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10月9日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获悉,中美两国医学专家携手在胃癌研究领域获得新突破。他们首次发现长非编码RNAGClnc1在胃癌发生和发展中的调控作用,这意味着未来预测胃癌的发生和预后又有了新的独立生物标志物。相关研究成果还为抗肿瘤新药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医院方面透露,新一期美国肿瘤研究学会(AACR)旗下顶尖期刊《CancerDiscovery》(最新影响因子为19.8分)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和密歇根大学合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据透露,该文还得到了同期特邀编辑的述评。
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房静远教授,副研究员洪洁和陈豪燕等中方研究人员携手美国密歇根大学WeipingZou教授完成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将长非编码RNAGClnc1作为一个独立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胃癌的发生和预后。他们首次发现在从轻度-中度-重度癌前病变的发展过程中,长非编码RNAGClnc1的表达量依次升高。
房静远教授9日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此前,虽然业界已知长非编码RNA(lncRNA)可通过多种作用方式广泛参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但其在胃癌中的作用尚未明确。他说,研究人员分析发现,长非编码RNAGClnc1参与胃癌的发生、肿瘤体积的增加和远处转移,与胃癌的预后不良密切相关。长非编码RNAGClnc1还能调控肿瘤发生的基因的激活,并参与其功能。
房静远表示,胃癌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胃癌早期预警、预后预测等方面。这位专家表示,预测胃癌预后的标志物有限,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是医学界众多学者探讨的重点。据知,传统的肿瘤预后的预测一般使用TNM分期来进行。
据悉,TNM分期系统是目前国际上最为通用的肿瘤分期系统,先由法国人PierreDenoix于1943年至1952年间提出;后,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和国际抗癌联盟逐步开始建立国际性的分期标准。
房静远说,研究人员首次发现长非编码RNAGClnc1可以独立于TNM分期来对胃癌病人的预后进行预测。他表示,以长非编码RNAGClnc1预测胃癌的预后,是对传统方法的有效补充,其具有较强的检测特异性和稳定性。
中美医学家此番首次发现长非编码RNAGClnc1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调控作用及其新颖的作用方式,为抗肿瘤新药的开发提供重要的新思路。房静远透露,下一步,其研究团队将寻找更多有可能参与消化道肿瘤发生发展的长非编码RNA,为消化道肿瘤的诊疗带来更多突破和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