足,“甚至低于泰国、尼泊尔等国家”。
“需要强调的是,国家公园是国际通行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而非旅游开发的概念。”牛红卫说。
牛红卫认为,针对“保护地”的交叉多头管理等问题也亟待解决,“目前中国需要借国家公园的建设来改革当前保护地体系面临的挑战,并且传递关于生态保护的概念”。
为科学推进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国保尔森基金会共同合作,全面深入研究国际上其他国家建设国家公园体制的案例,借鉴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确保中国国家公园体制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通过研究制定操作性强的技术指南和规程,提出政策建议,确保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从具体试点到顶层设计都科学合理、有章可循。通过各种培训交流活动,提高相关政府部门决策者对国家公园体制的认识和了解,全面提升国家公园各级管理者的能力。通过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进一步完善中国的保护地体系,使分类更加科学、保护更加有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自然遗产资源的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
根据《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国家公园试点技术指南、美国等国家的国家公园案例研究、试点地区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和政策实证研究、国家公园与保护地体系研究以及机构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具体合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主要提供政策指导,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美国保尔森基金会将为合作提供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据了解,保尔森基金会是由前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于2011年创立的非政府组织,旨在推动中美两国环境保护及跨境投资。
(梅宗宝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