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赋予了西方人中国精神

 

 

赛珍珠Pearl Sydenstricker Buck1892-1973是她自己起的中文名字本名珀尔·赛登斯特里克·布克。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3个月时即被身为传教士的双亲带到中国。在双语环境中长大,是以中文为母语之一的著名美国作家。曾回美四年接受高等教育。自1919年至1935年,她与丈夫卜凯(J. L. Buck) 长期居住在所执教的金陵大学分配给他们的两层楼房里。在这里她写出了于193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大地》三部曲等小说,并最早将《水浒传》翻译成英文在西方出版。一生著译作品80余部。她病逝后,按其遗愿,墓碑上只镌刻“赛珍珠”三个汉字。

在诺贝尔奖获奖著作《大地》(The Good Earth)里,赛珍珠以同情的笔触和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他们的家庭生活,以饱蘸同情心的笔写出了“农民灵魂的几个侧面”。

小说叙述的是旧中国的农民王龙从一无所有而成为一个富户的故事。贫农王龙娶了一个大家庭的女佣娥兰做妻子。娥兰沉默寡言,吃苦耐劳,甚至在刚刚生完孩子后挣扎着爬起来和丈夫一起顶着烈日在田里劳作。但王龙嫌她不够美貌,对她十分冷淡。大饥荒来了,他们被迫举家前往南方谋生。王龙在一场动乱中浑水摸鱼发了财,靠着娥兰的帮助,回到家乡并买了许多田地,富裕起来。他愈发嫌弃发妻平庸的外貌,另娶了一个妓女。慢慢地,他老了,褪去了年轻时的浮躁和野心,惟一的心愿就是守住家业。他告诫儿子们千万不能卖地,土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孕育一切生命的基础。

《大地》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在赛珍珠拿起笔来写中国农民之前,她看到的类似美国文学作品中,中国人“总是拖发辫(不用说女的是缠小脚),挂鼻涕,佝偻其形,卑污其貌,所做之事,总离不了窃盗、强奸、暗杀、毒谋等等看了让人毛骨悚然的举动”。而在《大地》中,中国人这一负面形象被彻底扭转。在这里看不到神秘的、不可理喻的人,中国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他们长年累月,抗争着天灾人祸,虽然身上有些固有的弱点和陋习,却更散发出人类普通成员所具有的人性光辉。

在小说出版的20世纪上半叶,作品跨越了东西文化间当时存在的巨大鸿沟,有力地改变了不少西方读者眼中中国那种“历史悠久而又软弱落后的神秘国度”印象,客观地促进了东西文化的沟通。

小说1931年一问世,就在处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人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让他们看到中国农民兄弟身上所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存意志力。可以说,《大地》通过对中国形象更加实际的塑造,以及对中国人自身新的、更亲切、更有感染力的描写,取代了大多数美国人自己想象出来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

《星期六文学评论》称《大地》是“一部非常优美、非常优美的小说。我们终于从一部小说的字里行间读到真实的中国人民,我们在书中看到的不是人们经常描述的荒诞无稽的中国,我们看到的是诚实的农民、忠诚的妻子,富饶的大地、农民的泥土房,布克夫人的小说是如此感人,如此真实”。在   

1938年12月盛大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瑞典学院主持人所言:“赛珍珠女士,你通过那些具有高超艺术品质的文学著作,使西方世界对于人类伟大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同。……你赋予了我们西方人某种中国精神,使我们认识和感受到那些弥足珍贵的思想和情感,而正是这样的思想情感,才把我们大家作为人类在这地球上连接在一起。”

(据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