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面临三大挑战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5年春季)》显示


报告指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外贸发展面临外部需求不振、传统竞争力有所弱化、外部限制措施增多等诸多挑战,加上国际市场份额已处较高水平、进一步提高份额难度增大,中国外贸可能保持中低速增长,且更易受市场需求变化、汇率涨跌等短期因素影响,波动更趋频繁、幅度更大。

■ 

 

中国商务部近日发布了《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5年春季)》,回顾了2014年及2015年一季度中国外贸运行情况。报告指出,综合考虑国际国内环境,2015年中国外贸特别是出口具备增长的基础条件,但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没有根本改变,挑战和压力还在增大。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外部需求仍不稳固。在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背景下,各国消费、投资需求普遍不振,国际贸易增长动力不足。部分跨国公司出于贴近消费市场、避免供应链过长易受冲击等考虑,从离岸生产转向近岸、在岸生产,产业链全球布局有所收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贸易深入发展。在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全球化进入调整阶段。2012年以来,全球贸易量增速连续3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2015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4%,增速比2014年提高0.9个百分点,但仍明显低于1990年以来5.1%的平均增速,且这一预测仍面临下调的可能。2015年前2个月,世贸组织监测的70个主要经济体出口额同比下降9.1%,为2009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

二是中国出口产业竞争力面临双重挑战。在高端产业领域,发达经济体利用科技、人才优势抢占新兴技术前沿,促进“再工业化”,开拓国际市场,已取得明显成效。过去5年间,美国出口额年均增长9%,欧盟出口额年均增长8.2%,均超过全球出口总体增速。在中低端产业领域,周边新兴经济体凭借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低廉的优势,出台优惠引资政策,主动承接加工制造业转移,促进出口快速增长。过去5年间,印度出口额年均增长14.2%,东盟出口额年均增长9.8%。中国高端出口产业遭遇来自发达国家的更大竞争压力,中低端出口产业面临周边新兴经济体追赶,一些在华投资企业产能向发达国家回流和向周边新兴经济体分流,竞争优势有所弱化。

三是国际竞争手段花样翻新。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一些国家把汇率作为提振出口、刺激经济的重要工具,力推本币贬值,导致人民币被动大幅升值,严重影响了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2014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6.4%,2015年一季度又升值4.2%。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风起云涌,对全球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一些自贸协定对协定外国家的产品歧视和排斥较多,形成规则壁垒,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较大,可能影响协定外国家在自贸协定成员国的市场份额。贸易保护主义依然高烧不退,贸易限制措施有增无减。据世贸组织统计,截至2014年10月中旬,20国集团正在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达962件,比一年前增长了12.4%,受影响的进口金额达7570亿美元。据英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监测,全球保护主义措施中超过1/4对中国出口产生影响。

报告指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外贸发展面临外部需求不振、传统竞争力有所弱化、外部限制措施增多等诸多挑战,加上国际市场份额已处较高水平、进一步提高份额难度增大,中国外贸可能保持中低速增长,且更易受市场需求变化、汇率涨跌等短期因素影响,波动更趋频繁、幅度更大。

但也应看到,中国外贸发展仍具备一系列有利因素和条件。报告从四个方面作了分析:

一是出口的产业基础坚实。中国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出口产业链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近年来装备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资本品、中间品出口有望迎来繁荣期。

二是对外投资合作对贸易的带动作用增强。中国对外投资合作进入快速发展期,国际产能合作启动实施,将有力地带动大型成套设备及零部件、工程物资等出口。

三是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面对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进出口企业转型升级意识增强,主动培育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特别是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型贸易方式降低了中小企业出口门槛,有利于发挥我国制造业大国优势,有望成为出口的重要增长点。

四是国家支持外贸发展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中国政府坚持发展对外贸易,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改善财政和金融服务,通过商建自由贸易区等方式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将有力地促进外贸发展。综合来看,在外部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情况下,2015年全年中国进出口有望实现相对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