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同获中美最高奖:讲故事不要"以我为中心"


2016年12月29日 12:29    来源:新华社    白瀛、徐舟



  一部电视纪录片,首次斩获中美两国最高奖项。日前在京举办的研讨会上,业内专家认为,《中国面临的挑战》一片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改变了“以我为中心”的传播思维习惯,具有很强的受众意识和问题导向。


  上海广播电视台摄制的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已于2012年和2014年推出两季,聘请美国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库恩担任策划、主持人、撰稿人,聚焦养老、城管、农民工、留守儿童、电子商务、科技创新等海外高度关注中国的话题。


  该片已在中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主流电视台播出,第一季获得第2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第二季获得第25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并斩获第68届美国洛杉矶地区艾美奖最佳社会与法治节目奖。


  “这是中国主流媒体机构首次在国内和国际上同时获得殊荣,为我国的对外传播事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王冬梅说,该片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改变了“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的传统思维习惯,从国际视角响应国际关切。


  她说,该片虽然选择了宏大主题,却从小处入手,由点及面,向世界讲述中国。如从贵州遵义一个家庭开始最终描绘出中国留守儿童普遍的生活现状,又如通过揭示山东滨州湾头村变成淘宝村的过程,展示网络经济给中国农民带来的无限生机。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闫成胜认为,该片选取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中国发展问题,通过国际视角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增强内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实践再次证明,合作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新华社国际新闻编辑部主任严文斌说,他对节目的最大兴趣来自于片名。“我们老说讲故事,问题是用什么方式讲?讲故事不排斥问题导向,可以正话反说,看起来是一个反面的例子,但实际上能够把问题解释清楚。”


  他说,《中国面临的挑战》符合讲故事的方式——多叙少讲,通过呈现而不是观点的罗列来讲故事,才会更有感染力,让人记得住。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说,该片是打通国内外两个主流舆论场的成功范例,受众意识和问题导向是其鲜明特色。“敢于面对国际受众关心甚至是质疑的问题,这是它能够被国际受众接受和关注的一个原因。过去我们一般采用正面表达的方式,但是节目把它变成一个疑问句,这是一种结构方式的调整。”


  美国库恩基金会副主席朱亚当说:“艾美奖节目竞争非常激烈,一位担任评委的美国南加大的教授告诉我,这部片子感动他的就是中国的一种自信,中国敢于直面自身的问题,去探讨、去分析、去挖掘,虽然目前还没有找到完全的答案和解决办法,但这种态度让人十分欣赏。”


分享按钮
 
评论 
验证码  
提交
黑色档案

大众新速腾或面临二

  如果质检总局经过测试评估,认为一汽-大众的召回措施不能消除安全...

苹果授权店被曝”洗

  中新网4月7日电 (IT频道 张司南)近日,中新网IT频道接到多位网友投...

环球公司

中国在牙买加修路建

  英媒称,在牙买加,一条4车道的公路从北到南,围绕着一座山绵延40...

中国在牙买加修路建

  英媒称,在牙买加,一条4车道的公路从北到南,围绕着一座山绵延40...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