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家有女初长成
不愧为世界上第一台全电子数学计算机诞生地的北美藤校,她毕业时,正值美国年轻人因失业占领华尔街,却获高盛、黑石、彭博、微软之Offer,并在微软工作至今。
■
我家有女,年方廿六。值之摽梅,宜室宜家。作为父亲,回想其成长、求学经历,足慰平生。晴川历历,浮想联翩。芳草萋萋,波涌浪翻。抚今追昔,往事如烟。爰为此文,聊作纪念。
我女肖龙,取《周易》“龙从云,虎从风”之意,遂以名之。人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弗洛伊德曾借用希腊悲剧故事,提出“俄狄浦斯情结”与“爱列屈拉情结”。在爸爸眼里,女儿当然是最优秀的。如谓不然,有鲁迅《答客诮》诗为证:“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一、幼儿园
我女之求学与成长,随家而迁,故所历者夥,计幼儿园4,小学3,初中、高中、大学、研究院各1。入小学前,已随我们走过川、青、豫、冀、京,可谓未读万卷书,已行万里路了。初发童蒙,起于辽阔、纯朴之大西北。当时,我和其母供职于西北某高校。本来从其出生,就主要由我们轮流照看。适逢八九多事之秋,各单位都要集中学习,只好将一岁零三个月的她送到幼儿园。虽在校内,离家仅数步之遥,仍大哭,百般抚慰方止。1991年7月,我收到博士生录取通知书,其母便开始复习外语,准备考博士,要自行解决两地分居问题。考虑到她既要正常上课,又要复习备考,如果再带孩子,必受影响,于是我便决定带她到大哥家,由大哥大嫂代为照看,这样她被送到素以“慷慨悲歌”著称的燕赵某高校幼儿园。当时她才三岁,整天闹着找爸爸,终于在这年的国庆节得遂心愿。玩了几天,临走时却不干了,理由理直气壮:“我爸爸在北京,我干嘛还要回去?我要在北京上幼儿园!”我又只好送他们回去。
二、终于到北京
几个月后,其母如愿以偿,考取京师某高校博士生。就这样,一家三口才在我就读的研究生院宿舍团聚并安顿了下来。幸好当时博士生少,我们每人一间宿舍,先是11平米,后又换到18平米的阅览室(感谢老师和众同学的理解和支持)。尽管煤油炉子只能塞在小床底下,我却不时宽慰她们:“北京不知有多少家庭还没有这么大的房子呢!”
来北京后,就真的面临“要在北京上幼儿园”的问题了,只好求助于师母。师母经多方奔走,先是联系了朝阳门附近某幼儿园,十多天后才又转到位于北竹竿胡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幼儿园。全托,每周三、五下午接。我第一次接她时,一见我就汪然出涕。每次从幼儿园接出来,她坐在我的自行车后座上,父女俩交流着彼此见闻,天南地北,其乐融融。有时路过三元桥,停下来在草坪上画几笔。有时有事,便托同学去接。
三、厮混在博士中
不同于贾宝玉“终日在内纬厮混”,女儿的幼儿岁月竟是在博士中“厮混”过来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班上同学涉及语言、文学、历史、哲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等专业,她虽懵懂,但耳濡目染,无疑具有扩大视野、开阔心胸、启迪心智、健全人格之效。众同学寒窗苦读之余,也乐于跟她摆摆龙门阵,逗她玩儿。班上有位同学老T,学西方哲学,乒乓球高手,性洁癖,常于半夜三更拖地,与同学交往,多倚门而谈,但对女儿却是个例外。一日,她回来向我们大发感慨:“T伯伯家的地上,比我们家的床都干净。我一到他屋里,就喜欢躺在地上打滚儿。”等我们要毕业时,她自豪地对我的同学说:“你们毕业我也毕业,你们博士毕业,我幼儿园毕业。”
四、初入小学
1994年7月,我来到现在供职的单位。第一次带她到我办公室,她向我的同事宣称:“我是博士后!因为我爸爸妈妈都是博士。”单位虽与某名校有共建关系,但名额有限,僧多粥少,我又新来乍到,自然没份儿,只好上了单位旁边的D小学。只上了一周,我便感觉不妥。主要是路太远,骑自行车要40分钟,须早出晚归。到冰天雪地之时,大人孩子该有多遭罪?如果我再出个差什么的,该如何是好?于是,通过同事介绍,转学到家附近的T小学。有一天放学接她,众同学围住我问:“叔叔,叔叔,她说她有很多朋友是博士,是真的么?”言下之意她在吹牛,我一时语塞,她在一旁提醒我:“杨某某,郭某某……不是我的朋友吗?”想想还真是!大约在这些胡同口长大的小朋友心目中,博士只是个传说吧?有一次我问她上学的情况,她竟抱怨地说:“今天老师要我们写自己的名字。你看你,姓什么不好,偏要姓‘顾’?”我便打趣她:“要不你就改姓‘一’吧?”当然也就一笑了之。
五、坐飞机
大约四年级时的寒假,本来说好全家一起到外公外婆家团年,她显得很兴奋。临到头我又有事走不开,其母决定留下来陪我。我知道她是很期待这次旅行的,问她愿不愿意一个人去,她说愿意。就通过在机场工作的一同学夫人办了“儿童无人陪伴乘机”。这也是她第一次坐飞机,既遂其所愿,也确实受到了锻炼。还有一次,她参加北京少年宫办的小记者班。结束时,老师挑选了六个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一谈话节目录制,请来的嘉宾是联想、娃哈哈等知名企业老总。其中有小记者向嘉宾提问的环节,规定每人只能提一个问题。轮到她,便向乐百氏老总发问:“何叔叔,我们能去你们公司采访吗?”答:“我们每年都要接待大量新闻界的朋友参观访问,你们是未来的记者,当然欢迎了!”节目如期于大年初二在央视二套播出,等于是把何的承诺“昭告天下”。所以,春节后一上班,就让人安排小记者采访事宜,所有费用全由公司买单。由《北京青年报》一年轻记者带队,六个小记者乘飞机往返,除在中山实地采访外,还顺便参观了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因为只有她坐过飞机,又比别的小记者更显老练。
六、得而复失的第一笔稿费
1999年,单位分了新居,在北太平庄附近,通过同学夫人介绍,转学到某重点小学,同学夫人任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这时,曾发生过这么一件事。她用“素馨”(估计是怕“被照顾”吧?)的笔名发表了一篇文章,报社寄来20元稿费,也是她的第一笔稿费。因为不是她本人的姓名,而且当时还只有学生证,没有身份证,我到邮局来回折腾几趟,又到单位开证明,证明汇款单上的“素馨”就是我单位某某的女儿。一个周六的下午,我骑着自行车去取汇款。办完事,就把所有证件,包括我的身份证、钱包、她的学生证等装入手包,放在前面的车筐里。回来的路上,由东向西,走到北太平庄桥等红绿灯时,只一眨眼工夫,即被人顺手牵羊,只好怅然而归。
七、从八一中学到人大附中
2000年小升初,按规定由电脑派位,她被派到海淀某一般中学。通过熟人说项,转到八一中学。2003年,顺利考取人大附中。人大附中当年共招15个班,其中1~8班是普通班,9~15为实验班,据说也是按入学考试成绩编排的。她被分在第9班,是该校与联想合办的计算机特长班,每人一台联想笔记本电脑。她的志向本来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高中时自学了不少大学生物教材,曾获2005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二等奖,当选中国少年科学院院士。比尔·盖茨来北大演讲,曾有同学提问:“假如再有机会让你重新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专业?”答:“智能科学。”这可能影响了她的兴趣后来由生物逐渐转向信息科学。
八、从北大、宾大到微软
2006年,她以665裸分,考取北京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同时也收到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同学中多有赴港求学者。她认为港校固然条件优越,但自己所学既非经济,又不打算本科毕业即就业,而是要沐浴欧风美雨,最终便选择了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著称的北京大学。其中大约也受了些谢冕《永远的校园》的影响吧?我想。燕园四年,踟躇于未名湖畔,盘桓于博雅塔下。古今并蓄,文理兼修。旋而远涉重洋,负笈海外,弃其他学校的全额奖学金于不顾,选择美国费城之宾夕法尼亚大学计算机学院。不愧为世界上第一台全电子数学计算机诞生地的北美藤校,她毕业时,正值美国年轻人因失业占领华尔街,却获高盛、黑石、彭博、微软之Offer,并在微软工作至今。
九、“球迷”情结
我一向认为,《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虽是比喻治国,但又何尝不是揭示人生的大道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女儿去宾大后,在一次中国留学生聚会上,与来自清华大学的数学博士生王生邂逅相逢,一见如故。执子之手,两情相悦。昔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则牢记“最高指示”,并反其意而用之,“凡是女儿拥护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女儿反对的,我们就要反对”。亦常自比于中国足球“球迷”:“赢也爱你,输也爱你!”而今二姓结好,乾坤初定。天作之合,水到渠成。
十、寄情燕园
时值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总决赛在北京大学举行,我获邀忝作评委,故地重游。31号楼前的银杏树枝叶扶疏,婆娑依然;康博思、学五食堂一带还是那么人声鼎沸;当年我们一家三口毕业留影处依旧幽静。岁月沧桑,春华秋实。女儿成家立业,父母心实欢忭。走笔至此,信可乐也!
(2014年8月1日于北京大学勺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