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所有 但为我用

 

不求所有 但为我用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梁茂信

据中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和外国学者的研究,在1978-2013年中国向海外派遣的220多万留学生中,虽然回国率不断攀升,并在2006-2011年间跃至46.11%的新高,但总体的平均回国率仅仅略高于1/3。再从国别看,旅欧留学生回国率较高,接近50%左右,而旅日和旅美留学生的回国比例较低,平均在20%到37%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在回国人员中,对于推动科技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回国率相对较低,这说明回国留学人员的专业结构还不甚合理。     

这种失衡现象说明,今后较长的时期内,防止人才流失、吸引海外人才来华工作,仍将是中国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如果中国要在未来国际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如下方面进一步完善法规和政策体系:(1)通过科研立项,设立专项人才基金,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对于国内出类拔萃者应特殊关照,防止在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来了姑爷、走了儿子”现象的发生。(2)在现有人才吸引计划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结构,保持基础和应用科学技术人才的合理布局;在强调高端拔尖人才引进的同时,关照技术应用前景广阔的技能型人才,实现国内人才配置与供给的均衡发展;在着力吸引海外留学生的同时,组织专门机构跟踪和分析国际技术人才动态,加重非华人人才的引进力度。(3)无论是回国留学生还是引进的非华人技术人才,各地政府应借鉴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的“经济特区”模式,用人单位在管理上予以特惠待遇,避免因为被引进的技术人才在文化习俗、工作理念、资源配置、管理模式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与本土人员发生碰撞和冲突。(4)根据国内就业市场技术人才供求关系和技术结构走向变化,设立反应灵敏的短期技术劳工计划,并将其与中国外交战略结合起来。凡对华友好的国家,或达成自贸协定的国家,其劳工可在就业与福利等方面享受优惠。(5)随着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参与程度不断深入,来华的各类外籍人员会与日俱增,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会申请在中国永久定居。所以,中国政府应该在实践中逐步地制定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移民政策,在国籍认定和永久定居资格方面适当放宽政策限制,调配“绿卡”发放对象的技术层次与结构,在年度入境人数上确定具有弹性的宽松标准。

总之,未来中国的和平崛起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是同步的。中国的崛起既需要国人的奋斗,也需要以海纳百川的心态,充分吸引和利用外来人才为中国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服务。在制度上,本着“不求所有、但为我用”的原则,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多元化的人力资本强国。有了这个前提,中国梦的实现就指日可待了。

(摘自上海社会科学报,原题《人才为何愿意去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