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房产商看中“不差钱”的中国市场。图为去年9月美国一地产商在北京某房展会上向民众介绍来美购房投资移民业务。
2016年三季度以来,人民币汇率“跌跌不休”、中国多年积攒下的外汇储备接连缩水,在此背景之下,2016年12月30日,中国央行发布修订后的《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以此加强外汇交易的管理。此次新规虽然没有对民众每年可购汇5万美元的额度作出缩减,但却迎来了更复杂的购汇流程,以及更严格的购汇用途监管。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新规首次明确指出:民众购汇不得用于海外买房、证券投资等行为;首次明确了虚假购汇者将面临着总金额30%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也正因此,此次新规被外界誉为“史上最严购汇新规”。
如今,“史上最严购汇新规”已实施10天有余,这对身居美国的华人有何影响?据在加州硅谷地区从事地产经纪行业多年的田霞透露:新政非但不会真正控制中国外汇的流出,反而让更多人坚定海外购置资产的决心。
此外,有调查数据显示,美国是中国民众海外投资买房的首选地,此次新政是否会对美国房地产市场带来一定冲击也引发了外界广泛关注。
“中国人买房更坚决了”
2016年12月30日,中国央行宣布:自2017年1月1日起,将加强个人外汇信息申报管理,而境内个人年度5万美元购汇额度保持不变。从2017年1月1日起,个人购汇申报需要细化到用途和时间,禁止在境外用于买房及证券投资。此次新规虽然没有对民众每年可购汇5万美元的额度作出缩减,但却迎来了更复杂的购汇流程。也正因此,此次新政被外界誉为“史上最强购汇新规”。
此次外汇新政能否减缓外汇流出,会不会影响民众海外购置资产等引发外界广泛关注。
据在加州硅谷地区从事地产经纪行业多年的田霞透露:新政的出台,让打算在海外购房的华人倍感压力,但是海外置房的决心未减反增。田霞表示,导致这样的反弹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首先,对于中国各个阶层的民众来说,从中产阶级到富豪,再到“官二代”,只要有机会和条件,大部分都会选择在海外置产。在大部分生活在美国的华人来看,海外置产是一种有效的规避财产风险的方式。当然,正如中国央行公布该项新政时所表示的那样,希望能够通过这一改革加大对洗钱、非法融资以及官商互通等损害民众财产行为的监管。
对此,田霞也表示肯定,的确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在中国市场资本的转化和利润的产生是一件更容易的事情,即在中国赚钱是一件相对比较容易的事情。但对于并不是非常了解美国市场运作的中国人来说,房地产投资显然比对企业、公司进行投资要简单、保守。
田霞还表示,另外一个从根本上推动国内华人海外置产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央行超发货币,再加上这些年实业经济的逐渐不景气,甚至很多实体店铺被电商代替,使得的实体经济整体呈现出空心化趋势,所以不少手中持有资产的民众都想“往外走”。而且,在很多民众看来,央行越是想通过这种政策变动的方式留住外汇,那么就越是说明中国经济需要从根本上寻找原因。
因此,从总体来看,华人在美购置房产的热情更高,但手续的确更麻烦了,民众们也都更加谨慎了;从地产经纪人来看,来自中国人的生意反而更好了,此前不少一直在犹豫中的民众,反而在外汇新政的催化下,一下子敲定了要来看房子的时间。
因而,田霞凭借在地产经纪行业多年经验判断:海外置房势在必行,眼下政府出台新政,这样一来民众就缺乏了正常换汇的途径,那么就只有选择一些不正常的途径了。既然如此,“海外置房”对于不少中国家庭来说已经到了一种“箭在弦上不可不发”的状态,那么新政的作用则只会如同将黄河出河口变小了,让希望出来或者该出来的出不来,久而久之压力过大,就只有从其他途径向外流转了,事实上这仅仅是矛盾的转移,根本没有办法解决真正的中国经济的问题。
田霞表示,目前中国经济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多少外汇正在向外流出,而是在于目前中国的生存环境、商业环境,都缺乏最基本的吸引资金和投资流入的条件。然而新的外汇政策的变更,真正受到限制的仍然是那些遵纪守法的民众。对于那些在国内关系网络相对丰富的人来说,依然有办法将资金转移到海外,对于中国那些希望通过合法途径移民、购房的民众来说,合理地转移自己的资产却变得举步维艰了。田霞说:“我的一位来自北京的客户,已经准备好全家移民了,此前他们已经卖掉了在北京唯一的房子,随着人民币资产的到位,美元却迟迟出不来,他们只好另寻其他途径,通过朋友的账户帮忙尽快购汇、把资金转移出来,用以提交在美房产的首付。”
据田霞透露,她手中的大部分准备购置房产的客户已经基本将资金挪了出来。目前,外汇出口吃紧,让他们更加坚定地做这事情,毫不夸张地说,不少先前有打算向海外转移资金购房的民众,值此新政出台,反而更加加快了手脚,决定要尽快将资金转移。
田霞说:“之前我的一位客户,对于海外置房一直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看到新政出台,反而坚定表示:一定要想办法尽快把钱弄出来。也就是说,虽然眼前的道路更艰难了,但是他们的决心反而更坚定了。”
在此,田还提醒准备从中国转移资产来美国买房子的民众要提前做准备,资金的处理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周期。为了规避美国相关银行在审查购房人的信用时,对购房者产生“洗钱”的疑惑以及审问资金来源等更加麻烦的程序,购房者通常要保证购房款在其美国账户中存留2个月或更长时间,因为这样看来,资金转移以及账户的信用会更加清晰。
拉抬华人区房价?
有调查数据显示,美国是中国民众海外投资买房的首选地,此次新政是否会对美国房地产市场带来一定冲击?
美国南加州地产从业人员对此众说纷纭,不过能够基本达成一致的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对美国地产进行投资的资金对于美国整个房地产市场而言是九牛一毛,美国普通华人聚集区的房价将会受此政策影响趋于理性,对于数额较大的房产或称为“豪宅”会受到小幅度影响。
据南加州华人地产区地产经纪人(Broker)周飞兵表示:“事实上,这一政策对于中国有意向投资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人来说的确起到风向标的作用,不过对于美国整个房地产行业并没有什么影响。从数据上来看,近几年从中国大陆过来美国这边的资金大约是每年100亿美元,这一规模对美国整个房地产市场来讲只能算是九牛一毛。但对于美国华人聚集区的房地产市场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的。”
周继续说道:“从前几年美国华人区房地产市场状况来看,当地华裔美国人所面对的最主要的买房竞争者就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投资购房。对来自中国一线城市的民众来说,洛杉矶华人区的房价简直太便宜了,所以前几年不少大陆华人买家快速购进了大量的美国华人区的房产,而且前几年的购汇、外汇政策相对比较宽松,大陆华人买家的钱也相对比较容易出来,相比现在当时5万美元分批汇出还是比较顺畅的。因而,当时的情况,大陆买家在这边买个70、80万美元的房子基本上是轻而易举的。”
周飞兵还表示:“不仅前两年,包括在2016年12月31日以后‘外汇新规’出台之后,以5万美元为单次数额的外汇还是能够出得来,只是通常大家不会在购汇以及外汇单据上标明‘购房用’,而通常标注‘旅游用’,通常这样做的用户还是能够成功把钱汇出来,只是在心理上会相对紧张。”
然而,旧金山湾区房地产市场经纪人田霞则表示,来自中国大陆市场的购房资金对湾区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她表示,根据前几年的一项地产经纪统计,湾区高档社区购买者,来自中国大陆的买家占几乎四成比例,目前湾区不少本地居民以及其他族裔的民众都曾在过去的数年中忧虑会因中国购房热钱的大量涌入造成湾区房产价格过高的现象,出现类似加拿大的现象。
因而,这项政策的出台对于计划通过正常渠道将钱汇出并购置房产的华人买家来说,的确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不过田霞也表示在海外购置房产对于不少大陆投资人来说已经可以称得上势在必行,所以该出来的钱还是会出来,只是途径和时间上有一些变化。
链接
大陆六成高净值人群计划海外购房美西成首选
北京光明网报道,去年10月28日,胡润研究院与汇加移民连续第三年发布《2016汇加移民胡润中国投资移民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基于2016年8月至10月胡润研究院与汇加移民对240位平均财富2700万元(人民币,下同)的已移民、正申请移民和考虑移民的中国高净值人群进行的专项调研。白皮书指出:中国高净值人群平均海外金融投资额占平均财富的15%;同时,该人群中有超过六成的人在未来三年有海外投资住房的打算。
调查数据显示,高净值人群平均海外金融投资额为398万元,占到平均财富的15%。“分散风险”超过“子女教育”重新成为高净值人群海外金融投资的最主要原因,占比25%;“子女教育”退居其次,占23%;再次是移民,占22%。胡润表示:“这份报告的被访者比普通的高净值人群更国际化,我认为他们是中国第一批全球公民,财产的1/3已经用到海外置业和金融投资。”
白皮书显示,中国高净值人群的海外投资理念较为保守。在海外金融投资的方式上,外汇存款的投资比例最高,为31%,其次是基金15%,保险也有13%。开设海外公司、风投/股权投资等高风险的投资比例不高。
白皮书显示,未来三年,高净值人群海外置业的需求市场依然很大,打算在海外配置投资性住宅的高净值人群超过6成,仅11%的人群表示不打算海外置业。同时,海外置业的服务需求也较大,投资咨询(53%)是高净值人群最期望通过海外置业服务机构得到的服务,其次是海外房产市场制度等信息的提供(43%)、海外房产经纪人(32%)等。
2016年,汇加移民研究院和胡润研究院以教育、投资目的地、移民政策实用性、海外置业、个人所得税最优、医疗系统有效性、护照免签、华人适应性八个单项指标作为评判标准打分,综合所有数据后,选出了其中排名前十的国家。美国、英国和加拿大成为最适合中国高净值人群投资移民的国家,其次是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爱尔兰首次进入前十。
排名显示,美国西部最吸引中国高净值人群移民和海外置业,特别是洛杉矶、旧金山和西雅图,其中西雅图连续两年上升,超过纽约进入前三。温哥华和多伦多连续两年下降,今年分别位列第六和第十。新西兰新进前十。英国还没有受到脱欧等政策面的影响,伦敦依然排名14不变。香港下降4位到第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