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垄断再起风暴

 

中国汽车维修协会今年4月首次披露,18种常见车型里有10款车型“零整比”超过了400%,最高的奔驰C级的零整比竟达1273%,这意味着把一辆奔驰C级拆了卖零部件的钱,够买12辆整车的了。

针对多家跨国汽车巨头的反垄断调查风暴正席卷中国。

“先是微软,再是奔驰,接下来是谁?北京反垄断调查涉及的外企、特别是大型跨国企业的名单正变得越来越长。”当香港《南华早报》提出这一问题时,美国彭博社12日刊发题为“通用汽车称在华合资企业被反垄断监管部门‘联系’”的报道。文章说,在反垄断调查造成至少7家外国车企降价的背景下,通用汽车表示,2012年以来,上海通用汽车一直“积极回应”中国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的要求,并协助对汽车产业的调查和研究。

反垄断调查剑指跨国汽车巨头

《中国反垄断法》自2008年8月1日起实施,作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重要法律,也被称为“经济宪法”。三个部门负责反垄断调查。其中,涉及价格方面的反垄断调查由国家发改委负责,商务部负责评估并购的合法性等问题,工商总局负责处理潜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做法。

有关专家指出,在《反垄断法》实施的前4年中,发改委等监管部门在调查和惩罚上进展较小,进入2013年以来,发改委在反垄断调查上突然发力,三星等企业液晶面板价格垄断案、茅台五粮液价格垄断案、奶粉价格垄断案、上海黄铂金饰品价格垄断案等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执法案例震动业界。纵观近年来发改委等相关部门针对诸多行业价格垄断的调查,正在呈现出从日常消费到大件消费、从国内企业到合资及国际企业的特征。

据《证券时报》报道,进入三季度以来,汽车行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反垄断“风暴中心”。从7月开始,发改委陆续约见部分进口车商,先后对克莱斯勒和奥迪进行调查。据报道,除奥迪外,发改委已经完成对日本12家企业实施汽车零部件和轴承价格垄断案的调查工作。

发改委相关人士曾表示,针对汽车行业反垄断的调查重点,主要是针对进口汽车厂商限定整车价格,以及限定4S店的零配件价格和保养价格;目的是消除横向限制、纵向限制,以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涉嫌垄断的行为。

相关人士介绍,2013年,发改委曾对茅台和五粮液的价格垄断行为处以总计4.49亿元罚款;当年8月,又对合生元、美赞臣等六家乳粉生产企业的价格垄断行为进行处罚,共处罚款6.6873亿元。从目前针对汽车行业的反垄断调查进展来看,相关部门已经将目标从日常消费品“过渡”到汽车等大件商品。

汽车业的反垄断是全球性的,西方国家相关调查开展得“如火如荼”,如,截至今年7月,美国就处罚了34名汽车零部件企业高管和27家零部件制造商,罚金超过23亿美元。“这一次,我国反垄断机构也终于出手了。按照国家发改委的统一部署,江苏调查奔驰,上海、湖北分别调查克莱斯勒、奥迪。”业内人士说。

据了解,中国政府对汽车行业的反垄断调查已经持续了近三年,今年持续发酵,国家反垄断部门最近将根据《反垄断法》相关规定,对部分整车生产企业和配件生产企业开出罚单。

1辆奔驰零部件够买12辆整车

“许多进口车的整车售价远高于海外数倍甚至十几倍,尤其是零部件遭整车生产厂大幅加价,是个极不正常的现象。”江苏省物价局反价格垄断分局局长周高在接受《新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一辆车所有配件的价格之和与整车售价的比值形成了“零整比”指标,反映着汽车的维修成本。中国汽车维修协会今年4月首次披露,18种常见车型里有10款车型“零整比”超过了400%,最高的奔驰C级的零整比竟达1273%,这意味着把一辆奔驰C级拆了卖零部件的钱,够买12辆整车的了。

据业内人士分析,进口车之所以能将“面粉卖出面包价”,是因为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厂商控制了国内汽车零部件销售75%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国内车市售后环节,零部件的供应由外资厂商控制,销售则由整车生产厂家控制。由于相关规定,经营4S店的经销商需取得整车生产厂家等多方面的授权后方可经营,因此整车生产厂家对经销商具有全面掌控力,在零部件价格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价格离谱只是进口车市场的表象,而让中国对部分进口车挥起反垄断利剑的,则是跨国汽车巨头对价格的垄断。“奔驰案是典型的纵向价格垄断—利用自身主导地位,对下游售后市场的零部件价格以及维护保养价格进行控制。”周高说。

南京中升之星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是江苏省规模最大的一家奔驰4S店。12日,《新华日报》记者如约来到该公司位于江宁区东山汽车4S园总部进行采访,负责接待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客服人员称“售后价格都是厂家规定的”。不经意中说的这句话印证了奔驰对零部件价格的控制力。

“绝大多数的垄断行为都通过达成价格垄断协议的行为表现出来。为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经营者谋求超额利润的不法手段,除了价格欺诈、哄抬价格外,就要属价格垄断了。”江苏省物价局局长张卫东说。无论是我省以前查处的液晶面板、奶粉垄断案,还是正在调查中的奔驰等跨国汽车巨头的垄断行为,无不是通过达成横向价格协议和纵向控制价格来实现的。我省今年成功查处的扬州保险行业垄断案,就属横向价格垄断—该市23家产险企业通过行业协会出头,统一规定了保险费率或折扣率,结果,涉案单位被罚款900余万元。

“这并不是调查本身的全部。”知情人士透露,诸多迹象表明,此次调查已经由针对豪华进口车扩散到包括合资企业和自主企业在内的整个行业。“此次反垄断调查对车企售后零配件市场实施严打,将有利于促使整个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让畸形、不透明的4S店零配件价格和售后维修价格更加合理,最终受益者是消费者和整个汽车行业。”

奥迪罚单或达18亿元人民币

与通用相比,奥迪面临的反垄断形势显然要严峻许多。德国《商报》12日以“奥迪表示愿接受中国处罚”为题说,在受到监管机构指控后,奥迪显然决定与中国当局合作。奥迪中国公司周一发表声明称,中国政府调查发现奥迪经销商网络违反国家反垄断法,奥迪对调查密切合作,将接受处罚。

法新社称,在奥迪发表声明时,中国发改委表示已对外企和旗下合资企业主宰的汽车业市场调查了2年多时间。中国反垄断法规定,违法者的非法所得可能会被没收,也可能被处以上一年销售收入10%的罚款。

奥地利《经济日报》12日称,对于德国汽车制造商来说,中国就是一个天堂,国际巨头每年都会庆祝他们在世界最大“未来市场”的成功。当高管们正在热烈讨论神话般的利润的时候,中国反垄断调查人员找到他们,这是当头一棒。

8月12日经济观察网消息,作为国内汽车反垄断大案的第一张罚单,一汽-大众奥迪及湖北奥迪经销商涉嫌反垄断的罚单金额已初步确定。其中,针对厂家一汽-大众奥迪的罚金将达到18个亿,湖北11家经销商的奉金额从600万到5000多万不等。

针对一汽-大众奥迪的罚金是按照2013年全年整车销售额的1%罚取的。2013年一汽-大众奥迪全年销售汽车488488辆,若以单车均价40万计算,销售总金额为1954亿元,1%的销售金额与18亿的罚金基本吻合。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18亿罚单成行,这将成为中国《反垄断法》从2008年实施以来最高的罚金纪录。之前最高的罚金金额是在去年六月份对奶粉案的6.68亿元罚单。

据悉,除了奥迪,对克莱斯勒,以及12家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反垄断罚单也将陆续开出。中国媒体称,对奥迪的罚单或达18亿元人民币,将创中国反垄断罚金纪录。

豪车品牌陆续调整价格

随着反垄断调查的持续深入,作为回应,豪车品牌陆续调整价格。7月底,捷豹、路虎官方宣布8月1日开始下调3款车型价格,最高降幅30万元,其中包括路虎揽胜加长版5.0V8,路虎揽胜运动版5.0V8以及捷豹F-TYPE敞篷版全系车型。

8月5日起,克莱斯勒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对部分产品和配件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也进行了调整。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此次调价包括大灯、外后视镜、起动机等在内的145种零配件,价格将下调20%;同时旗舰产品Jeep大切诺基SR T 8价格下调6.5万元,大切诺基5.7L旗舰尊悦版价格下调4.5万元。

随后,一汽大众、奥迪、奔驰、宝马等厂商也纷纷发布消息称将下调配件价格。奔驰销售经理汪杰对记者说,奔驰诸如A、B、C、GLK等常规车型均有降价,一来因为现在是销售淡季,二来要完成全年的销售任务。经销宝马的星之宝汽车销售有限公司销售顾问邢花盛介绍说:“宝马多数车型都有优惠,比如宝马7系,可以在目前指导价的基础上打7.6折。”宝马宣布,从11日起将2000余件原厂零部件的批发价格平均下降20%。

 “这会给高端汽车行业带来重大影响。”负责多款汽车品牌销售的庞大集团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在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销突破1100万辆大关的大背景下,豪华车市场销量已经达到80.80万辆,以27.5%的增幅远超乘用车销量增幅,2014年超越去年豪华车全年销量已成定论,市场前景乐观。

随着中国豪华车市场行情不断被外界看好,奥迪、宝马、奔驰(ABB)等厂家都不同程度在中国推动本土化战略。但此次反垄断调查引起的豪华车整车及配件价格调整,已经触及到汽车垄断的“温床”,即整车价格、最低限价以及区域限制,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另一方面必然对高端汽车企业的既定战略产生重大影响。

针对不断扩大的反垄断调查,中金公司相关分析师表示,捷豹路虎、奥迪、奔驰、宝马先后宣布下调原厂零部件的批发价,目标均是满足零整比300%这一欧美市场平均标准。从短期看,某些公司将会收到发改委的巨额罚单,进而影响公司的净利润增长;从中期看,豪华品牌经销商售后毛利率和售后服务单价将会下降;长期来看,经销商行业的整合可能会加剧,经销商对整车企业的议价能力将提升。对于零部件行业而言,市场占有率较高产品的价格将受到更为严格的监管。

除了利润方面的影响,行业未来的经营模式和盈利结构或面临重构。以汽车产业为例,相关专家介绍,打破汽车维修配件垄断或存在两种方式,其一是鼓励原厂配件企业将合格配件卖向独立售后市场,也就是除4S店外的修理厂;其二是鼓励发展“同质配件”,也就是与原厂配件质量相当的配件。这两种方法可以让消费者在4S店以外享受到合格配件,而4S店也由此与修理厂建立了真正公平的竞争关系。

一位业内权威专家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反垄断的最终目的不是促使车企降价,而是恢复市场竞争秩序,保护消费者利益,有些企业临阵主动采取措施示好消费者和执法机构,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或许也有部分企业抱有侥幸心态,希望以此作为和执法机构谈判的筹码,以躲避处罚。但是,反垄断调查不是一种可以“讨价还价”的买卖关系,至多只能影响处罚力度,完全不会影响执法结果。

“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同时,近年来不断增强的反垄断调查,也切实维护了消费者利益。”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主任葛扬教授认为,虽然有的消费者以价高显贵,但反垄断调查与个人消费能力无关。当价格唯一时,消费者就失去了选择权,有违市场公平法则。国家不断加大反垄断力度,宣告了外企在中国不正常暴利时代的结束。他希望,汽车反垄断调查不仅能使厂商下调零配件价格,还能促进经销商提高服务质量,真正让消费者满意。


中国反垄断调查令外企惊慌

对中国的反垄断浪潮,许多海外媒体做出了各自的解读。8月10日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刊发题为《中国积极实施反垄断法规让外国公司惊慌》的报道说,对微软公司的反垄断突袭就其规模而言十分突出,但这只是最近中国各地展开的类似行动之一。这些行动在全球众多公司的董事会会议室中引发了恐慌。中国监

管者似乎在积极地扩大反垄断法的实施。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政治与商业研究中心主任斯科特·肯尼迪说,监管部门加强实施反垄断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在不放弃对权力杠杆控制的情况下,为彻底改革经济所进行的努力。

外国公司担心,反垄断调查可能代表着一种较新、较微妙的保护主义形式的出现。政府声称,它使用于2008年开始实施的反垄断法是为了保护消费者利益,使之不受价格敲诈等行为之害。

位于华盛顿的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会长傅强恩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如果中国成为全球反垄断机制中继美国和欧盟之后的第三根支柱———显然这种情况即将出现,那么,关键问题就是,中国将持何种态度?中国将在较大程度上是一种国家主导的社会主义模式,还是一种以市场和消费者为导向的模式,或者介乎两者之间?我想目前答案尚不可知。”

据美国之音8月10日报道,一些观察家认为,从当局的调查对象和惩处结果来看,反垄断法似乎更多地针对外国企业,引起外界对反垄断法公平性的怀疑。这篇题为《学者: 中国反垄断意在保护国内产业》的报道援引美国欧道明商学院讲座教授李少民的话说:“中国政府选择性执法是经常有的。就像反腐败一样,为什么查这个人,不查那个人,那么现在是不是选择性执法来查某些企业,这些企业又偏偏是外国企业,就引起人们的猜测。 法律不独立的制度下,法律成了执政政府的工具,没有公正性,查谁都会引起人们的疑问。”

由于一些日本汽车企业也在受调查之列,《产经新闻》11日称,中国政府在强化对外资企业施压,这是为了让民众把目光从中国企业的各种问题上挪开,同时通过向外资企业施加压力来提升中国企业的优势地位。日本《每日新闻》称,中国政府进行反垄断调查的对象,多是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很高的外资企业,不得不让外企有“中国利用打击外资来保护本国企业”的困惑。文章称,企业和奶粉行业都是中国本土企业“苦苦奋战”的领域,所以引来外资企业的猜测。

韩国《首尔经济》称,随着因为乌克兰事态俄罗斯和西方展开贸易报复战,中国最近也举起反垄断大旗对本国企业进行“庇护”,显出贸易保护主义的姿态,这令不少人担心会否爆发全球经济战。最近世界大国之间的对立正向政治和经济复合领域发展,并都将经济作为报复对方的手段。

国务院反垄断专家违纪被解聘

正当中国反垄断调查如火如荼深入推进时,一则消息引起了海内外媒体的特别关注:8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昕竹被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解聘,不再担任该咨询组成员,原因是“违反工作纪律”。

公开资料显示,张昕竹 1997年毕业于法国图鲁兹第I大学,获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规制与竞争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还兼任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学专业外聘博士生导师。先后受聘为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2005年12月出版的商务周刊杂志刊登了张昕竹的一篇文章,其在文章中的自我介绍是:本人是学工科的,拿到应用数学硕士学位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1992年被派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开始接触经济学理论。1995年,又到法国产业经济研究所(IDEI)做访问学者。回国之后,首先是成立了规制与竞争研究中心,有了做事的平台,中心成立的目标,就是要打通主流经济学和政策的通道。回过头来看,这个目标基本达到了,“而且几年来,我们也参与了垄断行业改革,例如最近信息产业部的互联互通网间结算就是由我牵头做的”。

国务院反垄断专家组一名成员13日对《环球时报》证实,张确实被解聘,原因是他违反了专家咨询组成员工作守则,没有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同意,不能以专家咨询组成员身份从事与履行职责无关的活动,否则将会被通报批评甚至解聘。这是该专家咨询组2011年成立以来首次解聘成员。该专家说,关于张昕竹接受高通公司600万报酬的消息,他无法确定真伪。

彭博社13日引述中国国内媒体的报道称,张被解聘是因为其同时受聘于正在接受国家发改委调查的高通公司,收取高额报酬。英国广播公司(BBC)称,张昕竹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被解聘是因为帮外企说话了”。他还称,“就好比我给死刑犯做了辩护,任何一个案子都有正方和反方,不能连说话的权利都没有吧”。他还说,“反垄断执法已到令人绝望的地步,走入死胡同”。

彭博社称,在过去一个月内,中国反垄断机构已迫使至少7家汽车生产商降低价格,并突查了微软的办公室。“从去年开始,美国高通、卡特彼勒、美赞臣、法国达能均遭到中国的反垄断调查,这些调查,再加上中国政府以安全为由禁止一些美国科技公司,让外商企业很难搞清中国的法律法规。”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解释说,如果高通没有在接受反垄断调查,且张昕竹受聘于高通的情况取得了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的同意,那就没有问题。但现在的问题是,中国政府对高通的调查去年年末就已经开始,反垄断委员会也没有同意张昕竹为高通服务。因此,张的行为存在问题,不像他对外界解释的那么简单。

据《环球时报》报道,梅新育认为,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对张的解聘理所当然,否则会极大损害反垄断委员会的客观、公正与公信力,且专家组工作规则里面就规定了不准从事利益冲突的活动。中国专家不管是受雇于外企还是内资企业,都需要秉承以下原则:客观、公正;遵守法律;如果还担任公共职务,那么还需遵守该公共职务所规定的纪律。

对于西方媒体对中国反垄断调查的负面评论,梅新育表示,我们一定要顶住压力,用严密详实的证据和司法逻辑说服质疑声音。

(图表来源:中国经济网,配图原载半岛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