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民:美国创造力的蓬勃源泉
许许多多最有创造力的美国人,都是所谓“归化”移民,他们的家族来自波兰、印度、中国、匈牙利和许多其它国家。美国获得了314个诺贝尔奖,其中102位获奖者都出生在美国以外的地方。他们是移民。
我很高兴今天来到歌莉娅225,象其它总领事一样,参加这个系列讲座的分享。歌莉娅很好地翻新了这座典雅的老楼,让它脱胎为一个适合商务、休闲和文化交流的精致场所。
这里最吸引我的,是楼道上优美的壁画,它描绘了古代航船乘风破浪的壮丽,展现了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繁盛和传统;也让我们想到了,广州一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和世界交流的门户和商贸中心。
歌莉娅225 的设计主题是旅游,聚焦了纽约、米兰、伦敦和其他国际大都市的风情。我很高兴也来分享这方面的“美国派”。我们美国人热爱旅行,它植根于我们的DNA中。我们不安于一个地方,宁愿不辞辛苦和风险,不断旅行和迁居。这种上路的热情也许来自我们作为移民国家的起源。美国人大多数来自其他地方。譬如在纽约的某一群人里,你可能发现,他们的祖先分别来自波兰、法国、德国、俄罗斯、越南、中国、哥伦比亚、塞内加尔及许多其他国家的移民。
我要说的是:没有单一、标准的美国名字或美国面孔。我们来自世界各地,我们是一个移民国家。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玛丽·皮弗说过:
“众多移民来到美国时,虽然身无钱财,但并非心无文化。他们带来了礼物。”这些文化的、知识的、和社会的礼物,让我们国家无比丰富。
当移民踏上美洲大地,带来了新的世界观、处理问题的新方式;并放弃了旧有的家园和习惯。他们不再有和阶层、社会地位相关的、成型、固定的身份。移民不得不重塑自我。在此过程中,他们逐步建立了一个充满多元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国家。
这就是我今天将要和大家探讨的——美国的移民精神如何孕育了创造性,从而激发了在政治、教育、艺术和产业领域的巨变。
政治变革
我们都知道,中国有着大约五千年的历史。而美国历史,若加上殖民时期的话,也只有五千个月左右。但我们拥有世界上时间最长的成文宪法;它自1790年以来,基本没作大的修改。这部法案很不简单,为国家的稳定和民主奠定了基础,使其在随后两百多年历久常新、发扬光大。
这种自我管治的革命性成就,主要归功于来到新世界的第一批移民。他们大多来自英国,目的是要开辟殖民地,创造出新型的政府管治,并建立一种摆脱欧洲传统束缚、崭新的生活方式。在他们建立的国度里,公民身份不是基于种族或族群,而是基于对一个理想的忠诚,是否认同一个理念——自由的人民可以自律管理。
从此以后,美国人创造性地想方设法,让生活变得更民主、更包容。我们美国人不认为,世上好的东西只应留给王公贵族。我们也不认同,作为下属,就得听命于所谓“上层”的一时念头。
当然,尽管有着许多优点,美国政府也并非一开始就全然包容。开始时,只有土地所有者才有选举投票权;穷人则被排斥在外;妇女和非洲来的黑奴也是如此。但经过多年发展,在我们宪法的原则指引下,美国确实成为了一个“更美好的联邦”、更民主的国家。1920年,根据《宪法第十九修正案》,妇女获得了投票权。1965年,约翰逊总统以其个人意志,推动国会通过了《投票权法》。根据此法令,美国公民不能因为其种族和族群特性,而被剥夺投票权。
教育
在《独立宣言》中,托马斯·杰弗逊写道“人人生而平等”。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它虽言语简单,但内涵精妙;对任何政府来说,要保证实现这个理念并不容易。一个政府要怎样才能确保所有公民都有平等的机会,发挥所能、自我实现呢?
面对这个问题,杰弗逊及其后人—就是我们美国人—将教育,作为解决的办法。我们推崇教育民主化。作为移民,我们抛却了旧世界把高等教育资源留给小部分精英的老一套。以前欧洲贵族的学习仅限于希腊文、拉丁文、修辞学和数学等领域。
来到美国的移民丢弃了这种旧世界的贵族化教条。我们希望,将机会资源尽量推而分享,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首先,我们想让教育基础更加广泛,让它更为实用。
在十九世纪中叶,查尔斯·艾略特任哈佛大学校长四十年。在此期间,他成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先行者。其中,他强调了要让教育和学生需求紧密相连的重要性。在他的领导下,哈佛推出了选修课制度。就是说,学生们无需再同样学习千篇一律的有限科目。他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兴趣,“选择”课程。这种理念在今天看来很平常;但在当年,可说是革命性的。
在哈佛大学拓展课程的同时,美国高教界也发生着更大的变革。1862年正值美国内战高潮,林肯总统签署了《莫里尔赠地法》。该法令给予各州一万六千平方英里的公共用地,以作建设新的大学院校之用。大部分“土地受赠”院校是农业类和机械类的大学,它们旨在让层面更广泛的学生,能学习到实用的知识。美国教育民主化的下一个划时代大事件,发生在二战结束后。为感谢在战争中服役的军人们,国会通过了《士兵福利法》,让退伍军人们可以按照自身意愿,进入大学免费学习。
当听到这个新法令时,哈佛、普林斯顿、耶鲁等大学的不少高层都吓坏了。他们问,这些大兵怎么够资格进入常春藤联盟大学的高堂上。但大兵们入学了,而且成绩不错!经历过战火锻造的退伍军人们,将非凡的决心和自律带到学习中来。他们以优异成绩毕业,投身其他专业工作中。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的付出和成就大大促进了当时美国的繁荣与经济平等。
近年来,美国大学教育有逐渐精英化的趋势。中产阶层也难以负担飞涨的学费。具有创造力、移民为主的美国人民再次想出了应对方法。我们有社区大学和网络大学,攻读学位的费用较低。我们还有“大规模网络公开课”,在网上提供大学水平的授课,大部分是免费的。由印度裔美国人创建的可汗学院免费提供大班和小班教学,课程丰富,都是大学水平的科目。通过网络,实现许多各种创新性的教育机会,这是令人惊叹的,同时也让人迷惑和鼓舞。其中一些想法会失败而消失,而有些会留存、光大。但他们的目标都是要让机会,尽可能惠及更多的人。
爵士乐:美国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我希望,歌莉娅225将来可以选择新奥尔良,作为设计推广的主题。新奥尔良就像广州一样,是一个大河港,它位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尖角。在那里,法国、西班牙、英国和非洲的元素相互影响,交汇出独特的风情。这种多元化的交融大大推动了美国音乐的发展。
当非洲人踏足美洲新世界时,他们带来了自己丰富的音乐传统。这种音乐的特色,在于非常复杂的韵律节奏、精妙的鼓点、以及两个不同声部应和(hề)的合唱。非洲音乐讲求即兴发挥,充满感情,用深沉、丰富的音律去歌唱,带有优美、简洁的和弦和声。
欧洲音乐则是另一种风格,它展现各种乐器的音色:钢琴、铜管、木管、弦乐等等。韵律节奏更简单,但和弦和声要比非洲音乐复杂。演奏者通常遵循章本,去演绎音乐,不提倡即兴发挥。
二十世纪初,这两种音乐开始融合,首先是在美国南部。新奥尔良成为了Dixieland jazz也就是“半即兴爵士乐”的大本营。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随着大批非洲裔美国人北上迁居到城市中,他们也把这种经典的美国艺术,带到了北方。在纽约、芝加哥和堪萨斯城,这种音乐日渐流行。爵士乐将欧洲丰富的和弦和声、复杂的乐器,与非洲令人着迷的韵律节奏和即兴发挥融为一体。
从许多角度来看,演奏爵士比演奏古典音乐,要困难。古典派的音乐人有曲谱可循。节奏和韵律都在谱上标好了。他是将之前所听到的音乐,重新演奏出来。对于爵士乐手来说,这一套可行不通。他无谱可循,每次演奏都是要创出新的音乐——之前从未有人听过的音乐。
在二十世纪,美国黑人音乐家还大大推动了其他美国流行乐的发展。布鲁斯音乐、摇滚、节奏蓝调、灵歌、嬉哈乐,全部源自这一非凡的黑人音乐传统。欧洲音乐同样有着深刻的影响。譬如西部乡村音乐和蓝草音乐,就是直接脱胎于苏格兰民谣。
总而言之,美国音乐是多元化结出的硕果,是美国本身的缩影,是全球各种文化交融、碰撞出的美丽结晶。
经济与产业创新
和政府、教育及音乐的发展一样,移民化的态度也深刻影响着美国的经济产业。许多机械发明和工业技术都产生于欧洲——在旧世界。但这些发明和技术大多用于为有钱人生产消费品。美国的能人们则致力于将工业民主化或大众化,为普罗大众生产出价格低廉的产品。
譬如汽车业,在二十世纪初,欧洲的技术创新领先全球。许多和汽油发动机相关的主要发明来自德国,譬如工业家卡尔·本茨、戴姆勒。但他们只为大款们,生产豪华汽车。在欧洲或美国的穷人们大多还只是主要靠疲倦的老马代步,或者徒步往来。
这给了美国工业天才亨利·福特机会。他提倡,汽车生产要为了普罗大众的需要。他创造性地将汽车生产流程合理化、机械化。以此,他的新型工厂为不断壮大的美国中产阶级,生产出价格低廉的汽车。福特让世界赞叹的,不是他发明了什么新技术,而是发展了一种工业机构的新体系。
当福特开始尝试生产廉价汽车时,有专家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福特回应道:“我在寻找许多这样的人——他们能永远不知道什么是不可能的,永远去追求那些看似不可为的事情。”
前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Daniel Boorstin曾写道:“美国重新发明了汽车,让它不再是一小部分人的奢侈品,而成为满足大众便利需求的日用品;这对于社会乃至整个经济的影响,意义深远。”
让我们从福特时期,再往前追溯近一百年,可以又看到美国的天才们,是如何将本来皇宫贵族专享的稀罕东西,变成了百姓们享受到的寻常物。在过去,只有贵族们才能享受和参与到交响乐、歌剧、戏剧、歌手和舞蹈表演。如今,我们大多数人只需动动手腕、用iPad键盘,就可以自如地招来和享受这些艺术精灵。
我们怎么走到人手一部电脑的今天呢?同样,是因为一位天才认为,计算机技术能够也应该以合理的价格,提供给大众使用。换句话说,是乔布斯的功劳。像福特一样,乔布斯将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从想象变成现实。世界因此而日新月异。
在这最后部分,我谈到了福特和乔布斯的重要性,他们如何促进了美国工业和科技的大众化发展。当然了,这两位只代表了数百万个推动这一历史大潮的美国人民的一小部分。许许多多最有创造力的美国人,都是所谓“归化”移民,他们的家族来自波兰、印度、中国、匈牙利和许多其它国家。美国获得了314个诺贝尔奖,其中102位获奖者都出生在美国以外的地方。他们是移民。
在这些有名的移民中,也许最有意思的是高錕博士——他以光纤研究的成就,在2009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被称为“宽带教父”,闻名全球。他的研究对计算机大众化,意义重大。高教授生于上海,求学于香港和英国。他的基础研究大部分在英国进行。然后他搬到美国,在那里将技术想法,推广至市场化。最后,在美国多年后,他回到了中国,任香港中文大学的副校长。由于旅行和沟通的便利,我们许多新一代的美国人依然和祖籍故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人士,譬如高博士,推动着两国之间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交流。
我们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支持许多华裔美国人士的交流,他们来到这里,分享他们的创意和才能。在过去几年,我们为华裔美国艺术家、科学家和许多其它专业人士,主办了交流项目。
我希望,以上关于美国历史和社会的泛泛概述能对各位有所帮助。最重要的是,我希望,你们可以理解,美国如何通过其移民,吸收到世界各地丰富的文化,从中让自己更为多元化。
(本文是作者9月20日在歌莉娅225的演讲,原载广州美国总领事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