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美国上市之路--续

阿里IPO造富知多少

根据美国彭博社的报道,受益于阿里巴巴上市成功,世界上最富有的400个富翁总财富增加了65亿美元。中国内地新首富马云,以近265亿美元的身家,成为仅次于李嘉诚的亚洲第二富豪,在世界富豪排行榜上也跻身于前30。

但在公众及媒体的眼中,阿里巴巴此次IPO的最大受益者也许并非马云,而是其第一大股东——持有阿里巴巴32.4%股份的日本软银集团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孙正义。  

孙正义拥有7.98亿股阿里巴巴股份,20日软银发表声明,表示将继续持有阿里巴巴股票,这意味着软银持有阿里巴巴总市值已高达749亿美元,孙正义也由此跻身日本首富。根据2014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显示,孙正义总资产已经排列全球第42位、日本第1位,而日本第2正是被孙正义挤下一个身位的原日本首富柳井正。

阿里巴巴第二大股东雅虎,由于经营不善和资金链紧张,他们早就放风,将减持1.2亿股。据美联社19日报道,雅虎也搭乘阿里巴巴股价上涨的便车进账数十亿美元。但对雅虎算不算“赢家”各方意见不一,《费加罗报》文章认为,雅虎股票在19日当天下跌近3%,如今阿里巴巴上市而却急着变现,将进一步削弱投资者对雅虎信心。

阿里巴巴“造富”运动也惠及持有少量股份的机构。美国私募银湖IPO前持股5890万,可能回收现金2.46亿-2.7亿美元;马云自己成立的私募云峰基金持股3480万,计划抛售490万,变现2.94亿-3.23亿美元;李嘉诚家族基金持股130万,阿里上市后总市值达1.2亿美元,等等。

最后,阿里巴巴公司本身也造就一批新富豪:阿里的30名合伙人中有24名均为阿里内部人士,6名来自与阿里关联的公司,他们共持有阿里近14%的股份,价值超过210亿美元;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蔡崇信持有阿里3.6%股份,目前其净资产已达到48亿美元。而阿里的一万多名员工均持有阿里股票,财富也随之水涨船高,平均每人可分得约182万美元。

在中国的各种微博中,最近流行了一个新的段子:相亲中的女方进行了关于房车的各种提问,对方均表示没有,当女方准备让他滚远时,一句“我是阿里巴巴的员工”令男方实现了完美逆袭。

阿里赴美上市的启示

随着阿里巴巴最终在纽交所实现上市,至此,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排名,中国前十大互联网公司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网易、搜狐、新浪、奇虎、盛大、巨人、完美世界,均选择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仅就今年而言,已有京东、新浪微博、途牛旅游等多家中国企业赴美上市。

如此局势对中国A股市场和境外资本市场来说,造成了两种相反的影响。大量优质互联网企业纷纷出走上市,使得中国已经萎靡了数年之久的A股市场更加难见天日。留不住这些企业的原因有多方面,但归根结底是,市场中的企业根据利益导向,理性选择了对自己最为有利的路径。中国的A股市场必须完善自身,以期相似的事情减少发生。而美国的投资者们,需要做的就是尽量抓住这些优质企业所带来的黄金机会。据彭博社公布过的数据,过去一年间,在美完成上市的10家最大中国企业,自上市之日算起,为投资者带来回报率高于同期美股IPO整体回报率约20个百分点,两者间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同时,仍然值得中国市场进行反思的是,作为一家在中国土生土长发展起来、市场也始终没有脱离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在其成长阶段中,为什么是软银和雅虎这样的外国企业拥有值得赞誉的眼光,对其投资,助其成长,最终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成为双赢。即使是过早卖出阿里股份的高盛,其实也并非绝对意义上的输家,只是“赚得不太多”。

当然,相对于高盛的中途抛售,软银的坚守无疑更值得称道。诚然,阿里也许只是一个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的个例,风险投资商们也不可能一直预判精准与稳赚不赔,毕竟,彼时彼景,基于当时情况的主客观综合分析决定了当初对其下注。但正如阿里成就了现在的软银,软银也成就了当年的阿里,阿里IPO的这起案例,仍然值得中国市场中的各路金融机构与风投们好好研究。


上市之后阿里如何发展

截止到北京时间9月25日21:40,阿里的最新股价是90.8。这个数据已经比开盘价略有下滑。现在的问题是,在大获成功、各方称赞的IPO之后,阿里的下一步将如何发展。全球排名靠前的科技企业,如谷歌、微软等,它们的增长速度已经减缓了下来。阿里快速前进的另一面,是太多曾经的巨头们被纷纷抛在了身后。就目前而言,阿里巴巴的主营业务仍以中国市场为绝对支撑,业务量占到了阿里全部的86%。

毫无疑问,近些年的中国市场网购交易额的增长速度,远超同期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已经过了顶峰,正在缓慢的靠拢。更何况,在一个可能已不足以支撑阿里原有增速的市场中,它的对手们正在浮出水面,整合着自己的力量,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中国本土企业腾讯与京东结成的联盟。从一个广泛的意义上讲,阿里也许以后必定要走上扩展国际业务的道路,这与它赴美上市的部分初衷也是相赌赢的。而这又避免不了与亚马逊等国际电商企业进行竞争,全球排名第二的互联网企业的今后发展,仍有待于时间的检验,值得持续保持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