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石屹捐款哈佛引争议
张欣在其微博上说“当年我在英国留学没钱付学费,都是拿助学金,教育改变了我的人生。今天有机会给贫困学生提供助学金,也在这里感谢那些曾经资助过我的人。”
■
近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与哈佛大学签订了金额为1500万美元(约9300万人民币)的“SOHO中国助学金”协议一事,引发网络热议。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院长、著名华人经济学家姚树洁的新浪博文《潘石屹捐1亿美元给哈佛为啥引起公愤》更是引起网络热传。
愿更多中国家庭贫寒优秀学子去世界一流大学读书
7月16日,SOHO中国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消息称,与哈佛大学签订1500万美元“SOHO中国助学金”协议。SOHO中国CEO张欣、董事长潘石屹与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Drew Faust)共同签署了这一协议。微博中称该助学金将用于资助在哈佛大学攻读本科的中国贫困学子。据了解,“SOHO中国助学金”项目计划在全球捐助1亿美元助学金资助在世界一流大学攻读本科的中国贫困学生,以确保能被这些大学录取的中国贫困生不必再担心财务问题。
据哈佛大学官网资料显示,哈佛大学本科生一年学费约为4.2万美金。一个中国学生在哈佛大学一年的生活费及学费合计至少需花费6万美金(约合36万人民币)。哈佛大学助学金办公室官网的数据显示,70%的本科新生获得各种形式的经济援助,近60%的学生获得奖学金。很多中国学子在海外求学过程中,都背负沉重经济压力。
张欣在其微博上说“当年我在英国留学没钱付学费,都是拿助学金,教育改变了我的人生。今天有机会给贫困学生提供助学金,也在这里感谢那些曾经资助过我的人。”潘石屹也在其微博中说“愿更多中国家庭贫寒的优秀学子去世界一流大学,如哈佛,去读书、成才。”
SOHO中国基金会在国内也开展了多个改善贫困地区教育的项目。“儿童美德教育”培训了2000名老师和校长,200多所小学的8万多名学生从中受益;在农村建立了46所旱厕,培养孩子们养成整洁的美德;与“美丽中国”(Teach for China)合作,支持中美两国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中国的贫困地区支教;在甘肃和青海的贫困地区建设学校,让贫困的孩子们受到教育。
该企业CEO张欣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助学是希望更多中国优秀贫困生能接受世界一流大学教育。
网友质疑“为啥不捐中国高校”
潘石屹助学海外的消息一出,立刻引发网络热议。
华人经济学家姚树洁发博文叫板潘石屹,质疑在中国赚钱的地产商为何捐资远在美国的哈佛:“好家伙,潘石屹搞房地产,富得出油,富得忘记了自己的皮肤是黄的,富的忘记了邓小平的遗训‘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带动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这篇题为《潘石屹捐1亿美元给哈佛为啥引起公愤》的博文还写道:“潘石屹给美国大学捐钱,有些美国人会高兴。可是,你知不知道,在中国人向美国砸钱的时候,却被一些美国人质疑来钱的意识形态目的和清白?对中国人来说,如果有人欣赏你的做法,那么,那个人除了是脑袋进水,就是吃里扒外。”“潘石屹看不起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姚树洁的说法,立即引发了部分网友的力挺,纷纷吐槽“老潘为啥不捐给中国高校?”
@品味小姐:“为什么不支持本土学校,捐款给今年考上大学的贫困孩子不好吗?”@伟大的约翰长老:就不能给贫困学校建几间房、添几件体育设施?忘本了你!
@Vair-ko-ko:就他老家甘肃再多支援支援不行么?
@三七二三2012:潘石屹是生意人,假如今后真相大白的时候,那潘石屹实际上买的是通往哈佛大学的招生指标。
除了质疑声,也有网友分析,潘石屹助学海外可能抱有长远投资的想法,“国外一流学府的高材生将来为SOHO中国储备人才。”也有人认为,潘石屹将以捐赠人的身份为他的儿子将来入读哈佛“买门票”。
全国政协委员詹国枢分析:其效果有三。一、雪中送炭。钱花在了真需要的人身上。二、锦上添花。凡能上哈佛者,必精英也,好钢用在刀刃上。三、知恩图报。这些人毕业后,大都是栋梁之材,由他们感恩,价值不菲也。
微博回应只助海外中国贫困生
此前,张欣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SOHO中国助学金”是在全球范围内捐助1亿美元助学金,资助在世界一流大学攻读本科的中国贫困学生,家庭年收入6.5万以下的学子都可以申请。
有媒体称,哈佛是潘石屹夫妇亿元基金赞助计划的“第一停靠港”,张欣也曾表示,还将前往耶鲁大学考察。
张欣还表示,作为捐助方,SOHO中国基金会没有对受助学生毕业后是否回国、或到SOHO中国工作加以要求,“我们不担心中国学生受了好的教育之后不回国。他首先是对人类的贡献,然后才是他到什么地方去工作,所以我们没有任何这些要求。”
潘石屹在其认证微博上回应华人经济姚树洁的质疑时强调,这次助学金只帮助在这些学校的中国贫困家庭的同学们。
回应再次引发网友追问,“能到国外读书的有几个家庭贫困的?”
@我承认我胖:请问潘总,有多少中国贫困学生有机会有能力申请留学哈佛?您是否考虑在中国再设立相关机构或基金会帮助他们完成留学哈佛的梦想?不然,我就不明白你这捐款背后还有什么潜在意义了。
虽然潘石屹没有再次回应追问,但正在哈佛攻读建筑学专业的研究生王颖异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企业基金属于校外奖助学金,他所在的建筑学并无校外奖学金可申请,而他的同学们大多家境一般。
不该指责潘石屹捐赠哈佛
7月25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捐赠哈佛的潘石屹不该被指责,我们应该尊重这种超越国界的善意”。
文章指出,姚树洁叫板潘石屹,有些出人意料。姚树洁是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院长,毕业于海南大学,先后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牛津大学、朴次茅斯大学经济系、伦敦米德尔赛克斯大学经济系等求学和任教。依照他的逻辑,来一个反问:姚树洁为什么不回中国高校任教?由此恐怕陷入一个透着狭隘没有光亮的“口水仗”中。
“为啥不捐给中国高校?”作者毛建国回答:“这问题不该问潘石屹。”他提出两个理由:其一,一个热心公益的人,不应该受到指责。很多人都在讲爱心无国界,为什么到了慈善上就有国界了?捐给中国高校是公益,捐给外国高校难道就不是公益吗?这种发问,透露着一种狭隘。盖茨的基金会满世界捐钱,而且也捐款到中国,难道美国人也要抗议吗?
其二,捐赠哈佛,对中国人来说不是没有意义。哈佛大学毕业生在全世界都是“抢手货”。在这里入读的中国学生,无论选择回国,还是留在美国,都有一颗“中国心”。改革开放以来,有多少华人在世界各地为祖国作贡献?有人说,“潘石屹将以捐赠人的身份为他的儿子将来入读哈佛‘买门票’”。即使潘石屹真的有这样的考虑,也并不是坏事,没有必要以动机来评价其慈善行为。
“为啥不捐给中国高校?”这问题其实可以抛给中国高校。正如姚树洁所说,潘石屹的公司开在中国,钱是在中国赚的。一个人能把事业做这么大,绝对不是什么“菜鸟”,潘石屹难道想不到可能面对的口水吗?2010年初,本科毕业于人民大学的张磊向耶鲁大学捐赠888.8888万美元,也曾引起质疑。当时有评论假设,“如果张磊是在中国某大学毕业的,如果这所大学能给他很好的指引,甚至影响他的一生,相信张磊也会捐钱给母校的”。
后来,尽管张磊也向本科母校提供了捐款,但是他首先向耶鲁大学捐赠的行为,无疑也显示了一种态度。一些中国事业成功人士在捐款时首选外国,一方面可能因为中国高校的校友会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建立起紧密的校友网络。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那些成功人士对国内母校没有形成足够强的价值认同,母校对他们在精神上的召唤力还不够大。
作者最后写道,如果有心抱怨为何中国企业家不多为国内慈善事业作贡献,那么不如仔细考虑国内是否提供了足够吸引人的慈善环境。毕竟,慈善是一种个人行为,只要不危害本国国家利益,捐赠者有权选择自己心仪的对象。要扭转那些成功人士向国外捐赠的趋势,光是会哭会喊没有用,反求诸己才是一个更为平和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