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首份深入挖掘各个创新大国成功经验的报告《世界创新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28日在北京正式发布,报告剖析创新大国经验及教训,提出中国应有的创新路径。
该报告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以下简称CCG)和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共同发布,是中国民间智库首次提出的政府推动创新具体方案,为中国迈向创新驱动新经济发展提供建议。
《报告》从整体规划、协调性机构、激励环境、教育环境、法制环境5个角度出发,呈现了美国、法国、瑞典等11个创新大国的创新经验。在此基础上,《报告》从制度建设和具体政策两个层面为“创新中国”提出发展规划。
作为世界上公认的最具创新力的国家之一,美国是《报告》的首个研究对象。以美国为例,《报告》总结,美国的创新优势体现在四大方面:对外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自由主义与平民文化的流行、汽车、媒体、IT以及化工领域的领先,强国家、强社会下的平稳互动系统。科学的科技政策、优越的科研条件以及自由的创新精神,让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保持着绝对的创新竞争优势。
《报告》指出,美国的研发投入总量常年处在世界第一的位置。据统计,2015年美国研发投入约2.8万亿美元,相当于第二名的中国的2倍。
美国也推出了包括直接减免企业研发税收等系列税收刺激政策。在吸引创新人才方面,对STEM(STEM代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STEM教育就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教育)专业学生给予系列优惠、颁发工作签证,都使更多顶尖人才留在美国。完善的创新法治环境更为美国创新提供了完备的生态。美国这些有效的经验,都值得中国创新发展所借鉴。
当天出席发布会的专家学者也围绕“创新中国”展开研讨,CCG主任王辉耀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形容世界创新经验对中国创新的启示与借鉴作用。作为《报告》项目总协调人的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高奇琦则强调了“创新学”的重要性,他认为可以此建立创新人才储备,将中国的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
综合《报告》的分析,宏观战略与微观政策相匹配、高地位的创新协调性机构、多样化的创新激励政策、注重“差异性”与“实用性”的教育模式,合理的只是产权保护是这11个创新大国的共同特征。
《报告》也就中国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提出五方面的建议。建议包括,制定更为系统的创新规划、成立专门的创新协调性机构、落实创新激励政策、通过创新学的发展,建立创新人才储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