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破稀土专利壁垒 中国7家企业赴美打官司
以稀土应用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领域,既是一场技术竞争,更是一场专利战争。专家认为,如果我们无法在专利技术方面突破国外企业的壁垒,纵有丰富的稀土资源,仍难逃为他人作嫁衣的命运。
中国是稀土产业大国,但却远远不是稀土产业强国。
在最先大规模生产应用稀土永磁材料钕铁硼生产上,日本企业专利技术壁垒,一直是悬在中国企业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我们2011年有一些很大的项目,就是因为日立的阻挠,让我们的客人停滞不前,不是因为我们七家企业没有机会和能力给客户研发新能源的产品,而是专利限制了我们。”杭州永磁集团销售总经理贾颖燕近日对新华社记者表示。
出口受制于专利壁垒
中国有丰富的稀土资源、庞大的稀土产业,却难敌他人先行一步树起的专利壁垒。随着一些核心专利的陆续到期, 最近,来自中国稀土下游的7家钕铁硼企业抓住机会远赴美国,向美国专利局申请日立金属工艺专利系列中三个核心专利无效,力图打破专利壁垒,为中国高端钕铁硼产品打开新市场。
钕铁硼,这个名字听起来拗口,通俗地说,它可以被理解为性能更强大的磁铁。钕铁硼是稀土永磁材料中的核心产品,也是最先大规模生产应用的稀土材料。主要被应用于电机、风电、汽车及电声等领域。
这7家企业中,有4家来自宁波。宁波的钕铁硼生产在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钱江晚报》报道,宁波钕铁硼磁性材料的生产总量,曾一度占据占全国的40%-50%产品出口量曾占全国60%,全球市场的20%,是国际著名的钕铁硼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
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宁波稀土及其制品的出口金额为4.6亿美元。但在国际市场上,这一领域一直被日本日立金属以专利技术为手段牢牢把控。
“因为这个技术最初是日本人发明的,而且他们把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提前申请了专利。”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据新华网报道,1983年,住友特金申请了第一个钕铁硼成分专利,2003年6日,日立金属收购住友特金,获得了钕铁硼的成分专利,同时又依靠自身在烧结钕铁硼工艺上的专利优势,日立金属几乎垄断了从钕铁硼成分到烧结钕铁硼生产全流程的所有专利。在2013年3月日立金属与国内公司签订的专利许可协议上,列有458项已授权专利和74项专利申请,共计532项。加上日立金属在日本本土的专利,日立金属在全球范围内共拥有600多项烧结钕铁硼相关专利,其中核心专利100多项。
这样,中国企业就算掌握技术,在进行这类产品生产时,很难避开他的专利保护范围。“现在,大部分企业只能通过专利授权的方式,获得销售的合法性。”他介绍说,这一专利壁垒的存在,一方面让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也对企业的市场拓展造成了困扰,因为下游企业应用未授权配件,也会被追责。
如果没有日立金属的专利授权,中国生产的钕铁硼无法出口到被日立金属已经申请了专利的国家。更为遭糕的是,如果有下游企业用了无专利授权的配件,如果企业产品同样出口到日立金属申请专利的国家的话,也同样随时面临日立金属的诉讼风险。
为打破稀土专利壁垒,中国七家永磁企业发起成立的“稀土永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对日立金属主动展开专利诉讼。
将对日立金属发起反垄断措施
2003年,日立金属关于钕铁硼的成分专利到期。这就意味着覆盖面最广泛的专利壁垒已经自动完结。
“成分专利是很难攻破的,成分专利到期就给我们带来了机会,因为在工艺上,我们有自己的技术优势和特点,要打破日立金属的专利神话很有机会。”沈阳中北通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宝玉表示。
“联盟经过一年多来的分析和审核,发现日立金属100多项核心专利也是站不住脚的。”
比如,日立金属2012年8月在美国发起的337调查中精心挑选的4项核心专利中,两项气流磨专利US6491765和US6537385分别于2001年5月和2002年7月在美国申请,其优先权可追溯到2000年5月,但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从国外引进ALPINE 200AFG气流磨设备用于钕铁硼制粉工序,该ALPINE气流磨设备的正常运作方法可以达到前述日立金属两项气流磨专利中的核心内容。
“像气流磨技术,中国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就使用了,怎么可能侵犯2000年之后的日本专利。”孙宝玉说。
在他看来,如果是当初的成分专利,就不好解决,现在成分专利没了,只要打掉日立金属一部分工艺专利,就等于对方一套工艺流程的专利面临瓦解。
稀土永磁联盟提供的信息显示,由于日立金属的专利数目较多,该联盟将做长期计划,首先对有代表性的几个核心专利在美国提出无效申请,再一个一个去打官司。“在美国打官司要先过专利局那一关,还是很贵的,但我们做好了准备,要打到它打不起的时候。”
稀土永磁联盟还认为,日立金属借前述100多项有效性存疑的专利,已对烧结钕铁硼市场形成技术垄断,这些专利涉及烧结钕铁硼生产制造的全部制程。“鉴于日立金属的市场垄断行为,联盟已聘请具有丰富反垄断经验的国内著名律师事务所,将对日立金属发起反垄断措施”。
目前,该联盟已经在中国搜集证据,准备在中国市场对日立金属发起反垄断调查,同时在美国,已经向美国专利局申请日立金属的工艺专利中三个核心专利无效。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不仅是打官司,上述7家企业目前还对联盟企业的产品制程和相关设备进行研发和改进,并对核心技术进行专利申请,形成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联盟工艺。
专利是新材料竞争焦点
事实上,经过美国著名律师事务所律师团队评估,“稀土永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使用联盟工艺生产的产品与日立金属专利无关,联盟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销售行为及产品不受日立金属专利限制。
“我们已经到日本去展销,还接到了几家日本本土企业的订单。”联盟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企业下一步还将去美欧展销。
以稀土应用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领域,既是一场技术竞争,更是一场专利战争。近日在包头举行的稀土产业论坛上,多位专家认为,如果我们无法在专利技术方面突破国外企业的壁垒,纵有丰富的稀土资源,仍难逃为他人作嫁衣的命运。
在不久前北京举行的中国化学年会上,一位从事石墨烯研究的专家指出,当前全球在新材料领域正在发生变革,中国在新材料领域与国际前沿技术差距不大,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回顾我国在稀土材料领域的经验教训,中国企业在追求技术创新突破的同时,如何应用合理的市场规则保护自己的权益,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堂课。
(宗荷/文,配图原载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